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要避开工厂的工人和匠人,这些都是朱由检不想消耗的人力成本,得另外徵召男丁入伍。
现在的明朝,如果要按照年龄来徵兵,肯定是不大合適的,毕竟这种普遍徵兵,会破坏大明的社会结构,对人口的增长也会形成断层般的打击。
大明的人口还不够,朱由检对人口的渴望,比对土地的渴望还要坚决。
晚明时期就是大爭之世!
世界正在巨变,朱由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將大明的人口更多的释放出来。
但是,依旧是老一套道理,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办。
兵役的费也绝不是小数目,光是上百万张嘴就得他从各种地方想办法,並且还要为他们的训练、用度、兵器需要考虑,这都是问题。
人口至少要过两年才能做,暂时他也没有精力再做这些了。
……
大明朝崇禎三年的十一月,二十三日。
皇帝开始在內阁,启动第一次徵兵制度的討论,事实上还真不是討论,而是一次通知。
开內阁这个秘书处探討话题,已经是许久没有过的事了,主要是第二年的徵兵制,是该取多大规模的徵发役兵,以及该以何依据,內外朝朱由检都得控制好,作为朝廷的正当理由。
再用满清,也就是大金国,来作为大明朝恢復徵兵制的理论依据对象,显然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朝廷乃至皇帝,即便权利无限,集权达到秦制巔峰,皇权至高无上。
锦衣卫拓展到各个范围的任意作为,但不代表朝廷以及皇帝,可以无视正当理由的必要性。
没有必要性的情况下开徵新役,对朝廷是个巨大的政治包袱,民怨起来了,政治包袱想要举起来再放下,绝非易事。
倒是兵部王洽提出一个说法,让朱由检觉得很合適,叫做:以皇德养天下无田之口。
这个缘由是什么意思呢?
很简单,也很通俗。
北方不是有大量移民跑到南方吗?
那这天下嗷嗷待哺的百姓,岂不是田地更加紧张?
无田可耕的北方移民百姓越来越多,那皇帝不能坐视不管吶,对吧?
那这样吧,你们多出的人口都来给朝廷当兵,至少朝廷让你家还有口粮吃,这不很好吗?
这是仁政啊!
朱由检突然发现,王洽这傢伙还挺聪明的,这么聪明的人,竟然也能被袁崇焕忽悠进卖国媾和派里头,还真是挺离谱的。
要知道,毕自严这帮人,都是压根不信袁崇焕的保证,不过是贪图减少一百二十万两辽餉下来,给户部减轻压力而已。
王洽这么聪明,却不善於应变,反而把自己搭了进去。
徵兵制的征丁方式最终確认,大致改为二十户抽一丁,被抽丁的那一户,免除厂商外的所有徭役、税赋,並且可从县衙领每月五钱银子的贴补,其他十九户人家,需每年多纳粮二升、或折色缴纳,而朝廷另外每月发给役兵本人,六钱银子的军餉。
这比起秦汉的无军餉徵兵要好的多。
朱由检毕竟考虑到士气问题,还是要给士兵点念想的,二到三年一次役兵更替,期间每月朝廷还有钱两发餉,並且保证家中五钱银子吃用,如此每月家中累计一两一钱的银子,自己可以在军中吃粮,不至於饿死。
这样可保证兵丁阵前用命,不至於临阵脱,毕竟妻儿老小在乡,也是变相的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