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官场,曾有人妄言受贿乃来钱最快之道,且相较贩毒、劫道,似乎更为“安全”。倘若侥幸未被察觉,便可平安无事。受贿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如同致命的诱惑,引得诸多官员趋之若鹜,前赴后继。单就清朝而言,顺天府科考受贿案便多达五起,而顺治顺天科考舞弊案,则是其中的首例,让我们看看科考背后黑暗的一幕。……故事起始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此年为丁酉年,故而该案件亦被称作“丁酉科考案”。这一年,正值三年一度的乡试之期。不妨先科普一下清朝科举的相关知识:清朝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与殿试。考生通过童试后,方能称为秀才;而参加乡试者,必须是秀才身份,考过乡试则被称为举人;举人进而参加会试,通过会试者称作贡生;贡生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过后会进行排名。殿试排名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即为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乃探花;二甲人数若干,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唤作传胪;三甲同样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皆统称进士。进士榜以黄纸书写,故谓之黄甲,又称为金榜,中进士便称金榜题名。言归正传,这一日,顺天贡院外人头攒动。顺天府,地处今北京市区,来自全国的5700余名考生,怀揣着鲤鱼跃龙门的炽热梦想,翘首等待着这场足以决定命运走向的考试。通常,考生们会提前几日抵达考场,一来是为了熟悉环境,提前适应考试氛围,做好充分准备;二来也在无意间拉动了北京当地的经济,朝廷对此举措也颇为支持。在这群考生之中,有的多年来寒窗苦读,一心渴望凭借科举改变命运,踏上仕途之路。而有的则学业平平,却抱着侥幸心理,妄图通过贿赂考官,谋得举人之名,迈出仕途的第一步。张子明便是众多考生中的一员。他出身寒门,家境清苦,为了改变命运,他发愤图强,日夜苦读。此次前来参加顺天乡试,他背负着全家的殷切期望。当他得知自己的老乡李振邺被任命为同考官时,心中顿生一计:“我何不去找找老乡,拉拉关系,如此一来,或许就能万无一失了。”李振邺,年纪轻轻便高中进士,初涉官场的他,对金钱的渴望极为强烈。他盘算着要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狠狠赚上一笔。“哈哈!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千里迢迢离家为官,不就是为了钱财嘛?如今这考官身份,可不就是绝佳的来钱渠道。”一个满心想着赚钱,一个急切想要送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在这天夜里,张子明来到了李振邺的府邸。“哎呀,老乡你怎么来了?快请坐!”几句寒暄过后,张子明小心翼翼地表明了来意:“李兄,此次乡试,小弟日夜苦读,自觉颇有把握。只是这考场风云变幻,充满变数,还望李兄在阅卷之时,能多多关照一二。”李振邺微微一笑,心中早有算计,“张兄,咱们都是老乡,本就该相互照应。只是这科场之中,上下打点关系,花费可着实不少。你也清楚,我等做考官的,阅卷辛苦,总得有些表示,不是吗?”说着,李振邺还特意做了个数银子的动作。“李兄,既然亲兄弟明算账,那你就开个价吧。”张子明也是个通透之人,深知在谈钱的情境下,谈乡情无异于对牛弹琴。“这样吧,若你能拿出2000两银子,再去寻来几个同样想中举的考生,每人收贿银5000两,我便保你和他们顺利考过举人。”李振邺毫不掩饰,直接说出了价码。张子明虽觉得老乡胃口实在太大,但一想到自己的前途,咬了咬牙,还是拿出了2000两银子,并答应再去找几个愿意掏钱的考生。二人就这样达成了肮脏的协议。此后,张子明四处奔走,在考生之间散播消息。一时间,李振邺的府邸门庭若市,那些渴望中举且家财殷实的考生纷纷登门拜访,希望能够买到“举人”之名。李振邺则来者不拒,短短时间内,竟卖出了二十五个举人名额。然而,李振邺的贪欲如无底黑洞,愈发膨胀。他不仅委托张子明售卖举人名额,自己还通过各种途径大肆敛财,全然不顾吃相的难看与丑恶。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其他正直考官的强烈不满,他们开始暗中监视李振邺的不法行径。考试如期举行,考场内,考生们正奋笔疾书,为自己的前途拼搏。而李振邺和其他受贿考官们却在暗中进行着不可告人的勾当。他们公然在考场内相互传阅试卷,按照事先拟定好的名单来决定考生的取舍。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这张卷子,可是某位高官子弟的,一定要录取。”李振邺指着一份试卷,对旁边的考官说道。“那这份呢?我记得可是给了不少银子的。”另一位考官接话道。“当然也不能落下,咱们可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李振邺笑着回应。三天三夜的考试结束后,考生们开始静静等待放榜的日子。这段等待的时光,对他们而言,煎熬无比。转眼间,放榜之日来临,贡院外人声鼎沸。当榜单公布的那一刻,人群瞬间炸开了锅。“这怎么可能?我平日里的才学远在这些人之上,为何会落榜?”“你瞧,榜上有名的好多都是富家子弟,这里面必定有猫腻!”考生们仔细统计后发现,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皆榜上有名。更令人愤慨的是,李振邺等人不仅不知收敛,还四处吹嘘自己的“能耐”,炫耀那些中榜者皆是自己推荐的。张子明望着榜单,心中满是愤怒与不甘,他的名字并未出现在榜上。名落孙山的他,握紧了拳头,“李振邺,你竟如此对我!”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揭露他们的罪行。与此同时,其他落榜考生也纷纷联合起来,他们写好揭发信,将李振邺等人的舞弊行为告到了都察院。几乎同一时间,给事中任克溥收集证据,弹劾顺天乡试主考官方犹、副主考官钱开宗以及同考官李振邺等人在考试中营私舞弊收受贿赂。顺治帝把奏折用力拍在龙案上:“大胆贪官,科场乃国家选拔人才的重大典礼,关系着国运的兴衰荣辱。这些人竟敢如此胆大包天,公然践踏国法。若不予以重惩,如何能服天下!”当即下令吏部、都察院严加追查,务必将真相查得水落石出,严惩所有涉案人员。在调查过程中,李振邺等人起初还妄图抵赖狡辩,但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他们的罪行逐渐无所遁形。向李振邺贿买举人的二十五人全部被抓,其他收受贿赂的官员也一一落网。顺治帝下谕:“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陆贻吉、项绍芳,举人田耜、邬作霖,这些受贿监考官斩立决,家产籍没,父母、兄弟、妻子俱流徙尚阳堡。”尚阳堡地处东北苦寒之地,毗邻边境,乃是当时的劳动改造场所。这一严厉的处罚决定,震惊了全国,充分彰显了顺治帝整治科场腐败的坚定决心。……为确保考试结果的公正公平,顺治帝下令将所有中举者全部押解至京城,参加由他亲自主持的复试。圣旨一下,那些花钱买举人的考生惊恐万分,无奈之下,只能匆忙收拾行囊,日夜兼程赶赴京师。复试当日,考场戒备森严。顺治帝端坐高台之上,目光冷峻而威严,注视着台下的考生。经过紧张激烈的考试,最终182人保留了举人资格,而那些妄图靠舞弊获取功名的人,则被彻底剥夺了资格。顺治朝顺天科考舞弊案,犹如警钟,为后来的科举考试敲响了警示之音,告诫官员与考生,“妄图走歪门邪道,终究行不通。”任何胆敢破坏规则之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清宫秘史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