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太贵,她也舍不得做,就怕豆干卖不出香料的钱。
等男人们干完活儿回家的时候,豆腐也压制成型了。
沈宁每家切了多半斤给他们带回去。
没有那么多容器,就用洗净的槲叶包着。
槲树是多年生灌木,主干容易弯曲不能成材,生长速度还慢,农户不爱栽种,一般都在野外恣意生长,大家砍来当柴火。
不过它的叶子很大,像荷叶,洗净晾干可以包食物,还有人喜欢用它包粽子。
小鹤年和小珍珠采了不少回来,现在包豆腐刚好。
裴大伯几个连连推辞,“不用天天给俺们,你端出去跟村里人换豆子。”
知道一斤豆子出三斤多豆腐以后,他觉得六两豆子换一斤豆腐他就很乐意换,七两……也行,再多就得考虑考虑了。
六两的话他愿意隔天换一次,七两就三天换,八两就是半斤,那他都得多隔两天才会换呢。
即便外人不知道一斤豆子出几斤豆腐,但是吃过以后也有感觉。
六两他们觉得实惠,七零凑合,八两就会觉得贵了。
乡下人就是这样,一把豆子都要计较的,要不养活一家子。
沈宁笑道:“还有呢,大伯你们回去跟村里人招呼一声,有愿意吃豆腐的就拿这么一碗豆子换一块豆腐。”
沈宁拿出一个豁口茶碗,是吴秀娥嫌破丢给二房的。
沈宁给的比例就是六两出头的豆子换一斤豆腐。
这样换豆腐的人不觉得亏,她也不亏,当然也没多少赚头。
这个重量是裴长青掂量出来的。
大差不差,反正庄户人也不讲究重量,一般都是看体积。
一茶碗黄豆能换巴掌大的豆腐厚块,他们自然乐意的。
不爱要豆腐的,还可以换豆腐脑。
豆腐脑就更便宜,一茶碗黄豆可以换一大碗豆花,还加上料汁儿。
她还得强调数量有限,想换的速来。
裴大伯等人答应着,看看沈宁给自家的豆腐,顿觉赚了便宜。
有心里舒坦的,有不好意思的,觉得二郎才分家,这么吃亏可不行。
裴大伯想的是傍晚得多干一会儿才行。
拿回家张氏想的是这么换沈宁肯定不赚钱,那她出去卖得用大点的茶碗。
如此想想,做豆腐就是赚辛苦钱啊。
等裴大伯他们离开,也到了吃早饭的时间。
小鹤年跃跃欲试,“娘,我们去路边卖豆浆吧。”
早上赶远路的这会儿正好饿了。
沈宁:“试试也行,让你们爹给准备一下行头。”
今儿天气清朗,风也不大,但是秋天容易起妖风,冷不丁一阵风刮过来。
她和裴长青抱几根棍子过去插在泥土里,再抱几捆晒干的香蒲芦苇靠在那里给孩子们挡风。
既能避免他们被风直接吹到,也防止吃食落灰。
裴母也和俩崽儿把豆浆和豆花分装开,用瓦罐拎豆浆,用一个小号瓦盆装豆花过来,豆花里本身有水分,另外装一大碗煮开配好的酱汁,再装一笑笸箩切好的葱花。
路口那边正好有块大石头,把盆盆罐罐的放在大石头上。
盆盆罐罐上盖着盖垫、包袱、小笸箩等物件,尽可能注意卫生。
另外碗筷木勺也都捧来几个。
客人吃喝以后可以送回家清洗,再拿干净的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