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头赶苍蝇的汉子闻声过来。
周掌柜拍着一位汉子的肩膀,冲着卫锦云笑道,“娘子瞧见没?这是我侄子小张,打小跟着匠人学手艺,盖房砌墙得有二十年了,你瞧瞧他这身板。。。。。。”
说着,他往小张肌肉鼓鼓的胳膊上锤了一拳,“也不瞒您,住山塘家的王秀才的书房就是他造的。那墙角砌的,连缝都要眯着眼瞧才能瞧清,下雨绝不漏水,您要是请他啊,保准你这房住六十年,砖缝都不带松的!”
他又向另一个汉子挤了挤眉毛,“我们家二牛铺瓦更是一绝,去年那暴风大雨,整条街就他家修的那几户没漏雨。还有还有,他一顿吃三碗饭,干起活来从早到晚不歇气,今日动工,明日就好,后日就能住人了!”
周掌柜这一溜烟说完,都不带大喘气的,只是捏着胡须期待地注视着卫锦云。
两位汉子被周掌柜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挠挠头对卫锦云憨厚地笑。
哪里有像掌柜的说得那样夸张。
卫锦云的内心也在笑。
但是,她忍。
日后她真要多来草市走走,学学他们做生意都是怎么磨炼嘴皮子。
这也太能说了。
两人本就是一拍即合,当下取来纸张,写了契书——
青砖三百,含残次六块,蝴蝶瓦二百,带泥点的二十九片,瓦钉三十,脊瓦十五,共一贯钱,当日交货。
泥瓦匠两名,人工一人八十文,定金一百文,五日完工。
卫锦云与周掌柜按了指印,银货两清。
周掌柜今日开单,笑着数银钱,“娘子年纪轻轻,比我们盖房的匠人还懂行。我这就叫小张和二牛套上驴车,跟着你去卸,保准晌午前卸完,然后动工。”
卫锦云轻轻一咳,“且先等等,我还得给铺子里头打几件家具,方才我在外头买了些东西,瞧着你这驴车还有空地,可否腾地儿装装。”
周掌柜数完钱,继续吃起西瓜。如今这西瓜尝起来,脆甜如蜜,当真是跟浸了一层蜜水似的。
他继续笑道,“那是自然,小张快随着娘子一块去,给她帮忙搬上。”
小张随着卫锦云一起回了草市,见到了她的“些东西”。
铁锅一只,瓦罐三只,泥炉两只,石磨磨盘一个,木臼石杵三个,布匹两卷,大米两袋,面粉。。。。。。
小张谨记掌柜的遵嘱,帮卫锦云一阵搬运,又将脸憋的通红,总算把那个最大的石磨磨盘扛上了车。
趁着他搬货的间隙,卫锦云又利落地去了木匠行。她专门方才一路兜兜转转瞧了,这家王记木匠行是一对中年夫妻开的,不仅做桌椅,还做竹编生意。
铺子的门口摆了几张条凳、一把高背椅,几个竹筐竹篮。
王掌柜正弓着腰推刨子,木屑沙沙飞扬,旁边坐着个手脚麻利的王娘子,正编织着一个精巧的竹篮。
王娘子最先瞧见卫锦云,她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是位娘子,快请进,快请进,是要看些家生还是竹器呀?我家老王手艺好,我编的竹器也扎实耐用。”
推刨子的王木匠闻声也抬起头,放下工具,用肩膀上挂着的汗巾擦了擦手。
卫锦云声音清朗,淡淡一笑,“不瞒二位,我盘了间铺面,日后要做些吃食,今日来置办些开张用的桌椅家生,再买三张床。”
王娘子眼睛一亮,心中盘算着这可是位大主顾,她立刻站起身,“做吃食那这桌椅板凳可是门面!老王,快把那张新做的长桌抬出来给娘子瞧瞧。”
她转向卫锦云,“您放心,堂食用的桌椅,我们懂,料子厚实,保准不晃悠。”
王木匠和王娘子合力抬出一张长桌,王木匠拍了拍桌面,“您瞧瞧,桌面厚度合适,腿脚都是硬木,榫头敲死的。放在您铺子里,稳如泰山。”
卫锦云上前仔细检查了桌腿处,又试了试椅子的牢固程度,满意点头,“您家手艺确实好。我还要三张结实耐用的床,榉木或好杉木的都成。不过,更要紧的是长桌和椅子,再要大小蒸屉竹笼各三套。”
她看向王娘子,“蒸笼要编得密实不漏气,蒸包子点心用的。”
王娘子点头保证,“蒸笼包在我身上,咱们平江府的竹子闻起来清香,我篾片刮得溜光,绝不沾底漏气。这么一算,那娘子要做的东西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