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系统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但就算不问路线的问题,何榆方才直接以命相抵,实在是让系统放心不下。
何榆解释道:“我大概了解过梁国和北狄的实力差距,其实打赢并不是什么问题,尤其是在军心凝聚的情况下,主和派之所以不愿开战,也是因为前朝末帝把国库挥霍一空,先帝为开国又打了太久的仗,她们害怕再打一次梁朝人都要没了。”
“但是赢归赢。”她笑了笑,“人心就是不知足的。”
“倘若此次割地赔款,人们会怀念打赢的时候。”
“但现在虽然打赢了,却劳民伤财。人们在度过最开始的满足感后,就会想当初若是不加税不征兵,也许也会胜利。”
“那么她们再看看自己失去的亲人朋友,钱包里的空空如也,势必要找个人作为仇恨宣泄的出口。”
“那就是我了。”她眼里是志在必得。
“济川!”身后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打断了何榆的思绪。
是御史中丞尹览。
“近日淮南道有一桩疑案,遗属进京诉冤,状纸已至御史台。”她邀请何榆,“济川不妨随我一同前去问询。”
疑案!
这肯定有机会搞事情啊!
她痛快地应下:“蒙大人垂青,下官愿效犬马之劳。”
御史中丞招呼何榆上马,边走边向其说明案情。
“济川可曾听过承明七年的进士常玉?”
何榆还真听过这个人。
“大人说的可是那位少年天才,17岁便考中进士的常玉?”
“正是。”御史中丞叹了口气,“此人考中进士后,未获得实缺,被分到淮南道听候调遣。”
淮南道虽是交通枢纽之地,商业繁华百姓富裕,却也苦受大河之困。去岁端午大雨,大堤数处决口,苏北三府十四县皆受影响。
常玉正是被淮南节度使秦道全派去和州临阳县调查水灾,统计伤亡情况,好向朝廷汇报申请赈灾济粮。
不料,在常玉的母亲常知节前去探望时,看到的却是女儿的尸体。
常玉的死亡现场充满打斗痕迹,身上也遍布伤痕,可临阳县令一口咬定,其与仵作皆断常玉是自杀,并强行结案。
常知节不认。
她带着女儿留下的笔记,即刻赶往京城,告御状!
*
常知节背着包袱,看着走进来的两个陌生官员,紧紧地捏住了衣角。
先进来的身着深绯色官服,气度稳重威严,不由得让人信服;后面的身着深绿色官服,年轻俊秀,更准确地说,是漂亮。
常知节不自觉地就想到了自己的女儿,眼眶有些湿润。
年轻官员开口:“本官御史台侍御史何榆,这位是御史中丞尹大人,参与调查本案的还有刑部侍郎左大人和大理寺少卿周大人。”
“陛下对此案很是重视,还望妇君能据实以报,我等也好早日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