“是不是新的变异植株?”小林立刻警觉起来。
“看起来不太一样。”牧民点头,“叶子更宽,颜色更深,而且长得特别快。”
才让卓玛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得尽快采集样本,送回实验室分析。”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李然从北京打来的电话。
“卓玛,好消息。”李然的声音透着兴奋,“农业农村部已经批准了下一阶段的生态修复计划,重点将放在牧草改良和天敌昆虫种群优化上。”
“太好了!”才让卓玛松了一口气,“我们正准备启动新一轮监测,正好可以配合新方案。”
“另外,中央决定在青海、西藏、四川三地同步设立高原生态监测站点,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网络。”李然继续说道,“你们这边作为核心示范区,接下来会有更多技术支持。”
“明白。”才让卓玛坚定地说,“我们会全力配合,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挂断电话后,小林感慨道:“看来我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
---
**凉山农机试验基地,春季农机培训课程**
与此同时,在凉山试点村,扎西正组织新一轮农机操作与维护培训课程。
“随着天气转暖,春耕即将开始。”他在讲台上介绍,“今天我们重点讲解智能收割机的春季保养技巧。”
台下的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做着笔记。一位来自甘南的年轻牧民举手提问:“如果遇到泥泞地形,这台机器还能正常运行吗?”
“当然。”扎西自信地回答,“它的履带经过特殊设计,能在湿滑地面保持稳定,同时不会压坏地下根系。”
随后,技术员带学员们来到试验田进行实地演示。随着一声轰鸣,收割机缓缓驶入田间,精准地切割作物,并将秸秆整齐铺放。
“这效率比我家里那台老式收割机高了至少两倍。”一名中年妇女惊叹道。
“不仅如此。”扎西补充说,“未来我们还将推广无人农机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实现远程操控,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培训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许多人当场报名参加下一期课程。
---
**深夜,北京科研实验室**
夜色深沉,实验室里依旧灯火通明。才让卓玛和小林正在分析最新一批监测数据。
“这是我们从东部实验区采集的土壤样本。”小林指着屏幕,“可以看出,有机质含量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近两成。”
“这是个好消息。”才让卓玛翻阅着手中的报告,“说明我们的生态修复措施不仅改变了植被结构,也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
两人连续几天加班加点,最终完成了一份详尽的生态恢复评估报告,并提交给农业农村部。
“这份报告将成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才让卓玛在邮件中写道,“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投放策略,确保天敌昆虫种群稳定增长,同时加强监测,防止新变种再次出现。”
与此同时,她还联系了国外几家生态研究机构,希望引进更多种类的天敌昆虫,形成更完善的生物防控体系。
“生态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她在日记中写道,“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与努力。而我们,只是这场伟大事业中的一部分。”
窗外,雪花悄然飘落,仿佛在为这场胜利献上祝福。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新时代的军垦人,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科技与汗水,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