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振毫无在乎福克斯的傲慢态度,他平静地说:“我们知道你们的一只Z舰队已经从欧洲出发,赶往缅甸沿海,不过这显然是毫无意义的浪费。”
“如果你们不同意,我们会立即统一整个缅甸。你很清楚,这完全不是威胁,而是现实。我们有庞大的陆军,完全可以对印度,形成重大威胁和伤害。至于你们的舰队,长期来说,完全对于我们在缅甸的统治,甚至在海南的统治,毫无影响。你们的舰队,也根本不可能在远东长期停留,不仅是因为高昂的财政开支,而且德国已经重新崛起,你们英国的注意力,必须重新回到欧洲了。”
福克斯大吃一惊,缅华对于欧洲的形势和英国的处境,知道得很清楚,所以他们非常有底气。
李玉振继续说:“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其它的出海口可用,民国的沿海、以及越南,都是可以利用的。我们只不过是,想拥有自己完全控制的出海口罢了,所以不要以为自己的筹码很重。”
“仍然保留英国在下缅甸部分地区的存在,是代表我们的诚意。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这是在给你们大英帝国留体面,是一种尊重。我们之所以要求秘密谈判,也是为了给你们英国留下体面。”
福克斯明白了李玉振的意思,这些中国人并不在乎缅甸的完整,他们的意思是通过让英国继续留在缅甸,让英国不至于在列强面前丢太大的脸,影响其全球霸主的地位。这是他们给英国的利益,但必须按照他们的交换条件,让他们得到自己的利益。
福克斯心里已经倾向于同意对方的提议,这毕竟给了英国一个台阶下。但他还想争取一些别的利益,他说:
“你们必须释放所有的战俘,而且必须让出曼德勒省,在那里帝国有着巨大的投资。”
李玉振深深地看了福克斯一眼,这些西方强盗,就是毫无廉耻。
他说:“如果谈判可以达成,那么我们会释放所有的英国人。但是那些印度和其它民族的战俘不会放,他们必须劳动改造三年,来救赎他们对缅甸的破坏罪行。”
“至于曼德勒省,不可能谈判。福克斯先生,也许我们今后还会在外交上打交道,以后请记住我们的原则。我们在外交上遵循‘直接底线,一步不让’的原则,即我们直接给出我们愿意接受的条件,如果你们能接受,那就协议,不能接受,那就结束。我们不讨价还价,我们不是商人。”
福克斯发现对方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虽然对缅华所谓的原则不以为然,但现在缅华在缅甸确实处于有利地位,换了是他,也不会同意让步。所以他直接说道:“我会把今天的会谈结果汇报给伦敦,等待他们的最后答复。”
李玉振点点头,递给福克斯一份书面的中英文双语版本的协议文书建议稿。说道:“我们期望,密约的有效期,是六年。”
福克斯有点好奇,问道:“为什么是六年呢?”
这是李思华要求的,其实李玉振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求六年。他耸耸肩,说道:“这是我们最高领导层要求的,也许他们觉得,六年是一个最适宜的时间。福克斯先生,我们很清楚,条约的执行,需要双方对对方实力的认可,一方没有实力,那条约对于有实力的另一方来讲,就是一张废纸,随时可以撕裂。所以六年还是十年,有什么关系呢?”
福克斯稍稍有点尴尬,他笑了笑,觉得对方完全不是以前他在民国见过的那些中国人,缅华显然非常自信,不怕英国人毁约。
正事谈完,气氛反而变得轻松起来,福克斯不是那种只知道傲慢的家伙,他是个老练的能够隐瞒自己情绪的狐狸。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他不断刺探缅华这股力量的由来,不过李玉振早有心里准备,涉及这个话题,都是神秘的一笑,说福克斯先生以后会知道的。
关于缅华的军事力量,李玉振倒是非常坦陈,他说现在缅华在两地,有超过50个师的兵力,在民国的西南,也有缅华的力量,这就不便于细说了。他的说法的意思,当然是让英国自己掂量一下,是不是真的要与缅华在军事上继续掰腕子。
谈判结束后,福克斯立即将会谈纪要,发往伦敦的英国外交部,并附上了自己的建议,即建议接受缅华的提议,签署密约,先保住下缅甸的安全,以及避免对方军队对印度的骚扰,保证几年内印度的安全。至于今后,当然是看双方力量的销涨,大英帝国,暂时咽下这口恶气,但未来一定会报复回来。
缅华的建议,在伦敦引起了很多争论。首相麦克唐纳和外交大臣张伯伦则没有理会这些喧嚣,他们集中了自己的“智囊”,对此建议进行了详细探讨。
最后倾向于接受,理由是大家都认为,缅华说自己的利益在于民国西南,而在缅甸是寻求出海口,这一点非常有说服力。否则缅华不会不攻下整个缅甸,就他们之前的行动,他们可不是顾忌帝国力量的人。他们对国际形势也很了解,对英国可能的行动,其实非常有把握。
所以很可能,我们会看到,缅华的下一步行动,会转向民国西南,他们是中国人,注意力还是会放回中国,不会接下来威胁大英帝国的明珠印度。如果不签署协议,帝国反而是一无所获,还将影响全球的声誉,更加得不偿失。激怒缅华的后果,将不仅保不住缅甸,而且印度从此可能失去稳定。
麦克唐纳最后无奈地发现,英国确实有点老迈了,已经不是那个当年霸气的全球霸主了,现在顾忌非常多,对手也非常厉害,美国和德国,哪一个都让英国力不从心,没办法分散太多力量了。他只是有点悲哀,前辈花了70年才最终征服的缅甸,其实已经失去了。
伦敦又让福克斯与李玉振会谈了几次,试图正确更多的利益。但都被李玉振坚决地顶了回去,他的一句话让福克斯印象很深:“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利益,别想在谈判桌上得到。”
所以最后到9月8日,双方还是签订了密约,与此前缅华的条件相比,唯一修改的,就是缅华同意,放回所有战俘,交换条件是英国同意缅华,仍然按照英联邦的内部成员待遇,可以进行与英联邦各成员国或自治领的自由贸易。这其实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一个条件。
当然,英国本来不愿意,它也不会缺与缅华的这点贸易,但这些战俘在政治上很重要,有他们出现在公众的面前,英国政府才能宣称,这一次缅甸行动,有损失,但是保住了下缅甸,对印度人也是一个交待。
密约签订后,双方统一了对外的宣传口径,宣称缅华占领了上缅甸,英印军则保住了下缅甸。双方经过谈判后停火,和平为重。英国将在下缅甸保持两个英缅师,以维护下缅甸的安全。而其余的英印军,将撤回印度。
这种说法,只能骗骗一般的公众,对于美国和德国,甚至是日本,英军在缅甸的巨大挫折,早已被他们了解得一清二楚。其中日本的兴趣最浓。
很快有日本特使找上缅华的门,宣称要支持缅华反对英国殖民的正义事业。日本人的目的当然是想渗透入缅华,利用这只新兴力量,尽量挑起他们与英国人的矛盾。结果他们被缅华“傲慢”地拒绝,特使被赶了出去。特使听得懂中文,还听到了那些华人们对日本轻蔑的谈论,说日本是全球最弱最穷的“帝国主义国家”,自己明明是穷逼一个,还谈什么支持别人,空口白牙地想让别人卖命。这让日本人暴跳如雷,不过他们自己也知道,暂时对缅华无可奈何,只能是期待未来,能够有机会,给这些华人以狠狠的教训。
缅华从英国殖民地“独立”,由于其政府名字中带有一个“华”字,而且听说主要成员是华人,这在民国也引起了一波舆论热潮。在1931年918事变后,民众对于民国国家的命运,大都非常焦虑,所以缅华这件事,对于他们也是一个精神上的安慰和提振。国势颓丧如此,但民族仍有英雄,起于异域,能够对抗最强的英国,“独立建国”,这是古代虬髯客一般的传奇啊。
这个时候的中央苏区,却开始陷入最困难的局面,蒋介石动员100万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在9月25日开始,而红军本来就陷入极危险的境地,加上到12月份,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却被共产国际派遣的那个狗屁不通却号称“军事专家”的李得总揽,最惨重的失败,就在眼前。
第75章缅甸新局与1933年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