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小说网

EXO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笔趣阁 > 第72章(第3页)

第72章(第3页)

这一次贬值危机,李思华也仔细思考过,但是判定是避无可避,国际上货币都在竞相贬值,除非是买入黄金避险,但这个阶段,哪有如此多的黄金出售呢?每个大国,都在担心黄金外流导致本币不稳定,对于黄金交易管控极严。购买黄金也必然引起各大国的关注。所以,对于贬值损失,就只有硬抗了。

不过,按照李思华指示的大致方向,从1935年到1937年初美国股市都是牛市,价格基本上是稳稳地向上,所以在1932年大反弹6个月后即1933年春夏之交,这笔资金再度入市,以6亿美元为本金,在全球各大银行融入了4亿美元,本金加杠杆,总共10亿美元,买入了各种蓝筹股,到目前为止大约上涨了40%,名义上赚了4亿美元,因此基本上已经将贬值损失补了回来。

按照李思华的“预判”,到1935年底应该还能再涨个10%左右,因此预期到1935年底,包括融入的杠杆资金在内,会达到15亿美元的规模。

不过这笔资金不可能一直持股到1937年初,明年即1936年,也是根据地用钱建设的高峰,李思华现在预计,恐怕到时候5亿美元都挡不住,所以在1935年底,会先抛售一部分股票,将名义盈利的5亿美元提出来,供给根据地建设,剩余10亿美元继续持仓,等待1936年底抛售,按照李思华“预判”,1936年还会继续涨个40%~50%,到1936年底抛售预估仍会有14亿美元左右,去掉财务成本和归还杠杆借款,本金会保持在9。5亿美元左右。

加上周转中的1亿美元备用金,总额就是10。5亿美元,去掉1937年需要建设资金5亿美元和少量备用金,预计可以动用5亿美元参与1937年经济危机下美股大跌的做空,这是李思华计划金融运作大动作的最后一步。

最后的做空,其实就是筹备抗日战争的一部分费用了。李思华心中的如意算盘是,做空盈利10亿美元,本金中的现金6亿美元左右,而抛售和抵押持有控股4大企业的股票,预期再获得5~6亿美元,总共将募集超过20亿美元用于战争费用。

当然,李思华的这个如意算盘,现在包括林景宗在内,都是不知道的,她当然现在也不敢说,那就不是神奇,而是妖孽了。他们现在知道的部分,是到1936年底的操作要求。对于李思华在金融上的“神奇”,金融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因此都是严格地按照她的要求来执行。

唐干林低头盘算了一会林景宗汇报的数据,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的信息比林景宗要多,尤其是回国一次后,对于根据地的资金需求,是非常了解的。现在这样的情况,是可以基本满足李思华的要求的。

两人还商量了另一个金融上的布局,那就是全资控股一家金矿公司,隐秘地拿下一座全球数得上的大金矿,未来可以为西华源源不断地提供黄金。

首要的目标是李思华选择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卡帝亚山谷(CadiaValley),李思华知道这个金矿,后世探明的储量高达4320万盎司,而且澳大利亚的优势是明显的,首先是开采方便,成本很低,后世到了2020年,此地金矿的开采成本仍然低于300美元盎司,是全球大型金矿中成本最低的。现在开采,预计成本不会超过4美元盎司,盈利将是巨大的。

政治上非常有利。从1935年开始,英国和法国因为经济压力,都开始向美国低头,对于美国友好,成为了两国外交和经济上的重心,至于澳大利亚这个英国的自治领,讨好美国的心态更是不堪。所以只要以美国财团的身份出面,肯定是一帆风顺,澳大利亚现在又不知道这个矿,是何等的巨大规模。

而且在澳大利亚,就不容易引起美国和英国的注意力,对于保密是很有利的。

当然,不能直接以安华财团的名义出面,安华已经是英国人的死敌了。需要在美国,设立表面上与安华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马甲公司,赋予之其它财团的保护色,然后收购CadiaValley进行开采。

李思华要求,必须在3年内实现大规模开采,从1938年开始,能够向组织提交大量黄金,实现300万盎司年的产量,按照35美元盎司的价格,这就是1。05亿美元年,去掉开采成本,以及以各种会计手法降低缴纳澳大利亚政府的税收,预计可以盈利25美元盎司,除了留下金矿自营需要的费用,相当于可以向组织提供,每年6500万美元以上的宝贵收益。

李思华还提供了几个金矿的选项,不过条件都没有澳大利亚这个矿好,成本最低就是王道啊,其余的几个矿,大部分在南美,开采条件稍差,投资较大,所以要缓一步。

她的打算,是未来通过隐秘的马甲公司,在海外形成2亿美元年以上的黄金收入,从而为建国之后,源源不断地提供一段时间的海外资金支持。

唐干林今天找林景宗,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如何构建一个送到德国人手里的“可信情报网络”,以便在未来影响德国在二战中的战略战术。按照李思华的想法,就是改变不了历史趋势,但至少也要进行“微调”。

他们并没有马上开始讨论,因为还要等两个人,丹尼尔和克林特。

这两人仍然不算是核心的同志,组织上也不指望两人会真的信仰共产主义,他们也不知道组织的核心机密。但是,他们都从组织上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几年下来,“陷得太深了”,对于组织一定的忠诚是有的。而且他们现在至少知道,在美国,安华集团具有的赫赫名声和财势地位。尤其是丹尼尔,他的忠诚度更高一些,因为安华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现在的生活和事业,是他早年根本难以想象的。

过了一会,丹尼尔和克林特都到了,两人现在都是中年人了,经过几年的历练,各种“奇特而不可思议”的阅历,让两人的心态都变得非常沉稳,对于组织提出的各种奇奇怪怪的要求,他们现在是见怪不怪了。

所以当唐干林说出组织的要求,要建立一个表面的“亲德情报网”,与德国建立联系,向德国提供组织会具体通知的一些“战略情报”,逐步取信于德国高层,以便组织未来,能够影响德国的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时候,两个人都并没有诧异,第一反应都是,组织又在筹备下一步的大事了,喜欢冒险的丹尼尔更是兴奋起来,很明显,组织的力量又上了一层楼,现在都在考虑影响大国的政经格局了。

所有的几个人都开始认真思考,很快开始了讨论,在几个人的你一言我一语中,一个计划逐步成型:

一、因为大萧条经济危机,安华集团除了正式员工外,在美国很是招募了一些外围成员,包括安利直销的人员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寻找几个高素质愿意赚这个钱的德国裔,问题不大。可以从中挑选几个人,构成情报网的“中坚力量”。

二、挑选的人,要符合希特勒法西斯对于“雅利安人”的崇拜心理,金发碧眼有风度,完全要符合希特勒自己的想象,这会更让德国人更加重视,也会有潜在心理上的信任。

三、所有参与的“情报人员”,要通过安华安排完美的“来历与履历”,都是德国后裔,精通德语,同情和支持德国。简而言之,对于德国人而言,这就是一个在美的德国后裔抱团的小组织,有着灵敏可信的情报来源。

四、先召集这些“演员”进行培训,他们必须熟悉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理论,熟悉希特勒和德国高层的思想和主张,然后对于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能够有一些了解,最起码,能够与例如德国驻美国大使这样的人物对谈时,能够言之有物啊。

五、要为主要出面的两至三人,安排合适的较高社会层次的身份,例如在安华的4家上市公司中,安排一个高管的位置。他们必须有在美军和美国政府中要害位置的“朋友”,能够出入一些美军和美国政府的机构。德国人是一定会安排自己的间谍调查的,所以这个“情报网”必须看上去像那么一回事。

六、通过财团安排“情报网”接触和熟悉德国驻美大使或者武官,因为一开始也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然后借用德裔背景与之交际,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等等,逐渐递交情报,最好让德国人,以为是他们自己发现了几个合适的间谍人选,是自己发展的下线。

七、几个人在德国人面前,要表现出对希特勒的崇拜,对于法西斯理论的推崇和信仰,对于德国人遭遇英法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愤怒,以及对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支持英法打击德国的不满。尤其一个可以利用的事实是,当时美国将约50万德裔标注上“间谍嫌疑”的标签,而后逮捕了其中的6000余人。至少情报网中的一人,可以伪装成曾经遭受迫害的背景,这更容易得到德国人的信任和亲近。

八、所有被挑选出的“情报员”,必须完全与安华切断联系,不能让他们知道这是安华在背后组织,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完全的“经济骗局”,背后有大人物,但不知道是谁。

克里特是英国人,心里稍有点异样,不过他对于英国的感情也是非常薄弱的,他终究是爱尔兰人,而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们,导致了他的家庭破灭,他对于英国的幻想早已破灭。自从到香港闯荡后,这些年来,他都几乎已经忘了自己是一个英国人了。就连他现在的国籍,也早就已经是入籍美国,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了。不过,所有的国籍身份都无所谓,关键是组织才是他的衣食父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