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小说网

EXO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96章(第1页)

第96章(第1页)

尤其今年(1937)年,是西华研究生硕士教育大规模兴起的元年,因为从海南大学建校开始,经过多年的连续教育,从1937年西华可以开始从本土的高级教育体系中收获了,合格的入学研究生超过了1万人,其中理工科目的研究生超过85%以上的比例。再有10年,西华就能建立起媲美欧美的大规模教育体系。此等大魄力、大格局,老友用了“平生仅见”来形容,实为中华教育复兴的大气象。

最后老友说,蒋介石政府,大约就像历史上的“弱宋”,无论如何折腾也无法让国家兴盛,而西华现在完全是“开国盛唐”之象,气雄万邦。他见过的中共领导人,感觉真的就像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梅亦奇苦笑了一声,这真是个为难的事情。迁往长沙,是在1935年就已经定下来的,当时青华眼见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不利状况,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

学校拨出巨款,在长沙岳麓山山下的左家垅(今址为中南大学)动工修建了一整套的校舍,而且预计在1938年初,即可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在1935年冬,大学从青华园火车站,连夜秘密南运了几列车图书、仪器等教学研究必需品,到湖北汉口暂时保存,随时可以运往新校址。

所以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在1935年初的时候,民国有谁能想得到西华这个“地方势力”,会如此迅速的崛起,到现在已经大有成为中国之主的架势了呢?

但是他知道老友所言都是好意,句句属实。但这就给青华出了一个大难题。

他向来访的西华使节,说明了青华的为难之处。早就得到授权的使者,其实也是以前从青华毕业的一位学生,这位王先生从容地说道:

“如果校长是担心校舍的问题,那大可不必,我现在就可以做主,为青华在西华区域内,择地建设校舍,全部都由西华政府承担。”

梅亦奇又苦笑了一声,不是那么简单啊。而且他本人也很犹豫,对于西华这种赤色政权,他内心并不喜欢,他一向的主张是:“余对政治无深研究,于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子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在他看来,这是“昔日邶大之所以为邶大,而将来青华之为青华”的根本。”

所以西华绝不会同意他这种“兼容并包”的,那是极权的一党制,不会予以“右派”以在大学内生存发展的机会,他对此绝不怀疑。

但是老友信中说的对,西华如果未来为天下之主,那么青华校管当局现在的这种态度,必不为其所喜,那青华就可能没有未来了。

所以真是两难啊,他的内心感慨。也许最好的选择,就是西华将日军挡在了北平之外,那青华就不用考虑迁址了?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他只好对来使王先生,推脱此事重大,需要与同僚仔细协商,不能马上答复。

王先生没有强迫,本来这就是来去自由。实际上,由于西华现在的教育兴起,李思华对于这些历史上的“名校”,当然没有前世的政府那样重视,前世的建国之初,是缺乏所有的人才,青华和邶大,才有那么高的地位。而在这个时空,西华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强大教育系统,尤其是理工科,可以说要甩这些“名校”十万八千里,当然不会再过于重视这些学校。

至于这些学校比较强的“社会科学”即文科体系,正好是李思华决心要重点整顿的体系,她观察到前世就是没有处理好,到二十一世纪,包括这两个学校在内,文科真的是出了太多的拜洋犬“叫兽”和“公蜘”,很多人从头开始思想就是歪的。所以在这个时空,在文科体系,她决心要打造一套从哲学、历史到其它社会科学的“唯中国体系”,独立于西方之外的思想,才有独立于西方之外的人格。

在这样的政策趋势下,到时候,这些“名校”的大量教授,都会被淘汰出局,失去教育资格。

两人又沟通了其它事宜,王先生提出了为青华量身打造“保供体系”,这是在战争威胁下,西华对青华学生优先低价保障米粮肉菜,以及日用百货的供给,建立专门的交通线,提前锁定价格和数量。这也是西华对于战争的提前预备之一。

这引起了梅亦奇的很大兴趣,这完全可以解决青华的后顾之忧,谁不担心战争威胁加大的情况下,物价暴涨和供给中断呢?他立即安排教务长与西华推出的公司对接,将此事立即确定下来。他对于市面上西华“华货”的名气,也是看在眼里的。

此事更让他对西华另眼相看,他又想起了老友所言的西华“开国盛唐气象”的褒奖,人家确实有盛唐气象,你还没有投向西华之前,人家就先给你保障,浑不在意你最后的选择。

邶大的校长蒋梦林,同样接待了另一位邶大毕业的西华来使章先生,章先生也带来了在西华工作的老友给他的信件,他的大多数思考与梅亦奇是一样的,但他的烦恼更多。

他不像梅亦奇,他与国民党的渊源太深了,一向被很多邶大教授视为:“典型的国民党新官僚”,他是蔡子民的学生,而西华对他尊崇的蔡子民的鄙视,天下皆知。他在1930年出任邶大校长之前,还曾经担任蒋介石政府的中央教育部长的高职。

他一向主张学生应该不问政治,专心学术,所以他在邶大,重点抓教育纪律,他对自己在邶大业绩的总结是:“从民国19年到民国26年的7年内,我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舵……一度曾是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漩涡的北大,已经逐渐变为学术中心了。”而今,他努力塑造出来的这个“读书人的世外桃源”,看样子很难维系下去了。

章先生告诉他,中共很感激他曾经救过中共前领袖陈独秀。所以不必担心他的国民党身份,会导致西华对他另眼相看。可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他知道,西华的提议,肯定会在学校中掀起一场波澜,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迁往国统区的。

最后和梅亦奇一样,他告诉章先生,由于事情重大并需要同僚之间仔细商量,短期内恐怕定不下来。

不过邶大也一样,被纳入了西华“保供体系”之内,这个时候,没有学校会拒绝的。

在青华、邶大之外,辅仁、燕京等北平的所有大学,都逐一被纳入了保供体系,日货从此被隔绝在外。而且这个体系并不限于大学,很多商业机构等,也加入了这个体系。

在北平,日货的市场,日益萎缩,已经很难有什么规模性了。

在整个华北,类似北平的故事不断发生,保定、石门(即今石家庄)、邢台、邯郸、沧州等城市,日货的市场都日益萎缩,甚至被赶了出去。对于日本商人,唯一好一点的地方是天津,因为那里的日军存在比较强,西华的活动主要是破坏,经济活动相对有限。但问题是,天津的商贸是针对河北腹地销售啊,现在腹地的市场没了,天津本身又能吃下多少货?这下子,就连各地对河北的走势,也都消停了,走私逃掉本来交给国民党的关税,还是比不过西华的低价嘛。

所以那些日本商人,只能是咬牙切齿,等待着皇军大军的到来,以恢复他们在华北的利益格局。只可惜,这只是他们的一场春梦而已。

他们的噩梦还不止于“正常货物”的贸易,他们来钱的另一个大项,即售卖烟土,也遭到了致命打击。

这几个月,西华的“游击队”拼了命地扫荡各地烟馆,以及运输售卖烟土的商队。凡是烟馆的老板,全被被杀,根本不管老板是日本人还是华人,甚至各地烟馆聘用的那些打手,只要敢于反抗的,也全部被击毙,西华根本不在意他们的性命,没有死的打手或者老板的其它帮手,都被带走,据说不是去挖矿,就是去修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