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西华军并没有能实现对吴奇威的全面合围,兵法上说“十则围之”,西华的兵力还没有达到如此悬殊的地步。不过当吴奇威部全面撤退,更痛苦的事情接踵而来。
西华军装备了大量卡车,在追击的时候,打头的就是装备着重机枪的卡车,边开边向中央军扫射,两条腿如何跑得过四个轮子?这导致大量中央军士兵被射杀,其余的为了躲避,都从公路上向两侧逃跑,这一跑,就导致了中央军的全军溃散,军官们已经约束不了部队了。
吴奇威们坐着少量的卡车逃跑了,但中央军的士兵们只能靠两条腿,溃散后,面对像一把扇子一样,以公路为轴席卷过来的西华军,只能是要么拼命逃跑,要么直接投降。很多当时跑出去的,最后还是没能跑得了,因为卡车已经载运部分西华军,到中央军撤退方向的前面,再回头合围。
所以等到西华军结束追击,吴奇威在东安收拢溃军的时候,他黯然地发现,他剩余的军队,已经只有七八千人了,其余的几万人都不知下场。而刘建旭的电报信号,这个时候早就灭了,结果不问可知。
吴奇威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在桂黄公路光华铺附近,由桂林出兵向兴安方向追击红军的桂军第15军,也遭到了非常类似的打击,时间还比他这里早半天。
桂军的总指挥是夏伟,他指挥桂军15军和7军一部,在遭遇西华军的2个师后,很快感觉到不对,西华军的火力太强了,刚一交手,对方的重炮就不断轰击桂军3个师之间的结合部,似有分割包围之嫌,而步兵接火,更发现火力远远不及,所以夏伟立即决定撤退。
在撤退的时候,他们同样遭到了重大的打击,不过夏伟的情况比起吴奇威来好很多,因为他撤退的决心下得很快,而且桂军擅长翻山,利用地形的本领,比中央军好得多,所以等他撤退完成的时候,其编制还大致完整,但损失的总兵力也超过了3000人,要知道夏伟这只部队总共才1万多人。
中央军和桂军两边的紧急电报,分别报告到了蒋介石和李宗仁白崇禧这两边,让他们都大为震惊。震惊的地方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西华继占领云贵两省之后,大举进攻四川,表现出吞并大西南的雄心壮志和强大的实力。此时已经知道刘湘、刘存厚、杨森三位军阀都已兵败,而田颂遥也已经摇摇欲坠,仅剩刘文辉和邓西侯两位支撑四川军阀的大局。不料西华在进攻四川的同时,居然还有强大的军力,进军黔湘和黔桂边境,其实力,实在可怖可畏。
二、西华此举,明显是为了接应共产党中央苏区人员的逃跑,联想西华号称社会主义的民主政府,其与共产党关系必然极为密切,西南赤化,恐将不免。
三、西华的武器装备及火力,远在民国各系之上,甚至包括中央军在内,此时都远所不及。无论是吴奇威还是夏伟,对于西华军武器和火力的描述,都大量用了类似“火力之强前所未遇”、“重炮数量在我军几十倍以上,且多为远程,在我炮兵射程之外”、“所遇敌军,精锐无匹,火力远强于我军,且战斗意志和战术能力极强”之类的描述,受到教训比较深刻的吴奇威,甚至认为西华军,绝不逊色于此时日军的主力师团。
蒋介石绕室徘徊,他这一次居然没有去电薛岳和吴奇威,斥骂责备。是因为他自己意识到,西华恐怕是民国前所未有的大敌,其实力之强,可能尚超越了桂系,更不要说目前几乎走投无路的共匪了,对付西华,只能是从长计议,对方一次性能够几乎歼灭中央军5个师,而且这可能只是对方实力表现出来的一小部分。如此大敌,此时责备前线将领又有何用?需要打听清楚西华的底细,集结全党之力应对。
他也清醒地意识到,湘江战役,恐怕难以收取全功了,西华不可能没有安排接应共匪,而以西华现在显露的战力,现在的追军难以匹敌。不过他们现在没有渡过湘江,只能是让追军在湘江西侧,尽量打击共匪,能干掉多少算多少,同时还要防范西华军渡过湘江的可能性。此役之后,暂时守住湖南才是最重要的。
蒋介石将思考后的决定发给了何健和薛岳,命令他们调整部署。
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为此彼此拍发了一夜的电报,沟通此事。
两人都认为,西华已经登上了民国争夺天下的舞台,而且现在表现的实力极强,当者披靡,桂系不能去挡在前面,给老蒋当替死鬼。
西华的出现,对于桂系是巨大威胁,但也是巨大机会。蒋介石新的头号敌人,恐怕就是西华了,而这几年连续挫败的桂系,则能在常政府的压力下,得到喘息之机,蒋介石说不定还要笼络桂系,共同对付西华。桂系将因此存在一定几率,能够在西华和民国之间摇摆获利。
西华的威胁是,已经直接接壤桂系广西地界,现在不知道西华的战略,是否会在接下来进攻广西,实现统一西南,这不可不防。
因此需要迅速派人接洽西华,确认桂系,是否可以与西华暂时共存。李宗仁将立即派出使团,赴贵州求见西华高层,洽谈此事。
西华明显是和共产党穿一条裤子的,而桂系本来就无心消灭共产党,这是“唇亡齿寒”的共存策略,消灭了共产党,蒋介石不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对付桂系了吗?此次湘江之役,不过是在蒋介石的压力下,不得已而执行,本来就出兵不多(2万多人)。现在中央军大败,桂系可以干脆撤出全部参与湘江战役的部队,作为向西华的示好,已经不必顾忌蒋介石的反应,这个时候他绝对不敢再针对桂系下手。
两人计议既定,一连串的电报发出,桂军开始撤出湘江战役。
此时,中央苏区红军的处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只剩下后路追击的中央军和湘军6个师,而且行动开始迟缓了下来,他们这个时候抢功的狂热情绪,已经开始降温,开始担心神秘的西华军,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冒出来,风险意识上升了。
曹子卿将西华军在湘江东侧的北线和南线,两处大胜的消息,拍发电报给了苏区领导们所在的军委第一纵队,催促他们赶紧过江。大胜的消息,在苏区总部激起了一片欢腾,不过博古和李得有些不信,西华军怎么可能有能力,可以一举消灭中央军近五个师?博古强调对此消息还要谨慎,而李得更是说,肯定是假的,西华军在撒谎。不过现在大家对于这两个人都很不耐烦,他们的说法几乎没有激起半点涟漪。大家又不是傻子,西华军有必要撒个大谎吗?
到11月29日深夜,行动迟缓的苏区大部队,终于开始过江,他们几乎走成了一条线,队伍绵延200多里。能不迟缓吗?博古连笨重的油印机都要带上,而李得的私人物品,居然要几个人抬。
后来曹子卿知道后,连连摇头,他算是知道为什么李思华,对于此时的苏区领导层,那么的看不上眼了,这哪里是打仗呀?
好在现在敌军行动迟缓,苏区红军现在的兵力大量在后方阻击,还挡得住。
直到12月1日,全部人员才完成渡江,阻击部队也在最后撤退,将敌军留在了湘江的对岸,敌军追到江边,被西华军在江对岸的重炮一阵轰击后,又倒退了回去,不敢追赶。
曹子卿到这个时候,才长舒了一口气,接应的主要任务,终于完成,接下来的撤退,由于敌军已经胆寒,难度不大。这一次接应,按照现在的统计,接出的人员,大约超过了7万人,红军的损失,主要是在湘江之前的冲破前三道封锁线的过程中造成的。李思华前世湘江战役的巨大损失,除了直接的战斗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量的同志来不及过江,被国民党军队截断在了湘江之东。现在当然不再存在这个问题。
曹子卿已经见过了过江的苏区最高领导层,不过当时他顾虑战情,只对博古、周恩来等做了简单介绍,告诉他们在完成撤退后,再相详谈。西华的最高领导人李力胜同志,会在贵州的铜仁等待他们的到来,曹子卿自己,只是此次行动的军事负责人,没有权力做出接下来的政治决定。
到这个时候,苏区领导人自然已经完全相信了西华的存在、实力和诚意。他们渡江后,已经亲眼目睹了西华军的强大,从各种装备到军容等多方面,相比之下,苏区此时的军队自然在“表象”上相差极远,也让他们理解了,曹子卿所谓“欧美列强标准”并不是虚言。不过,曹子卿自己,刚刚接到了李思华的命令,他要去这些领导人面前,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他带了一些特种兵同行,同时通知了军队戒备。
此时红军的最高领导人,是博古、李得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但由于连续失败,实际上这时的大多数高级领导,对于这个三人团,都充满了怨气,其威信几乎已经荡然无存。
知道曹子卿来到,暂时歇息在军用帐篷内的苏区领导层,走了出来迎接,除了三人团,还包括了一些其它高级领导,曹子卿一眼就看到了李思华强调的最重要的人物——主席,他身材高大,在众人中非常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