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工厂车间的5S管理规范,每个工厂车间,必须建立“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5S的管理规范,把要与不要的人、事、物分开,再将不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处理,把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保持清洁、认真维护,永续教育,养成工人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
再如,精益管理与绩效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应用。用DTD(从原材料到厂至产品出货时间的核算)、首次合格率、设备综合效率、生产排程达标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和管理,让管理不再是完全“定性”,而是向“定量”方向发展,从粗犷的“习惯”提升为数据化的“精细”。
再如,研发到制造流程的标准化。从产品经理提出产品定义开始,研发部门进行产品研发,工艺工程师进行工艺设计,归集工艺指导书,进行工艺培训和确立操作标准流水线,然后是试生产、小批量生产一直到最后的量产,整个流程都必须标准化。只有实现了这种标准化,才是工业化,而不是传统的工坊。
再如,民用产品工厂中,以顾客为中心的6西格玛(6Sigma)管理模式。将违反顾客意愿、达不到顾客要求的产品均视为缺陷产品,建立顾客导向的业务流程。这是与非民用产品工厂,不同的质量管理体系。
李思华感到欣慰的是,在最早准备工业建设时,她对于工业管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招聘的美国技术人员中,不乏熟悉工业管理的人员。而且她在工业技术学校中,普遍推广了工业管理的教育培训,所有的学员,都有经过这样的训练。这使得这些新思想,能够很快地被他们接受,并在各个工厂广泛推行,形成不断改进的有效机制。
这些专门被选拔出来的“工业管理专家”,对于李思华提出的思路和要点,那是如获至宝。其实他们很多人平常就在思考,如何在不影响生产效率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李思华提供的很多思路,就像是打破了那张遮蔽眼睛的纸,让他们一下子眼明心亮起来。
很快,几套“工业管理规范和方法”被整理和完善了出来,开始在海南和缅甸的工业中,大规模推广,这在后世被称为“第一次工业管理风暴”,深刻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工业建设和工业管理。在几十年后,有专家评论说,当时中国的技术人员结构,相比世界水平还相差得很远,其后花了30年,才基本上达到了同级水平。但是工业管理的水平,却提高很快,不到10年,已经在全球领先。
技术不够,管理来凑的方法,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后根据地工业产品的质量提高的速度非常快,尤其在军工领域。
在曼德勒,缅甸科学分院得以成立。李思华要求他们,在当下尤其要以服务工业技术的进步为主要任务。
李思华指出,我们面临的这一次工业革命,大约可以定义为化学能加热机。所谓化学能,就是从石油、天然气、煤炭获得能源,然后通过能源和电力工业,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即除了蒸汽机,还包括汽轮机、燃气轮机、内燃机等的各种“热机”。这是这个时代的“现代工业核心体系”,所以先补上这一课,是最重要的工业发展基础。
补上这一课的意义极为明显,那就是形成大规模的现代工业产品制造能力,实现通过工业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在此基础和积累下,我们的科学研究才能够全面开花,在每一个领域,去追逐全世界的先进水平。
所以对于科学院,最优先的,是去攀爬几颗科学树。包括能源开采、热机体系、化学工程、铁道和轨道系统、无线电通讯等。
例如热机,内燃机正逐步替代蒸汽机,那么就必须发展内燃机中包含的关键科技,例如转子、气缸、发动机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以发展越来越强劲的动力总成,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同时必须向小型化、灵便化发展。
对工业建设从工厂管理到科学研究方向的梳理,让缅甸的工业发展,得以按照比较聚焦的方向,快速发展。
第80章分工、农业、白银、云贵
除了工业,李思华当然不会偏废农业的发展。近期在她做了大量对乡寨目前现况的考察和调研后,认为分工问题,已经开始成为乡寨向高级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当前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其实关于农林业分工,在海南的时候,李思华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她的反复思考,以及与同志们的多轮研讨,只不过当时因为觉得思路还不太明确,所以没有提前调整。而现在,借着缅甸大规模的乡寨建设,李思华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已经可以推出。
相关政策的思路主要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大约是三种,即农业多元化、农业规模化和农业工业化。这三种模式可能并存,但时间线上确实也有一点逐渐递进的味道。
最基本的模式,应该是农业的多元化,这正是乡寨模式,目前着力建设的方向。无论是庭院经济、多种经营、一户十业、农林并举等等,都是农业多元化的现有模式。这种模式,承认在农业必须承载大量人口的前提下,农田耕作的收益肯定是有限的,所以要发展多种辅助行业和初级加工业,来整体提高农民的收入。
与农业多元化相反的模式,是农业的规模化。例如美国的农业,被称为“大农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从经济效益上看,农业承载不了太多人口,按照分工理论,从提高效率出发,应该尽量用极少的人力,通过机械化实现大量食物的生产,不仅降低成本,而且能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化肥、农耕机械等方面的科技进步,使得农业规模化更具效率上的吸引力。美国大农业的成功就是明证,他们的粮食、肉食,全部都是全球成本最低的,也是产量最大的,这是科学的力量,我们必须承认。
但是,农业的规模化,就必然让农村只能承接非常少的人口,美国的农业人口,已经只有不到两千万人,还会继续减少。
至于农业工业化,则是一种远景,是农业规模化的进阶。即在未来能源价格变得极为低廉的前提下,用工业生产的模式来完全代替农业的耕作,例如水稻和小麦种植,被高楼大厦的“无土植物工厂”替代,养鸡养猪,被直接培养生物组织的技术替代,即直接生产出鸡腿、猪肉,无需再经过生命的养殖过程。所以,这是一种以能源的转化,完全替代农业生产的未来模式。
农业工业化的时代还太远。最近的几十年,必然还是农业多元化和农业规模化的模式。那么,根据地的农业模式是什么呢?
必须要承认我国的国情,我国的人口非常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必须具备大量承载人口的功能和能力。这使得我们别无选择,最主要的路径是农业的多元化。
那么,如何克服农业多元化相对于农业规模化,在效率和成本上的劣势呢?
我们的答案是,主粮补贴,以及农林牧渔产品分级和搠源制度。
主粮主要是为人生存,提供足够的能量,无论是多元化还是规模化生产,在品质上的区别有限,或者说是看不出来,难以分级。所以面对我国未来主粮生产成本,必然高于美国这样大规模低成本生产主粮的现实,只能是对主粮进行生产补贴,实行国内的保护价,这不是一个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用自己的生产、保护自己粮食安全的大问题、大战略。
其它的农产品,则灵活性高得多,完全可以实现分级制度。例如美国现在大猪场以工业化模式生产的猪肉,其实口感比起我们农家养殖的猪,相差很多。鸡也是一样,那种几十天就产出的鸡肉,虽然成本低廉,但是口感如柴,味道是不敢恭维的。
这种差别,在于农业的规模化,其实本质上只是实现了能源转化,而忽略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即产品的微生物环境,是大规模生产所不能比的。例如农家自然生长的鸡,其食物来源是多样化的,其生存的微生物环境是多元的,这导致特殊的适合人口感的特色,他们提供人体的,是多元的营养物质,而不仅仅是热量。这就是重大的差别,我们并不知道,未来的科技能否克服这个弱点,但至少最近的几十年,这种质量差异,客观存在。
所以我们就可以对多元化自然生产的农产品,给予更高的定级,它们的售价,当然要高于大规模农业生产农产品的价格。跑山鸡,也许一只可以卖10元,而鸡场的短期规模养殖鸡,则价格只能是3~4元。有了这种分级,那么多元化的农产品,就有了生存的市场。
要实现这种分级,就需要能够实现农产品的搠源,即每种农产品,在销售的时候,必须知道源头和等级,而且不能被篡改或假冒。因为无论是鸡还是猪,在吃到嘴里之前,是分不出到底是什么品质的,而且如果是熟食,使用了大量调料,即使吃到嘴里,也未必分得出来了,都是调料的味道嘛。
我们并不是没有农业规模化,农场的发展,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实现部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纯粹强调质量是不完整的,还必须有足够的数量。没钱的时候能吃到肉就行,肉的品质就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