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小说网

EXO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百度 > 第35章(第1页)

第35章(第1页)

泰勒几乎跳了起来:“这不可能,当初我们的投资,都要超过6000万美元!”

李思华笑了笑,说:“请你把我的决定带回给你们决策的先生们吧,价格不可能改变,决定权在你们手中。”

泰勒垂头丧气地走了,他的工作可能保不住了,他绝望地想着。

李思华的出价让克莱斯勒和道奇总部一片骂声,都觉得这个价格简直是讹诈。在一片骂声中,也有人若有所思。买家如果是唯一的,那考虑的就是,是先回收2000万美元资本有利,还是等下去,等待新的能出高价的买家?或者是等到市场复苏?

3个月后,道奇总部复函安华财团,他们接受安华的报价,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询价单中要求的所有生产线、设备、工艺,并派遣工程师和技工团队到远东,按照安华的要求,建立起远东卡车生产基地,并完成对远东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所有生产培训。

实际上,克莱斯勒和道奇,确实熬不住了,不断恶化的市场,让他们对自身企业,能否一直维系下去,都开始产生怀疑。安华2000万美元的出价,从资本的角度看,并不吃亏,他们当初的投资不到5000万美元,而经过这几年的生产和销售,不断折旧,资产额已经低于3000万美元。再考虑到这几年从这些生产线上获得的利润,2000万美元不是一个不能接受的价格,确实少赚了,但不是没有赚钱。

道奇公司此时正在裁员,根据安华的要求,他们对于被裁员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提供了一个新选择,那就是去远东工作,薪水不变甚至有所增加。安华卡车基地,至少需要数百名此类人员,去工作3年以上。

在美国越来越绝望的经济形势下,很多道奇的员工都知道,一旦被裁员,就意味着根本找不到新工作。于是这个机会被很多员工毫不犹豫地接受,甚至发生了争抢。去远东怎么了?总比留在美国可能被饿死好。

1931年,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的经济越来越坏,而李思华的收购,则越来越快。到年底,一共收购了适合海南根据地的1500家左右的工业生产线及其配套,而所消耗的资金,则出奇的少,只花掉了9000万多美元,相当于平均6万美元一家。加上卡车基地的2千万美元,以及一家小型飞机制造厂的500万美元,还有几家捡漏的中型企业(石油开采、造纸厂等)花了超过1200万美元,这一年李思华共花费了1。3亿美元,比原来的计划(2亿美元)节省了7千万美元。

这一年,以安华名义招聘去海南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也达到了8千多人,这一块的费用比预计的高一些,毕竟还没有到美国大萧条最疯狂的1932年和1933年早期。这8千多人的薪资,一年要合计2000万美元。

安华还大量地购买了德州为主的农场出产的小麦、玉米、牛肉等大宗农产品,输运到远东,金额也接近1000万美元,这让德州财团的几个家族都非常感激,认为安华拯救了他们家族的农场。否则虽然动摇不了他们的根基,但亏损也是巨大的。要知道这几年的危机,让美国一半的农场都倒闭了。

几十所工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培训,平静地执行着,而“十年翻译运动”也全面开启,这一年通过2000家左右的马甲公司,以及上万个人,几乎将全美公开出版的技术教材搜集殆尽,每种教材至少购买几十本,然后一批一批地运回海南。翻译也已经开始,不过面对巨大的数量,现在的进展还微不足道。

第59章缅甸火光与英镑之战

这个时候的缅甸,英国殖民当局,却正在前所唯有的麻烦中挣扎。

大萧条经济危机爆发,在英国和印度代理殖民者的残酷剥削下,脆弱的缅甸经济,很快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

缅甸的稻米价格,从1928年的200卢比百箩,下降到了现在的75卢比,这还是因为李思华缅甸计划的影响,我党在缅甸大量收购稻米,才保住了这个价格,否则按照原时空的历史,会一直下降到55卢比。

缅甸的耕地价格,下跌了一倍,从每英亩100卢比,直接跌到了50卢比。而那些所谓“缅甸民族资本”的中小企业,破产超过26%,农业信用合作社,破产更超过23。

而在这同时,需要向英国人缴纳的赋税,以及向印度齐智人支付的高利贷,却没有丝毫减免。在若开邦,一家英国“地方银行”的名下,近期就增加了3万英亩的土地。

这种情况,不仅让农民活不下去,也让缅人的上层怒火冲天,再也忍受不了了。于是1930年12月,塞雅山领导的“卡龙会”反英印大起义,终于爆发。

起义军开始只有一千多人,但很快发展到超过三千人,声势迅速席卷整个下缅甸(即东南平原地区)的稻米种植区域。他们主要袭击的目标自然是负责征税的地方殖民机构,以及农民心中的死敌——高利贷者齐智人的庄园和商号。

英国人派遣了2个中队去镇压,屡战屡胜,这很正常,起义军的武器差得不能看,可是起义的声势还是越来越大,甚至曼德勒这样的“大城市”,都遭到了骚扰。于是,英国人被迫从完全的镇压,转向镇压与政治欺骗两手结合的策略,放松一些对缅人上层的压迫,争取获得一些他们的合作。

1931年1月,英国的缅甸总督英尼斯从伦敦,匆匆赶回缅甸。宣布对十五个县区减征田赋的110到310,发放200万卢比农业贷款,以减少社会矛盾。然而,取得的成效有限,并不能扑灭起义之火。

最后,还是要用武器的批判。1931年6月,英缅当局调集了8100名军队,并且从印度再征调了7个补充营,包括6个印度营和1个英国营,共计3640人。

英缅军一万多人的正规部队,开始对起义军形成了强大的武力压制,而在这种压力下,起义队伍中的地主、和尚、佛教团体,不断背叛。1931年7月,起义领袖塞雅山被俘牺牲。而到1932年4月,英缅当局,才将整个起义运动完全镇压。整个起义过程,持续了2年多的时间。

这场起义不是没有意义,英国人多年以来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对于缅甸农村的统治,基本上崩溃了,因为此前是通过印度人代理的。现在这些印度奴才很多被消灭,或者吓跑了。英国人只能逐渐自己走向前台,将缅甸从印度的一个属地分立出来,自己亲自统治,前世的历史,接下来的几年,英国就是在做这个工作,直到1937年让缅甸正式从大印度独立。

李思华没有让我党在缅甸的组织介入这场起义。她喜欢的战略,从来是积蓄起足够的力量,以压倒性的优势正面击破敌人。现在参与起义,负面影响太大,尤其是对移民事业的影响更是如此。而且这场起义,主要发生在她准备短期留给英国人的下缅甸平原地区,我们在这些区域,现在只有地下情报网络。

这场起义的主角,主要还是那些利益受损的地主、和尚和佛教组织,他们裹挟了一些破产的农民,组成了这次起义。起义军并不是我们需要的同盟,反而起义军的那些上层,同样是我们需要在未来消灭的阶级。

因此党组织对于这场起义,主要是冷眼旁观。通过情报网络向起义军输送了少量德制武器。这让英缅军多了一些伤亡,多死了几百人,还引起了英国人的一些怀疑,就是德国人是不是有支持起义军,来给英国捣乱。

缅甸的同志们都从这一场起义,得到了极大鼓舞。他们认知到,现在英国在缅甸的力量,真的是非常拉胯。花了2年多时间,才能镇压一支几千人的,武器以原始冷兵器为主的起义军。而殖民当局各地的殖民机构,其无能的程度,也远远超出了想象。大家对于缅甸计划的信心,极大地增强了。

借助起义事件的掩护,移民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英缅当局的注意力,完全被起义军吸引了,几乎所有主要的军队、警察力量,都集中在下缅甸平原。从1930年7月到1931年6月,我党以几乎平均每月近20万人的速度,将移民大量从若开邦和钦邦偷渡,现在在上缅甸山区的移民总数已经突破250万人,以这些人为基础,部队大量消灭了“少数民族”的上层剥削阶级,吸纳了超过150万人的本土山民,隐形根据地的实控人数,已经超过了400万人,组成了超过800个“乡寨”。

在上述时间,已经有超过2个师的主力部队和武器装备,进入了缅甸,他们主要集中在钦邦和克钦邦,在那里设置了多个军事基地,开始囤积粮草和武器弹药,并持续进行军事训练。实际上,我党在缅甸的力量,已经对于英国在缅甸的力量,构成了压倒性优势。现在顾忌的,不过是英国在印度的力量而已。

英缅当局,当然也接到了很多关于上缅甸形势的报告,不过他们总的认知是,那些山区的土著各种民族,当下的冲突大大激烈,不过都是自己打自己,没有攻击殖民机构。下缅甸的麻烦还没有解决,在上缅甸山区本来英国殖民的存在就比较弱,经济利益更是不值一提,暂时只能是按下不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