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要重视金融,一方面要学会使用敌人的武器来对付敌人。另一方面,我们要利用金融有益的一面,即作为实体经济杠杆加速器的功能,加快经济建设和发展,尽快地让我们国家强大起来。”
“货币是金融的载具,所以我们才会如此重视货币体系的良好建构。”
李思华对政治局的这堂讲课,让高层领导们包括主席都大开眼界。原来西方的统治阶级和西方民族,深层次居然是这样的人和民族,用这个角度去看西方的很多难以被中国人理解的行为,就解释得通了。
很多事情从中国人哲学的角度,感到难以接受,而西方居然认为那是理所应当,背后就是这样的邪恶思想啊。你以为西方是毫无人性,其实人家是更进一步,根本没把你当成人,所以做任何邪恶的事情,都觉得是毫无顾忌、毫无心理压力。
这也让同志们对西方更加警惕,这是中华民族难以与之共存共荣的民族和文明体系。尤其是一些曾经留学的同志,例如当初在法兰西的那些人,都开始反思自己在西方时,与西方人打交道所得到的印象。
绥远的易帜,震惊了全国,不但是对蒋介石政府,在山西的阎锡山地方势力,更是震怖。
阎锡山对此愤怒之极,他的所谓“晋绥军”,现在只能称之为“晋军”了,没有了“绥”嘛。
当初傅作义向他求援,他确实不愿意出兵,因为对于西华的强大,他也已经有若干消息。而如果救援绥远失败,恼火的西华会不会马上进攻山西?1935年的阎锡山,已经失去了1930年发动中原大战前的自负和信心,现在能守住山西,做个土皇帝,就是他余生最大的期望了。
但是,他始终没有想到,傅作义最后会一枪不发,干脆了当地投降了西华,这远远超过了他的心理底线。他本来心理已经做好了傅作义战败的准备,此人还是可用之才,如果逃跑到山西,他还是要用此人的。结果倒好!
阎锡山现在是满腹心酸,为了维持山西的局面,他容易吗?
1932年利用918事变,他东山再起后,为了缓和与蒋介石的矛盾,消除他对自己的疑虑,自己提出了“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等口号,制订了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全力以赴进行经济建设,并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用于筑路,以示不再穷兵黩武;对民国中央的重大决策,表面上则完全拥护。
经过这3年多的努力,在山西,创建了包括采矿、冶金、采煤、发电、机械、化工、兵器、水泥、皮革、毛纺等轻重工业厂矿在内的“西北实业公司”,修筑了长达860余公里的同蒲铁路,整顿了山西省银行,新建铁路、盐业、垦业等银号。现在阎系的官僚资本体系,资产已经超过了1亿银元。完全可以说,山西建设的规模之大,投资之少,速度之快以及效益之高,在国内名列前茅。
他一向以此自负,自己的建设之能,包括蒋介石之流在内,环顾宇内,谁能比得上?结果出了个西华!
他的耳目情报,当然不是傅作义可以相提并论。在绥远遭到威胁后,他就详细地打听了西华的情报,越打听越心慌。
对于西华的工业建设,他并没有重视,这是他的自负心,以为和自己的差不多。但是对于西华的军事力量,就让他非常恐惧了。
至少50个以上欧洲标准的1。6万余人步兵师!总兵力肯定超过了80万人。这个确认无疑的消息让他牙疼。这样的势力,“晋绥军”如何能是敌手?
所以他前些日子,不得已之下,向蒋介石求援。蒋介石倒是答应了,很快会派遣5个中央师来山西。
他现在山西的晋绥军大约有62个团,约12万人,加上炮兵等其它武装,大约是13万人左右的正规部队,等到中央军5个师到了,总共军队数量会达到20万人左右。但对于能否应付西华军,仍然是内心无数。
至于进一步动员扩军武装,他觉得没什么用,一下子哪能训练得出来。而且山西的财源是有限的。他这个山西人平生最是惜财,可不愿意全都让军队被花销了。
只能是希望西华暂时心满意足了吧,千万不要进攻山西。阎锡山叹息了一声。
如果说山西阎锡山的态度是萎缩畏惧,那么察哈尔的日军和伪军则是磨刀霍霍。他们的信息没有那么灵,这个时候对于西华几乎还没有什么认识。在他们看来,傅作义居然投降西华了,让西华白白地占了绥远,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把绥远抢回来。
这个年代的日军,在二二六之后,各种野心勃勃的日本军官,不断“独走”,就是要挑衅中国人,以便侵略中国,占领中国国土,博得“战功”,好带来自己的荣华富贵。至于那些汉奸军队,则一门心思,都是抢地盘的思维,毕竟,多一块地盘就多一份财源,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也就更重要。
在1935年,日军在北方侵华的矛头,主要方向就是察哈尔省。
在这一年的冬天,日军指使伪军李守信部,占领了察北六县和察东八旗,又在1936年2月成立了伪“察哈尔盟公署”。而日本在察哈尔得手之后,下一个侵略的目标,自然就是绥远。所以对于西华占领绥远省,自然是反应极其强烈。
可笑的是,负责“蒙古”方向的关东军,居然还派遣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太原特务机关长和知鹰二等人,到归绥西华驻地威胁西华,被当地驻军报告给李思华后,被她下令当场枪决。当时她也奇怪,日军怎么会觉得自己还能够威胁西华?把西华当成了蒋介石和那些地方军阀?不过后来一想也不奇怪,这几年的日本军部,其实是混乱的,彼此的情报,并没有那么共享,关东军的一些高层,对于西华一无所知,也是可能的。
不过这还是引起了她的警惕,原来预定在绥远驻军一个军的,结果在青海战役结束后,她还是决定,要在绥远省驻扎2个军6个师,充分做好对日军的作战准备。谁知道关东军会不会发疯呢?历史也可能变化。
何况,本来在1936年的10月,关东军的一部分军官,就策动伪军发起了著名的“百灵庙”战役,在她前世的历史上,傅作义因此又大大出名,他带领35军等部,击溃了来犯的伪蒙军,收复百灵庙等地。
所以西华军在绥远的布置,变成了在归绥(即今呼和浩特)以东,临近察哈尔的省界上,布置了一个军,作为前军;而在归绥与包头之间,布置了另一个军,作为后军,每个军都接近5万人,总计约10万人,绝对算得上重兵云集了。以此时日军在察哈尔的实力,根本无从对敌,更不要说伪军了。
在李思华看来,现在打百灵庙战役,并没有太大意义。会让日军对于西华军的了解更深入,并不利于未来的对日作战。不过如果日本人还是昏了头,一定要来侵犯绥远,那就只能让他们提前尝尝被歼灭的滋味。
不过日伪军从那以后,一直没有进攻。绥远与察哈尔的省境,倒是经常发生摩擦,那些伪军很多时候会小股挑衅,试图抢一把什么的。不过后来就很少了,因为都被消灭了,而西华的特战部队,则不断进入察哈尔,到后来几乎整个察哈尔,伪军部队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2年多以后,李思华才通过缴获的日军文件,才了解到当时的关东军,确实准备发动百灵庙战役,不过最后被关东军总部终止了。
在西华军枪毙日谍后,被激怒的日伪军官员,在日本关东军的操纵下,在化德成立了傀儡政权,即所谓的“蒙古军政府”,以德王为名义上的统领。由日军供给军费和武器弹药,在各机关和军队中,配备了由日本人充任的顾问、指导官和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