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军这十几分钟没有连续进攻,仿佛在给他们重整部队的机会,十分钟后,张恩浩发现二团也增援了上来,他舒了一口气,同样,他也不认为,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轰炸,西华能够马上再来第二波。现在要防范的,是西华地面部队的进攻。
空中又有飞机!张恩浩的精神一下子变得极为紧张,不过当他望去,发现是西华的侦察机时,才又放松下来。至少这些家伙,不会像刚才的飞机,那完全就是“死神”。
他不知道,这已经是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了。
山脚炮群的炮管已经全部抬起,每门炮的角度都是经过计算的。
“开炮!”命令下达,300门高射炮,几乎在同一瞬间发射出300枚炮弹,然后就是连续的发射,“砰砰”的声音连续响起,如果这时候有人能在空中的对面,他就会看到密集的炮弹似乎构成了一面弹丸的“幕墙”或者说“铁壁”,向着鸡头关东北军的阵地压了下来!
听到“呯呯呯”的声音,张恩浩这些老兵知道是敌军在发射炮弹,赶紧扑向掩体。密集的爆炸声响起,然后整个阵地就是一片混乱,爆炸似乎永无休止,战壕崩塌、掩体破碎、血肉横飞,枪支的碎片与泥土碎块,在空中飞扬。
其实射击的时间不长,规定就是1分钟,然而在这1分钟之内,总共36000发炮弹被发射,密集地爆炸在了东北军的阵地上,这几个阵地,其实已经不存在了,要抵抗这样的炮击,除非是阵地有坚实的坑道,东北军这样的战壕加掩体,是根本不足以抵御的。
王一哲脸白如纸,有点眩晕,他的两个团大部,这就没了?看到刚才如同天崩地裂的炮击,他不觉得阵地上会有多少人活下来。
参谋长扶住了他,对他说道:“军座,撤吧,这样的仗,我们打不赢,部队已经垮了。”
王一哲看着炮击后一些残余的士兵,这个时候拼命地往后跑的状况。他逐渐冷静了下来,命令全体撤退,撤离鸡头关防线。这条防线,他已经挡不住了,甚至后面几条防线,还有没有能够守住的机会,他现在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西华军的进攻步骤很从容,他们没有急于马上攻击,又有侦察机飞过来,观察东北军的动向,发现他们撤退后,西华军才不紧不慢地攀爬山坡,“接管”了鸡头关。显然,他们并不想用步兵来攻坚,如果王一哲们不撤退,等待他们的,可能是第二次轰炸和第二次炮击。在这样的地形下,西华军是不会用士兵的生命,来克服极为不利的地形的。
西华军的“慢腾腾”,让王一哲67军有了充分的撤退时间。其实这是西华军有意的,此次对于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总原则,并不是要打歼灭战,而是“逼降”,让他们在我军的强大力量面前,再不抱不切实际的企图和侥幸。
听到先头部队汇报已经占领了鸡头关全部东北军阵地,东北军已经全线撤退,陈赓笑着舒展了一下胳膊,对黄敬说道:“从来没有打过这样富裕的仗,以力压人,真的很爽!”黄敬哈哈地笑了。
撤退的路上,王一哲心乱如麻,这样的仗怎么继续打?对方就是硬实力,像一堵钢墙压过来,无限火力输出,就算是以前和日本鬼子冲突,也从来没有碰到这样的火力。
他让参谋长整理了交战的全过程,电报发给张学良。现在他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先撤到留坝县吧,留坝的后面,就是他命名的秦岭三关,可是能守得住吗?
接到电报的张学良几乎晕了过去,67军太惨了,西华军太狠了,也太强了。这怎么办呢?他赶紧找杨虎城,杨虎城看了电报也呆住了,我勒个天,原来西华,强到了这样的程度吗?
到底还要不要打下去呢?两个人都是绕室徘徊,怎么办?
西华军这时的动作,其实不紧不慢。他们并没有急于快速行军,而是在筑路队的配合下,在每个道路过窄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毕竟至少要让2吨的M34这样的小炮,以及大量的弹药车,可以被骡马拉过去。所以快也快不起来,当然,西华军并不着急,这样的情况早有预料。秦岭,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翻越的。
在西华军的背后,正式的川陕公路北段,即宝鸡到汉中的宝汉公路,也正式开工,开始修筑,李涯他们又被纳入了新的宝汉公路指挥部,同样是20米宽4车道的要求,同样有鸡头关大桥的修筑,只不过这一座钢桥,要求的强度、宽度,当然都不是那座7天成就的钢桥可比。其实那座钢桥,也不是7天就能成就的,西华早就着手准备了,不要说前期的勘测,光是那些焊接好的钢梁,就花了很多天,最后只是运输组装而已。7天,终究是个神话。
张学良和杨虎城,连续召开了多轮高级军官会议,进行讨论,就连在甘南的于学宗,都被叫回西安开会讨论,其实两人此时已经乱了方寸。
倾向于共产党的一些人主张投降,说已经没有机会了,何必硬扛?只是让更多的士兵,无辜地死去而已。
也有一些军官主张再打一仗,否则我们也太怂了吧?就在大巴山打了一仗,就蔫了?天下如何看东北军和西北军?尤其是东北军,不得被国人更加鄙视死?打日本人不行,最后内战还那么弱?大家的尊严,都没有了。
亲共人士则反驳,就算打赢了内战,难道就有尊严了?别人还以为东北军,就是碰到日本人就拉稀,不是更没尊严?
每次听到会议上这些吵吵嚷嚷,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脑袋,就嗡嗡地响,头疼啊。
等到于学宗赶到,两人问计于他。于学宗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沉吟了好一会,抬起头来决然地说道:“在柴关岭,再打一仗!”
他接着解释说,其实他本意,是已经倾向于投降。根据王一哲报告的西华军力,东北西北两军,迟早必败。关中大局,其实已经没有扭转的可能,所以必须要为东北西北两军找出路了。
但是选择投降,第一是必须内部意见统一,不统一的话,到时候一些部队哗变怎么办?内部很多军官不服气怎么办?第二是在座都是国民党之人,他蒋介石可以不义,我们不可以没有交待,再打一仗就是交待。连续两次苦战,确实不敌,未来也好说话,否则会被国民党元老们以及国人,当成是毫无骨气之人,余生何以自慰。从东北军的立场来说,其实从东北逃脱,军魂已死。
他的这一番话,让张学良脸色凄然,老父的事业,到此为止了。杨虎城也心头郁闷,但他知道于学宗说的是正理。
于学宗长叹了一口气,其实做此选择,纯属无奈,如果还有其它好的选择,他当然不会如此建议。
他接着解释说,柴关岭是最适合东北、西北军,在西华军火力优势下打仗的地方。这里几乎是川陕公路的最高处,海拔超过1650米,山势开阔,足以布置两个军的兵力,而且是比较分散的布置,敌军无论是轰炸还是炮击,很难覆盖全部阵地,应该有一定的反击之力。在这样的地形上,还无法挡住西华军的话,大家投降也都没有话说。
他建议,这一次柴关岭阻击战,东北、西北各出一个军,反正都这样了,以后这些军队,无论是张学良还是杨虎城,还想自己留着吗?67军已经丧胆,东北军换万福林53军上,而杨虎城也把自己的本家部队、孙未如38军拿出来。东北西北其它军的主官,都去柴关岭看一看,人家西华的战力,这也好统一思想。反正现在大家都知道,西华进军不紧不慢,人家有这个自信,让你们组织好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