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却是忙的实在顾不上了,好在,村人都不是吝啬的。
左右不需要花费银钱去采买,下山时候,多拎一篮子送去方家,也是顺脚儿的事。
毕竟夏末秋初,一直到如今,因为方家用工,各家各户都没少赚零用。
有心之人都记着,也愿意简单回报一二。
于是,方家没人上山,院子里也是晾晒了不少的山货儿。
这一日午后,吃过饭,方圆儿就换了三哥的旧衣裤。
又涂黑了手脸,带了钱袋子,同方老二一起去取梨树苗了。
梨花坳在县城南边,苗圃却在县城北,间隔三十里。
老牛车走得慢,兄妹两个到苗圃的时候,天色已经黑的厉害了。
卖梨树的几家人,倒是尽责,一直守在路边。
眼见方家人到了,他们都是长松一口气。
毕竟梨树从地里挖出来,若是卖不成,可就被坑死了。
方老二从车上跳下来,赶紧同众人打招呼。
“王老哥,我们来晚了,等急了吧?”
“哎呀,方老弟,可把你们等来了。这天都黑了,怕你们不好走夜路啊。”
苗圃的农家汉子上前,寒暄几句。
他就搓着手,问道,“老弟,先前的定金给了十两。
这剩下的…”
“我都带来了,咱们先看看树,没有问题就可以结清了。”
方老二扭头,见妹妹已经围着大堆的果树转悠了。
果然,没一会儿,方圆儿就走了过来。
“没问题,二哥,都是好树。”
王家汉子听得憨笑,“我们苗圃卖的就是口碑啊。
你们买回去不对劲,传扬开了,以后可是没人敢信我们了。”
“说得对,老哥。”
方老二点头,应道。
“一千三百棵,这会儿数起来太麻烦。
回去之后,我们一边栽种,一边数着。
若是哪里错了,我再过来补。”
“你放心,兄弟,我们就怕数错了,一家还多添了十几棵。只能多不能少!”
王家汉子拍着胸脯保证,惹得方老二更是笑,赶紧把剩下的银子付清了。
其余几家农人眼见银子到手,也是跟着高兴。
他们虽然没有王家卖的多,但也有个几两银子的进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