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唱账目。
这时候的记账方式过于繁琐,不熟悉账目的人看多了会头晕眼花恶心,所以一般是一个念,一个算。
为了提高效率,沈宁让孩子们把账目换成数字模式,记在纸上,附在一本本账册上,如此再算账就快很多。
值得庆幸的是麦掌柜早先在豆腐村接触了数字账目以后,对此非常感兴趣,他跟阿年和沈宁学过。
他的账目是用数字和文字一起记录的,对起来方便很多。
靳老板、康老板、霍家也早就用这种双面记账方式,实在是方便。
众人目不转睛地看着中间长桌前的孩子们,他们一个个年纪都不大,但是却分外严肃板正。
他们有的用细狼毫儿笔,有的直接用炭笔,手上动作很快。
原本还低声议论的老板们这会儿纷纷噤声,全神贯注看孩子们。
整个酒楼只有小孩子唱账目的清脆声、翻动账册的声音以及笔尖擦动纸张的轻微沙沙声。
众老板们居然有些紧张。
黄典吏和崔书吏带人搬着一些算盘过来的时候都不由得放慢了呼吸,放轻了脚步,生怕破坏这安静的气氛。
沈宁看到他们上来,立刻起身迎过去,跟几人致谢,又请他们把算盘给孩子们发下去。
时间太紧,算盘只有打磨光滑,并没有刷桐油或者生漆,毕竟不管刷什么都得晾几日反复刷,来不及。
等对完账再刷也一样。
众老板瞅着这长方框子,纷纷好奇是什么,“沈老板,这是何物?”
“黄典吏、崔典吏,县衙这是做了什么新鲜物件?”
黄典吏纯粹是借机跟着崔典吏过来看热闹的,他笑道:“是沈老板指点工房做的算盘,这东西直接把算筹和算珠穿在一起,可好用得很。”
其实他也还不会用,但是他听沈宁说了就觉得很厉害,得学!
沈宁不居功,简单讲了一下萧先生、谢恒、程先生、小鹤年等人的沟通和交流,以及朝廷算学司研究口诀的事儿。
实际算学司的口诀并没有完善起来,毕竟从无到有是非常困难的,他们有理不清的线头,有无数种可能,需要去芜存菁,不断改善。
沈宁就只当集思广益,已经研究差不多,反正阿年和二蛋是会的,香蒲大丫二丫也会一些。
今儿就跟着阿年和二蛋再学学,她们也会迅速掌握的。
很快现场又没有说话声,只有噼里啪啦地打算盘声。
有人忍不住引颈翘望,恨不得去阿年身后看到底是怎么打的。
很快他们就看着阿年左右手一起打算盘!
左边给大丫报数,右边给二丫报数。
众老板直接惊呆,这孩子!他能一心二用!!
麦掌柜脸上一直挂着微笑,他就知道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不做亏心事,沈老板就不会见死不救。
他庆幸自己有底线,宁愿和老康另外找赚钱的路子也没额外拿过杨家一文钱。
别人对账他不放心,沈老板出面,他一百个放心。
若是真的对出他有问题,那只能是杨老板不想他好,悄悄对账本动了手脚,其他人不管杨四还是杨二的都没那个本事,杨太太和姓赵的也不行。
小鹤年和二蛋负责对账,香蒲则带着人查漏补缺。
很快,半上午过去,麦掌柜的账目没发现什么问题,倒是杨老板的底账发现了好几处问题。
香蒲:“老板,这里有多处涂改,数目相差有点大,我觉得杨家常年进货,大宗价格应该便宜,可他们反而改高了。”
这时候没有修改液,写错的划一下然后剪同色纸条粘贴上,再写新字即可。
粘贴的材料是浆糊,年岁久了会干涸,自动开裂,很容易揭下来。
有些严谨的人修改的时候会把旧字挖掉,然后补新字上去,杨家账目没那么严谨,也可能杨老板觉得反正自家看,不必那么麻烦。
这边香蒲说出来,那边儿杨四爷脸色有点负责,赵舅兄立刻喊道:“这几笔不是我进的,是杨四,杨四你可真敢啊!”
杨二也疑惑地看向杨四爷,“四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