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阎锡山早就急的上蹿下跳,在1936年,他曾经不顾对蒋介石的顾忌,几次请求中央军加大支援,但心有定见的蒋介石,已经根本顾不得北方的变化,一直在考虑把在山西的5个师都撤出去,所以都是敷衍了他,主要还是让晋军自己要雄起。
雄心已经不在的阎锡山,最近这一年多,是发现自己的小日子都要过不下去了,只要一想到西华、一听到西华在山西的新动作,他就是心头一阵烦闷。打又打不过,外界的支援也不存在,他甚至想过联系日本人,可是一则害怕舆论,二则很现实的是他作为以前留学过日本的人,对于日军此前在中国的兵力还是了解的,远不及西华,所以联系日本人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反而将自己的后路切断了——西华要是知道了,能饶得了他?
他也曾经想过大力扩军,对抗西华的“扩张”,可是想到最后,也只能是颓然收手,强军又不是一天能建成的,而且西华会眼睁睁地看着他扩军?恐怕命令出去没有几天,西华的大军就君临太原城下了。就算扩军了,难道又能打得过西华?徒然让山西的表里山河,变得血腥破碎而已,作为山西人,他并不愿自己的家乡被破坏。
所以最后他也只能是长吁短叹,郁闷隐忍。好在西华军此前一直没有进攻他的核心统治区域晋西南,所以先偏安一隅,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吧。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挡。
不过在1937年的6月,他的偏安小日子终于过不下去了,西华的第四野战军,以高达4个集团军36个师60万人的大兵团,进入了山西,这一次他们要在短期内就彻底占领山西,对于晋军进行全面改编,只有部分士兵会被留下,变成山西地方部队中的一员,而大部分晋军都会复员,西华哪里瞧得上晋军的战斗力呢?
所以今天面对着西华特使,与阎锡山熟悉的柏意波,阎锡山也就只有苦笑,他知道,结束他统治山西的最后时刻到来了。
柏意波告诉他,西华对于他的处置意见,还是像现在军阀们都已经知道的那样,对于没有抵抗西华的军阀,要么留在西华,会给予当地政府咨政的社会地位,但是家财大部分要没收,西华不允许在自己境内,有什么人上人;要么就去香港或国外,甚至是国统区也行,可以允许携带一部分家财。这个“西华条款”,现在已经名闻全国。
柏意波其实心里不是很赞同中央的这种处置,他觉得会让军阀们的抵抗剧烈化,但这是中央政策,他只能执行。而且中央的意图说得很清楚,宁可让军阀在短期抵抗更剧烈,也不为以后留后患。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他敢为这些军阀作保吗?
实际上晋军又不是没有抵抗的,那个暂编第41师的师长陈震东,就对西华的政策极为不满,率部抵抗西华,结果只有半天时间,全师就完全崩溃,他本人也被击毙。所以那些军长、师长,也都是噤若寒蝉,没有力量你说个啥呀?
阎锡山知道靠近河南那边,有陈长杰带着2个师和一些地方部队,逃到河南去投靠蒋介石政权了,不过他也不是很看好,只不是短期挣扎罢了。
最后他只有凄凉地对这柏意波说:“老夫不想让太原城和晋南,为了我个人而殉葬,我和你,都是山西人呀。”他接受了西华的条件。
太原城是7月3日,西华的地方部队,才全面接管的。4野的主力部队,根本没有进太原,有大约9个师,在监管各地晋军整编复员,以及协助地方部队全面接管山西地方。而大部队,都已经向着山西河北省境开拔,在地方部队接管太原的同时,他们大部都已经抵达了两省边境,开始准备随时对河北的进攻。
西华的这两个大动作,是因为自身已经基本完成战备,一直以来,西华所以的战备,都是以1937年7月前为倒计时的。准备既然完成,西华当然不会傻傻地等着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实际上,按照中央军委的分析,日本扩军的动作虽然很大,但到目前并未全部完成,立即展开行动,可以打乱日军的步骤,让他们在准备还不充分的情况下,被迫与西华决战。
实际上,西华就是想按原计划在7月发动,至于日寇还会不会按时发动卢沟桥七七事变,已经无足轻重。
如果在这个时刻,找一个全中国最焦虑最愁苦的人,那么29军的主人宋哲元必然榜上有名。
被西华和日本两头巨兽、挤在平津一隅的滋味太难受了。他的最高理想,当然是能维护自己对平津两地的统治,现在看来,这个希望越来越小。
为了这个理想,他最近是不停地奔走,也派了代表团去西华,恳请西华放29军一马,但是西华除了要求他坚定抗日的决心外,并没有给他明显的答复。而且按照代表团私下向他汇报的,西华对于他不停地与日军磋商,以及前期启用大量亲日派人士,是非常不满的。周恩来还专门让代表团给他带了一句话“是民族英雄还是汉奸叛徒,在宋将军的一念之间。”
这让他时常感到脖子背后的凉风。但是他又能做些什么呢?最近他犹犹豫豫,既不敢面对日军的强势过于表现出敌意,又不愿意完全投降西华,失去自己和29军的独立地位和在平津的利益。进退维谷,就是他眼前的处境。
这种苟且偷安,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一日三惊,日军那面,随着在河北兵力的不断增强,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已经是公开逼迫他投降的态度,日军公然告诉他,日军开始在河北和热河,部署几十个师团,对于29军完全是泰山压顶,宋君必须做出明智抉择!投向大日本帝国!
汉奸他是不会做的,自己终究是个中国人,但是自己的私心,看样子很难满足了。西华也已经不耐烦了,6月底西华大举进攻察南,察哈尔主席刘如明向他请示,表示143师完全不可能是西华的对手,无谓让士兵在内战中流血,他最后也只能同意被缴械,他知道这也算是西华对29军的最后警告了。
宋哲元反复地阅读着西华给他的最后来信,要求他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要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气节,按照西华的情报,日军大概率会在7月初发动对平津的攻击,西华当下进攻察哈尔,就是为此在准备。在西华军组织起对平津的进攻前,希望他率领29军,尽量抵抗日军的进攻,尽量保全平津的元气。凡我国军人,可以牺牲在为国而战的国战中,但不可贪生怕死,从而贻笑千年,为后人所耻。
他终于下了决心,立即召开军事会议,重新部署对日军的全面防务!
华北驻屯军这些日军最激进最骄狂的军官,面对西华的大动作,确实忍不下去了,他们认为10月进攻的计划太滞后了,这会让西华在察哈尔和山西等前线站稳脚跟,为皇军后继的进攻带来非常大的阻碍。10月计划是僵硬的,而现实变化很快,不能枯守僵化的计划。总而言之,就是西华已经行动了,皇军只能提前与之作战,否则后继问题很大,10月计划已经不现实了。
现在华北的日军,已经达到了25个师团、超过70万人的规模,其中在河北的就有40多万,在热河有接近30万。如此大军,击败西华不在话下,何必等待剩余的20个师团?而且主力均已抵达,剩余的20个师团几乎都是补充师团,是编号20以后的三等师团,根本不影响皇军的战力。
但是他们向大本营的请求被驳回,石原莞尔就差指着他们的鼻子骂“一群马鹿”了,他娘的确实日军主力人都到齐了,可是军备武器和弹药没那么快啊,到10月份能够按照编制配齐就不错了,忍耐3个月有那么困难吗?山西和察哈尔丢给西华,确实增加了西华的回旋余地,但并没有改变日军进攻的战略态势呀?一群马鹿在着急什么呢?真把西华看成是渣渣了?狂妄自大!
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等人,并不服气参谋本部的判断。他们认为,已经抵达的25个师团,基本的武器和弹药还是有的,只不过还缺乏一些重武器,以及更充足的弹药而已。按照皇军过去的经验,现在的弹药虽少,但并没有到影响作战的程度,而且如果打垮29军,还可以从敌人那里获得补充,对于迎战西华军就更有把握。
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群狂热的法西斯分子,在筹谋着如何夺取日本全面侵华的“皇军首功”罢了,他们被这样一种潜在的“荣誉”,已经烧昏了头。
所以,最近的香月清司,与河边正三少将、牟田口廉也大佐,还有从日本本土紧急派往华北的土肥原贤二中将等人,频频密谋,他们并不甘心等到10月份,按照大本营的统一命令行事,那样还有个鬼的“首功”?放弃这样在日本史上“名垂千古”的机会,太不甘心了,就算是老谋深算的土肥原贤二,也被这样的大功所吸引,他们的意图是,通过在北平挑起事件,迅速实现日本全面对河北和平津地区的占领,从而与西华形成比较完整的对抗阵线。
各方箭在弦上,抗日战争的大火,即将燃起!
第161章七七事变与神兵天降
1937年7月7日。
傍晚,李思华有些心神不属,王春妮和周小红两位护卫,陪着她在政治局的花园里散步。
她并不知道日军会不会按照她前世历史上的剧本,在这个时空也同时发动卢沟桥事变。虽然影响已经不是很大,西华全军已经全面出动,大战役已经展开。不过这毕竟是历史性的大事件,所以她还是要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