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教授柴油发动机和蒸汽机,就需要有实样吧?还要有模型,让学员们了解整体结构、每一个细节零件及其功能、工作的原理和流程、使用的制造材料、容易发生问题的成因和修理的步骤等等。光是读书,是掌握不好的,必须有实样和实践。
在最后一年的毕业季,李思华还会将即将毕业的学员们,塞到那些她采购生产设备的美国工厂,进行实习。这样出来的学员,也许理论知识还比较薄弱,不过至少上手实操都有一定经验了,这是适合短期具备生产能力的强化模式。
随着安华在美国地位的巩固,原来帮派力量的重要性下降了,现在则主要演变成为“保安”,一方面是在安利系统的各个城市形成地下力量;另一方面,也会选择其中最好的一部分,使之成为学校的安保力量,也是对学校的外在掩饰。因为利用帮派,吸收了不少的墨西哥拉丁人,他们在德州和南部的很多州,都是很好的润滑剂和伪装。学校很多对外的事务,主要交给他们处理。对于可能的种族主义者的挑衅,当然也要依靠他们去解决。
从海南根据地调来的管理干部,则进入各个学校,建立起地下的党组织,对学院们进行比较隐蔽的政治思想教育。尤其是从美国和东南亚招来的华人。教育的形式不能那么正式,因为我们不能在美国的讲堂上,公然地教育共产主义。但需要发挥同志们的聪明智慧,以各种方式在地下组织起来。
在美国本土招聘的一些安华员工,则构成我们对美国“白道”官僚体系的公关力量,确保美国各地的地方官僚,不会敌视我们的学校和学员,故意为我们制造各种障碍。
所以总的来说,就是黑道白道、外部内部,都要建立起相关组织和行动能力,构成完整的体系。
工业技术学校的模式,除了安保方面,全面要复制到海南根据地,随着时间推移到1930年末,招聘一定的师资前往海南,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失业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他们对自己工作要求的标准,也变得越来越低。从1930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向根据地开始提供技术人员构成的学校师资。
根据地的工业学校,需要更大规模,必须对接上普通教育的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预计随着移民数量的大量增加,其中的儿童和少年部分,先截留下来,在海南进行教育培训。这样的话有可能海南的学生数量,2年内将增加到150万人,让海南几乎成为一个“学生之岛”,目前以组织的财力,基本可以支持这样的规模。
最优秀的学员,已经选拔到美国了。其余的更大规模,就必须在海南本地组织起来。美国教育部分,能够在1933年开始提供批量的初级技术人才;而海南的教育部分,则1933你那能同期提供初级人才最好,否则必须在最晚1934年能够开始提供批量技术人才,规模当然要更大。
这样的理想状况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通过美国部分提供25万人,而海南应该教育出35万人,总体形成60万的初级技术人才。这样的话,李思华的3000工厂计划,平均下来每个厂有200名初级技术人才,这就基本能把3000工厂都运转起来,实现初级工业的基础。实际上她估计能有一半的人投入普通工厂,而另外的30万人,全部投入大工业体系的部分,还不知道够不够。
至于技术要求低的普通工人,大部分文字扫盲后,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实现,更重要的工作纪律的培训。其中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技术工人,与工业技术学校一起,开办技校,例如机械加工所需的17个工种,包括钳工、车工、铣工、刨工、磨工等,只有通过技校,进行短期突击训练。
这样的计划制定下来,李思华马上觉得原来的移民数量不够了,还得增加。海南这样的话自己就要截留150万人左右,这是前期思虑不周的结果,李思华责备着自己,同志们在这方面的水平还不高,想不到这么深,自己就只能负起更大的责任。
学生新增100万人,短期是无法转为哪怕是普通工人的,那么普通工人60万人,2年内的技术学员20万人,总计就要180万人左右。海南现在的人口,大约只能提供40万左右,所以缺口就是140万人。
原来考虑向缅甸的280万人不变的话,2年中总的移民需求,则将高达420万人。
李思华考虑成熟后,立即向根据地拍发了电报,要求研究院立即对上述计划进行细节研究,根据最终计划,通知和调整在山东和河南的移民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源,以满足增加移民人口数量的要求。
布莱恩站在海南的海滩上,咕噜了一句:“有点像佛罗里达”。他是佛罗里达人。
布莱恩40多岁,他是卡恩公司的高级项目经理,负责海南工业体项目前期的火电厂、电力系统、输电网这一块的工业建设指导。他带领的一个项目组,是最早来到海南的卡恩公司职员。
公司安排他来远东工作,他其实是有点不情不愿的,谁愿意来这个美国人非常陌生的异域呢?不过大萧条危机下,他可不敢辞职,公司的每个人,都意识到了工作机会的宝贵,他有三个孩子,可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失业。他的薪水不错,到远东还有补贴,失去了这样的工作计划,眼下他未必还能在美国找得到。
不过到了远东差不多一个月了,他感觉还不错,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至少伙食和住宿都还是不错的,就是生活比较枯燥。今天是休憩日,他也只能来到海滩游游泳,这并不是以往他比较喜欢的运动。
按照他的观察,这些土著虽然还不懂工业,但准备还是很充分的,所有的场地都经过了精心规划,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完成了平整,现在则开始挖建地下管线。
几乎所有必要的建材,在他们列出清单后,都能短期就运输到位,其实这里的路很差,不过他们能动员的人力,简直是让人叹为观止。
而且各种施工需要的器械和设备,准备得非常充分,和他们的人力资源结合在一起,让施工的速度,比起美国的一般工业项目,还要快了很多。
他已经考察过整个工业区,非常大,几乎绵延200平方公里,在工业区内部,会有不小的轨道运输工程。其实本来是无需如此分散的,集中在一起效率更高,但业主坚持,他想着,说明这里对战争的考虑很充分,终究不是美国那样安全的地方,他不禁有点骄傲。
一条大路,正从他可以观察到的“东方港区”延伸向工业区,宽度达到了20米,非常宽的一条路,无论是道路,还是港区,都在紧张的建设中。他远远望去,道路上就有很多人。这里的建设氛围,让他想起了十多年前美国工业的黄金时代。想起现在美国糟糕的经济,他又不禁有点郁闷。
火电厂等生产设备,已经启程,在海运中,如果一切顺利,也许不到半年,就可以全部完成。不,按照这些土著的工作热情,搞不好四个月就能完成主体工程,接下来就是调试了。
无论如何,能赚钱就行。他呢喃了几句。
第56章大建设与大移民
亚历克斯却不像布莱恩,还有闲情逸致去游泳。他的小组只比布莱恩组晚到了两周,他是负责配套基础设施的高级项目经理。
到了远东这个见鬼的海岛,他就开始焦头烂额。这里的工业配套太差了,几乎不管什么都要从头开始。虽然这些土著其实很聪明,早早就将所有需要的场地、乃至可能的材料进行了准备。但要符合工业标准,还是困难很大。
例如,首先就要建设一个水泥厂和砖厂。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从别的工厂购买就行了,而在这里却需要从头建设。
水泥厂是他来之前心理有所准备的,整个钢铁项目,要建设3个450立方的高炉,还有配套的热风炉,当然需要大量高标准的水泥。但是金主不同意从美国运输,确实如果水泥都从美国运过来的话,太浪费金钱了。不过金主选了一条更费钱的路径,就是新建一个水泥厂。这倒是算了,至少公司多赚钱了。而且水泥厂早就开工,这方面中国人有一些经验,他们的一些工程师,在内地建设过小型的水泥厂,建筑要求提出了,他们已经施工超过4个月了,而且是拼命地赶工,就他的评估,再有3~4个月投产不成问题。
砖厂是他没有想到的,本地的砖厂,其实都是生产那些建筑用的普通砖的,根本还没有能力生产钢铁工业需要的耐火砖。所以他立即打了报告,增加生产耐火砖的专用设备,而最近选择合格的原材料,就让他煞费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