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的炮声出膛,哒哒哒的重机枪声音响起,近五十门从重炮到山炮再到迫击炮,开始了集群轰击。而数十挺重机枪的两侧扫射,没等炮弹落地之前,10师部队中已经出现了一条血线,整个队伍仿佛被无形的镰刀,拦腰切了一刀,时间仿佛都为此停滞了一息。接着就是炮弹落地的轰轰轰的爆炸声,整个战场立即狼藉一片,第10师顷刻间陷入绝境!
蔡廷凯算是反应快的,他听到枪炮声立即主动摔倒,可还是被流弹打中了右臂,急促的炮声中,他根本无法指挥,而且周围的人大多死去了,军官区还是特征很明显的,是显然的重点打击区域。
他的副官比较幸运,看上去完好无损,只是灰头土脸,副官向他跑来,他挥了挥左手,副官不管不顾拉起他,两人低头就以极快的速度向后逃串,路途中不断命令着所有能听到他话的士兵,立即跟随他撤退!
无论是蔡廷凯还是他的副官,都是在北伐和历次军阀战争中,打老了仗的,发现被敌军如此强大的火力袭击,他们马上反应过来,立即组织抵抗,是完全不现实的,不逃出现场,就只能死在这里。而且如此强大的火力,说是赤卫游击队,杀了他们头也不信。不知道匪党哪来的如此强大部队,但无疑不是眼前他们可以对付的,只能是先尽量撤退,收拾败军,再做其它打算。
但是此时撤退哪里有那么容易?例如直属团中配备的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最大射程高达7。4公里!大部分拼命逃跑的士兵,也跑不过大炮和重机枪的延伸射击。逃跑途中,蔡廷凯眼看着10师的士兵军官,不断地倒下,心如刀绞。
此时他非常痛恨海南地方当局和那些土豪士绅,他娘的给的什么鸟情报?海南匪党如此强大,这帮人还被说成是赤卫游击队?就是人很多?其实也有匪党武力强大的情报传给他,只不过被他下意识忽略了而已。当时总是觉得,匪党武力强大,还能强大到哪里去?没想到今天彻底见识了,自己这点家底,大概就要葬送在这个鬼地方了。
终于炮声和重机枪的声音停下,此时军号再次响起,是冲锋号!两千多战士刺刀上膛,开始冲锋,10师的士兵们发现对手的火力仍然强大,中间夹杂着不少轻机枪。而对于他们利用地形凑起来的阻击,对面往往迎面就是一发枪榴弹。
10师剩余的人员已经彻底崩溃,部分人员开始投降,其余的拼命向海口方向奔逃,我军开始连续追击。
坦率地说,10师的体能比不上我军,虽然10师的老兵比例高,但他们的伙食远远不如我军,李思华是非常舍得养成军队的体能和耐力的,日常费用的多数,都花在了这上面,不仅要吃饱,还要吃肉吃鱼。所以大部分的10师官兵,最后根本跑不过,只能是投降,或者因为负隅顽抗被击毙。
当然,还是有少数人跑出去了,多数跑进了山里,显然是避开大道,躲开我军的追击。
大约追了不到一个小时,李思华就命令全军停止追击,开始集中。形势太明显,第10师的绝大部分已经被消灭,剩下的残军再翻不起大浪,没有必要穷追不舍了,就让他们逃到海口,让海口自然崩溃吧。
这个阶段,李思华并不打算把海口的反动派都包了饺子。否则为了稳固根据地,绝大多数海口的反动派都会被处决。而这有可能让广东反动势力,因为人人自危,而群起攻之。不如低调一点,先让他们逃出海南吧。
第39章震撼海南和根据地变化
胜利的欢声笑语,回响在战场上。如此大胜,同志们当然万分高兴,李思华也是如此,估计很长时间广东的军阀们不敢进攻海南了。
接下来收拾战场,这可让战士们恶心坏了,场面也严肃了起来。炮弹和重机枪的破坏力太大了,地上到处是残尸断肢,到处是血流,空气十分难闻,很多战士其实还谈不上老兵,导致很多人呕吐。但是还得咬牙坚持,虽然是敌人,也要让这些10师的官兵入土为安。
李思华和曹子卿等都收敛了笑容,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国人自己之间的厮杀,实在是让人遗憾。这些士兵,曾经一度也是革命队伍中的同志。
最后点检人数,击毙敌军3000多人,俘虏近3000人,逃跑的敌军不到1000人。李思华点点头,下令全军返回文昌,后勤大队和文昌的地方部队等,也收拾了全部缴获,开始返程。
实际上,最后逃到海口的敌人,不过六七百人,蔡廷凯带着这最后的残军,狼狈从海口撤离。而消息传出后的震撼,使得海口鸡飞狗跳,大量的士绅阶层,开始疯狂地向大陆逃跑。红潮的震撼,又一次席卷海南全岛。其它县区的士绅都明白了,匪党占领海南全岛不可避免,就在眼前,很多人也开始了逃亡。
李思华并没有急于攻克全岛,她仍然将3月上旬,设定为开始统一全岛攻略的开始,原因之一,是等待新军和已经解放区域的地方部队训练完成。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已解放7县区的党、政、军体制实践,以及各项农村、农业、城市等方面的初步政策实践,初步确定全岛根据地的治理体系,以及培养出一批基本可以实施体制管理的干部群落。
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样本和范本,到时候推行起来就事半功倍。
王栓子是新军的一名士兵。春节的时候,他被给了5天探亲假。
他的家在万宁附近的农村。部队雇佣了一批马车,将他们这批万宁籍的探亲士兵送到万宁城区,然后再各自走回自家。返程的时候马车也会在万宁城区接他们。万宁到基地大概有50多公里,所以说是5天假,其实只有3天,来回路程就要2天。
训练的时候不觉得,这个时候王栓子倒有点想家了。他也奇怪,那个破破烂烂的家有什么好想的?从他长大后,就一直盼着脱离那个鬼地方。可是爹娘怎么办?还有弟弟和妹妹,他也只有认命地土里刨食。可是他家就只有2亩薄田,靠着半自耕半佃农,一家子都饿得面黄肌瘦,到根据地解放前,他家已经穷得连这两亩地都快保不住了。
所以招兵的时候,他听说有10个大洋的安家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老妈还因此哭了几场,老爹也时常枯坐着,沉默了好几天,这也没能改变他的决心。
他现在有点担心,家里缺了自己这个最主要的壮劳力,据说剩下的4口人,分了12亩地,这当然是好事,但接下来的春耕怎么办?指导员说的民兵和合作社都会帮忙,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下午到了万宁,告别了同志们,他走上了回家的路。路上他注意到,由于是春节,田地里没有什么人,不过路过的村庄,都多了很多砖房,以前随处可见的窝棚,明显地少了,村庄里偶尔还传来几声鞭炮。有时候遇到走亲戚的农民,居然有穿新衣服的。他们看他穿着军装,还热情地向他打招呼,尤其是年轻人,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整齐的军服。他不觉有些自豪,走路更是挺胸昂首。指导员说过,一个军人,言行举止,都要表现出军人的风范,要把军人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骨子里。
下午三四点钟,他终于到了他家所在的位置。可是一看就蒙了,家呢?他的眼前是一栋砖房?还带个前院?他疑惑地看了看前后左右,没错啊,这就是他家应该在的地方啊?门口不远的那颗大榕树明明还在原来的位置。他一下子呆滞住了。
“你是?……哥哥!是哥哥回来了!”迟疑的声音之后,是喜悦的喊声。他转眼望去,是妹妹!她笑着向他扑来,他一把搂住了妹妹,端详着她。
两个多月没见,妹妹的脸色红润了不少,不再是原来面黄肌瘦的小脸,有点姑娘的样子了,衣服虽然还是破旧的,可是整整齐齐。他心里不由吐槽,爸妈肯定没有舍得用他留下的那10个大洋,去给妹妹弟弟做身新衣服。他们都把那笔钱,当成了是他的卖身钱,肯定舍不得用,都存起来了。
听到小妹的喊声,一家人都从砖房涌了出来,他一眼就看到了妈妈,他妈有点跌跌撞撞,他赶紧放开小妹,走上去扶住他妈。妈妈看着他,眼泪就流下来了,他只好连声安慰。
他一直安静地听着妈妈的唠唠叨叨,了解到砖房是合作社成立后,还有民兵来帮忙,一起给修的。村里来的土改工作组,安排了修房的次序,优先是军属、然后是民兵家庭,最后是普通家庭。不远的地方,政府开了一个砖厂,附近的村子,都到那里去拉砖。
一栋房子所有的建材,只要5个大洋,其余都是政府补贴,修房的时候大家来帮忙,她又花了一个多大洋,买肉菜米油。虽然很心疼,但有了房子,这个家才有奔头。不过就是房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政府有七八种图样,只能在其中选一种,说是“标准化”,每户人家占地面积都是一样的,不允许多占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