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仿照德国二战早期装甲部队编制的集团军形态,自然是李思华设想的对日军作战的主力部队形态。
从二战的实践来看,对于装甲坦克的使用,最著名的就是德军的闪击战和苏军的大纵深突破。
德军主要使用的是闪击战理论,集中大量飞机、坦克和机械化步兵等快速机动部队,对敌军发动闪电般的突然袭击。目的是企图一举摧垮对方的抵抗能力,短期内赢得战争胜利。
闪击战的理论,实际上来自欧洲多年军事战争的总结,例如德国军事家施利芬对于采取迂回包围、实施速决歼敌的观点;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的关于集中空军力量,打击对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而取胜的观点;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的关于组织几路强大的快速坦克纵队,在航空兵强有力的掩护下,深入迂回敌方纵深,直捣敌军司令部,使敌陷于瘫痪的观点等。
苏军的大纵深突破,其实模式与德军闪击战相似,只是闪击战比较强调速度,而大纵深突破强调突破与追击,前者打的突袭战,后者打的是强袭战,而目标都是最大可能地以钳形攻势,包围与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与技术兵器。
所以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对于装甲坦克的应用,在二战中越来越趋向于集中使用,例如苏联后来的坦克军,上千的坦克集中到一起来形成突破拳头。
但是西华的敌人是日本,不是欧美军队。在集团军的配置下,1个坦克师加上2个摩步师的协同,正常情况下已足以撕裂缺乏装甲坦克力量的日军任何防线,对其实现突破、迂回和包围。然而,闪击战和大纵深突破所设想的,一旦形成了包围的趋势,敌方前线便会迅速崩溃的情况,不太可能在日军身上出现,尤其是抗战初期斗志顽强的日军。因为日军并不是欧美那种机械化的军队,一旦缺乏弹药食品燃料的铁路,公路运输,就只能束手待毙。日军主要还是“11”军,靠自己的两条腿,靠单兵作战。
所以,对日军的作战,在以装甲坦克部队实现突破和迂回包围后,还是要依赖大量的步兵师,以大量火炮摧毁日军抵抗,甚至是步兵之间的阵地作战,才能最后消灭日军。
西华与德国或者苏联的作战环境不同、作战对象不同,当然主要的战略战术,就必然有着这样的区别。
之所以西华现在模仿德军在二战初期的9师集团军制,是因为这种体制特别适合打击装甲坦克力量不强的敌军。
从二战的历史看,日军的坦克装甲力量极为薄弱。从技术、产品到装备,都是三流的。
整个二战期间,日军一共装备了46个战车联队(相当于团),每个战车连队有30~50辆坦克,整个坦克的产量,不过是2000多辆(数据上是4000多辆,但投入实战的只有2000多)。而且最好的坦克是97式,这种坦克全重15吨,其实叫做“中型坦克”非常勉强。日本前后一共就形成了4个战车师团(坦克师),实际上装备根本达不到欧洲的标准。
97式是一种铆接制成的坦克,在遭遇高爆弹的打击时,在巨大冲击力的作用下装甲容易解体,铆钉也会四处飞溅,对车内和车外的人员形成二次杀伤。而且“薄皮大馅”,装甲厚度仅30毫米,主炮为一门18。4口径比的57毫米坦克炮,炮口初速为420米每秒。
所有这些数据,相对于西华主力“猛虎”坦克,都是相去甚远。猛虎坦克源自德国虎式,全重32吨,几乎是97式的2倍,装甲厚度正面100毫米,侧面60毫米。而装备的75毫米锥膛炮,对于97式,如果在1600米外集中它,就会击穿97式的装甲。反过来97式哪怕在200多米外,都未必能够击穿猛虎坦克的装甲。相对于日军,猛虎坦克完全是重型的。
所以李思华认为,集团军体制,已经完全足以对日军形成充分的装甲坦克优势,无须进一步加强。根本上,这就是日军的死穴,资源太有限,根本不可能按照欧美标准,来实现重装甲化。
第133章改变和加速的历史车轮
1936年2月26日,东亚近代史上著名的日本“二二六兵变”发生,那天清晨,安藤辉三、村中孝次和栗原安秀等皇道派军官,总共组织了1558名士兵在东京发起武装暴动,高喊着“昭和维新”、“尊皇讨奸”等口号,袭击政府首脑们的官邸或居所,杀掉了内阁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三位大人物,并且重伤裕仁的待从长铃木贯太郎,占领陆军省、参谋本部、国会和总理大臣官邸、警视厅及附近地区,要求陆军首脑果断实行国家改造,任命皇道派领袖荒木贞夫为关东军司令官,以压制苏联,并且要求逮捕“统制派”军官。
皇道派的构成,主要是所谓的“少壮派军官”。日军陆军军官的来源,充满了旧时代的气息,高级军官都为毕业于陆军大学校者,构成了“统制派”的主体。而低级军官则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者,皇道派几乎都来自这个群体。前者由日本陆军的精英份子所构成。后者受限于传统,其晋升为高级军官的仕途,几乎没有可能。
所以从出身上本来就有矛盾,加上大萧条以后日本经济极差,贫富差距过大,导致了皇道派军官的极度不满,而且统制派不断压制皇道派,这让他们忍无可忍。
不过,这场政变其实早就被军部统制派预料到,所以通过皇道派的杀戮,达成了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军部独裁,因为包括天皇和财阀在内,都被军人们吓坏了。而军部排除了财阀和政党对于日本大政的干扰,就可以在法西斯侵略的战争道路上,畅行无阻了。
为了对二二六兵变交待,海军大将冈田启介的内阁辞职,由前外相广田弘毅组阁。这个家伙也是个侵华的急先锋,是臭名昭著的对华“广田三原则”的始作俑者。所谓广田三原则,其实就是要求国民党政府,排斥欧美唯尊日本;承认满洲国并在华北合作;在外蒙配合日本反苏。
在广田的配合下,日本军部犹如脱缰野马,开始在战争准备上加速进行。最大的2个动作,第一就是试图与德国和意大利结成轴心国联盟;第二就是因为陆军与海军相持不下,最后只好确定了“确保帝国于东亚大陆之地位,同时向南洋发展”的基本方针,即所谓的“南北并进”二元化方针。既不肯放弃侵华,也不肯放弃东南亚,小国的胃口,这时候撑到了最大,什么都想要。
然而,这个时候的德国,对于是否与日本结盟,是非常犹豫的,一点都不像李思华前世那样,欣然接纳。
原因自然在于西华。德国此时对西华军事的了解,要远远超过了美国。因为美国武器的研发,在二战前远远落后于德国,甚至英法。所以西华最后选择的陆空军主战武器,大多数是基于德国科技的,而军队组织上,也大量参考了德军的编制。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在军工和军事领域,聘请了不少的德国人和德国军官,他们对于西华了解的深度,自然就远远超过了前期不重视的美国政府。
德国是一个刚刚复兴的国家,虽然内心傲慢,但对于所有能带来收益的生意,都是很重视的。包括希特勒在内,对于西华都有高度的兴趣。尤其是德军的军官们,去过西华的几乎都印象极深,实际上很多军官都私下承认,西华军的战力,可能并不逊色于此时的德国陆军。
希特勒不可能不重视,按照德国军官们提交的情报,西华到1935年底,已经组成了90个师的陆军部队,高达150万人,武器装备完全按照美国和德国标准,这样规模和标准的陆军,当世甚至包括苏联在内,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个列强。虽然德国人不认为西华的“国家总体战”能力比得上欧洲列强,那是因为他们对于西华的工业基础,还不太了解,印象比较刻板。西华的工业基础,主要来自美国,德国对其了解有限。
但即使看低西华潜力,单单根据西华已经形成的强大战力,就使得德国军官们没有人看好日军。来到中国,他们当然也了解过日本陆军的战力,普遍评价很低,认为武器装备上,西华军与日军几乎是断代之差,是现代军队与近代军队的差别,日军怎么可能是西华军的对手呢?
实际上,应该说德国军官们,是过分低估了日军的战力。因为他们的战力威胁,其实并不在武器装备上,而是在“人”上。不过无论如何,德国军官们的这种论调,深刻地影响了希特勒等纳粹高层,对于与日本结盟的信心和决心。
德国与日本结盟的利益,在于日本可以帮助德国,在东亚牵制英法,尤其是英国的力量。德国以为,日本侵华也好,最好是侵略东南亚,必然引起英国对其的反击,这就可以牵制英法的力量。
但是西华的存在,使得这种判断非常存疑。西华必然要统一中国,就算是日军不侵华,西华也会与之开战,将日本从中国驱逐出去,这是所有德国军官们一致的判断。他们参与西华军的训练的时候,发现西华军的所有训练科目,以及训练目的,都是为了击败日军,指向是极为明显的。
那么与日本结盟的好处在哪里呢?成为日本盟友,就会成为西华的敌人,而日本陆军大概率不是西华陆军的敌手,会被西华在东亚大陆上击败。
所以日本的价值,就只有其海军了,如果日本海军对英国海军作战,侵略东南亚,也许还有足够的价值,毕竟即使德国对西华友好,西华没有海军,至少威胁不到英国在东亚和南亚的岛屿,但西华仍然可以通过陆地威胁英军,这种威胁恐怕比日本海军的威胁更大。
按照纳粹政府高层汇集德国在日本获得的情报,日军的主要目标,还是侵华,日本国力有限,既然选择了侵华,至少就不会暂时发动海洋上的对英战争,这使得日本对德国短期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