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青年团拥有自己的制服和军靴,还有自己的勋章和军衔,全部都实行军事化的训练和管理。这个青年团,实际上让德国大多数的男性青少年,都生活在一种军营的范围中。
按照李玉振的看法,这实际上使得德国的军事训练,深度还超过了西华用民兵组织所达到的程度。不过这也正常,德国的富庶和国力基础,终究不是这个年代的西华,可以与之相比。
另外两个组织,是德国女青年联盟和德国少年团,其宗旨是对德国14到18岁的女性,以及10到14岁的男性进行军事训练。这实际上是青年团的衍生,通过这两个组织,已经把德国所有的战争后备人力资源纳入组织和管理。
单单这3个组织,其成员规模就高达700万人。而且,这些组织居然都是1930年或以前就成立了。德国为战争所做的准备,非常扎实。
而且德国还有在一战后被迫退役的当时数百万的军队。纳粹德国为他们,提供着高福利的退伍待遇,一战失败的耻辱,让很多痛恨英法的退役军人们,随时保持着被征调入伍的准备,有些固然老了,但其主体部分还是中年人,他们与保留下来的10万最精锐的军官团一起,构成了德国扩军的基础。
所以,这些以警察、俱乐部会员、退伍军人协会等名义活动的退伍军人团体,又构成了德国军事人力基础的另一部分。
几个部分相加,李玉振很清楚,德国已经为战争准备好了最高可能上千万的兵源规模,整个德国只有6500万人口,这等军事准备,不是准备超级战争,还能干什么呢?
再配合他最近看到的,德国疯狂的军备生产和建设,他很清楚。这样的超级武力,必然向外输出火力,唯一不确定的,方向是英法还是苏联而已。
李玉振并没有因此而觉得希特勒是特别的高瞻远瞩,在当时,纳粹只是为了控制德国人,建立起自己在德国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已,所以用了“军事复仇”的旗帜来凝聚人心。他们在1930年之前,还想象不到今天纳粹可以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不过到了今天,无心插柳柳成荫,正好为纳粹德国的野心,奠定了兵源的基础。
李玉振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希特勒。
希特勒好不掩饰他对于西华特使的好奇,他很少接见东方国家的使节,因为纳粹德国的关注点很少有关于东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东方的利益损失殆尽。
他现在最大的关注,是吞并他的老家奥地利。在为德国收回了莱茵非军事区后,他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自信,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强国了。
对于东方,作为优秀民族日耳曼人的他整体是藐视的,在希特勒的眼里,不过是一些落后的愚蠢猴子构成的垃圾民族罢了,但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藐视,在正常的国家交往中,作为德国的元首,他自然不会破坏外交礼仪,更何况,西华本身对于德国就是特殊的,虽然也号称是一个“赤色政权”,但与德国经济界的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德国的军工界,西华背后的支持者美国的安华财团,曾经投资了不少的德国军工项目,还为德国牵线搭桥,引进了不少美国资本投资德国,这些都是对德国总体有利的。更何况,目前西华与德国之间的贸易,发展速度非常迅速,潜力也很大。
所以在希特勒的眼里,西华允许私人企业的“赤色社会主义”,估计就是和纳粹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宣传口号上类似的东东,他们并不是苏联那样的体制,曾经还有德国军官向他介绍,认为西华与德国纳粹体制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例如民兵组织,有可能是受到了德国的影响。所以希特勒对西华的个人兴趣,是有一点的。
李玉振掩饰着自己的好奇,但仔细地打量着希特勒,这个人如同李思华曾经告诉他的,是一个神经质偏执狂的天才,疯狂与理性在他的身上自如地切换。疯狂与天才,是他身上最明显的两个特点。
希特勒有着深邃的目光,看上去始终带着一丝忧郁,却透着狂热和坚定的意志。他对着李玉振满面笑容,看上去很热情,很有感染力。
作为一名外交家,李玉振知道,这不过是希特勒的表象,他对于现在的西华,确实是从利益上的重视,但远远谈不上尊重。希特勒是哲学家尼采的狂热信奉者,所以尼采的两句话就成为希特勒最信仰的座右铭:“在强者面前没有弱者的席位”以及“消灭弱者是强者的天职。”
李玉振对于希特勒的了解,来自于李思华。而因为没有其它西方列强意识形态中对希特勒纳粹的那种仇恨,以及在后世建立对德国的意识形态压制,她从旁观者的中国人角度,李思华能够客观地评价希特勒。
这个人在那个时代的西方政治领袖中,无疑是天才。
希特勒的个人生活简朴,是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更不闹绯闻,从没有为自己的享乐,乱花过纳税人的钱。确实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他的复兴德国的事业,你可以认为他的路线完全疯狂而没有人性,但你不能否认这个人惊人的决心和意志。
他懂经济,利用凯恩斯主义的水平,远远在发明凯恩斯主义的英国之上;他有顶尖水准的工程技术才能,曾经亲自参与虎式坦克发动机的草图;他在军事上,对于每种部队及梯队的配备组成相当熟悉。
他重视科学,给了德国科学家几乎可以说得上是奢侈的尊敬和优待。当然,同时他又驱逐了犹太科学家,这大大损伤了德国的科研实力。
他善于发掘人才,二战中的德军将领中没有饭桶。隆美尔、古德里安这些德军天才,都得到了希特勒的重用。
希特勒对于华尔街的看法,尤其让李思华叹为观止,他的认知水平,李思华穿越前国内大把的所谓“著名经济学家”和“意见领袖”与之相比,就像是幼稚园的小朋友。
听一听希特勒在九十年前的判断——“只要国际货币制度,还是以黄金为本位的,则一个能够垄断黄金的国家(美英),就能使缺乏黄金的国家(德国)屈服,它所用的手段就是吸干其外汇来源,迫使它们必须靠借贷来维持生产。”,所以“一个国家(德国)并不能靠货币的表面价值来维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产,而生产才能使货币获得价值。生产才是货币的真正准备,银行保险箱中存满了黄金,并无意义。”
希特勒还是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倡限制废气排放的领导人;第一个建立全套公民福利的领导人;第一个对自然环境关注、并禁止随便伐林保护野生动物的领导人。
所以他的罪恶滔天,并不能抹除他天才的一面。只不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德国最终失败了,希特勒自然要承担起一切的罪孽,而被驯服的德国民族,也需要他这样的一个死人,来承担起一切的历史罪孽,好把他们解脱出来,好对胜利者有所交待。
相反,李思华对于希特勒的对手,被英国人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的丘吉尔,则满心地鄙夷,这就是一个垃圾一般的领袖。
丘吉尔的成功,就是从一个失败到另一个失败。他极端地仇视希特勒,却完全不懂作为一个国家领袖,需要的是什么。在他的手上,日不落帝国的数百年基业,几乎完全“烧”了进去,英国国民财富的14化为灰烬,黄金外汇储备烧的一点没剩不说,还背负上了高达24亿英镑的外债,还钱一直还到了2006年。曾经的世界第一舰队,实力衰减了34。
二战后期,英国人的生活水平已经低到了极点,有些人只能靠吃乌鸦肉过活,甚至皇室,都在白金汉宫里被冻得瑟瑟发抖,因为没有燃料。
英国遍布全球各地的殖民地,被丘吉尔一个一个用来换取美国的资金,难怪后来美国人自己都不好意思,对于通过“租借法案”援助英国的300多亿美元,只要求英国归还了6。5亿美元,其余的大手一挥,“慷慨”地算了!为什么呢?美国已经赚大了嘛,英国400年的心血,在丘吉尔的配合下,大多数都已经落入了美国之手,相比之下,区区300多亿美元,算得了什么?
英国人的那些殖民“先烈”们,如果能从棺材板里爬出来,想必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找丘吉尔拼命,用这个胖子的脂肪去点亮“天灯”。
就这样的一个从失败到失败的垃圾领袖,英国人却把他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什么呢?英国人需要一块遮羞布嘛,如果不宣称自己是胜利者,难道承认英国和英格兰民族,在二战中,在战略上就表现得像一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