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拙劣的企图,我们居然要采信?她扫了一眼,有的同志羞愧地低下了头。
所以我们对于西方历史的记载,态度就是一句话,所谓在公元1200多年前的西方历史,由于造假太多,难以采信,不予记载与教育。我们的历史书,只撰写我们确认的西方历史。一个在公元1200多年后,才从蛮荒部落走向众多诸侯小国的信史。
其实李思华并不在乎西方历史的真伪,真真假假的,作为外国人,没有兴趣去搞清楚。她要的,实际上是保证自己国家对历史的解释权,从而捍卫民族的文明自信。
我们有古老的真实历史史书记载,和真实的考古证明,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光辉文明。而你们西方不过是刚兴起800年的蛮族而已,之前的历史,因为你们造假太多,证明不了。这就是我们的态度,至于西方在自己国家内如何描述,对我们而言,谁关心呢?
散会后,又有两名历史学家离开。不过其它人都流下来修改教材。他们未必完全信服李思华,但至少认知,她所占的思想高度,是大家无人企及的,而她的历史思想倾向,对于民族的历史教育是有利的。
在处理了一系列与政治思想相关的事务后,李思华的精力,转向了根据地与美国计划相关的建设准备方面。
她最重视的,无非是电力的筹备,以及煤钢化工业综合基地的建设。
在电力的筹备上,根据这个时代的条件,她决定以水电为主,煤电为辅。这也是不得已,因为海南的煤炭品质不佳,储量不高,煤电发展依托本土很难,而完全依托越南进口,则根基不稳,容易受到外界冲击。
在发展水电上,海南的条件还是不错的。
海南有河流3500多条,尤其前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蕴含水能丰富。而进一步考虑水利的话,南渡江、昌化江、珠碧江等主要河流,沿岸均有不同程度的盆地和峡谷相间,有利于建设水库大坝蓄水,可以将水电与水利结合,同时解决电力和灌溉问题。
因此,李思华和水利水电部门的同志们,协商确定了海南根据地的电力策略。可以概括为大水电、小水电、火电、输电网这四个计划。
大水电的计划,天字第一号工程,就是在南渡江上游的亲足口峡谷,建设第一个梯级水库,也就是松涛水库。预计集水面积1496平方公里,总库容将超过33。45亿立方米。建设松涛水库的目的,除了发电外,主要是跨流域,引南渡江水,解决海南岛北部的海口、澄迈、定安、临高、儋州等5个市县的灌溉用水问题。
在松涛水库修建的过程中,如果有余力,再依次推进昌化江上的石碌水库、望楼河上的长茅水库、太阳河上的万宁水库、美舍河上的永庄水库等项目建设。
小水电的计划,则是利用海南夏天和秋季多台风季节,降雨量大,河流流量也大的优势。由于海南中间是山脉高,四侧是丘陵低,流水从高到低,很多地方落差大,适合发展小水电,也能配套灌溉小区域。
发展小水电的目的,是为了向附近农地林地的发展,提供区域电力,也能在初期减少输电网的建设压力,有一个小水电,就可以建设一个“局域网”,而不是一开始就要上“全域网”。目前海南已经试探性地建设了几所小水电站,积累了初步的建设经验,不过短期内,发电设备还需全部依赖进口。
火电的计划,则是在石碌铁矿附近,建设一个火电厂,基本上是专供石碌煤钢化综合工业体专用。海南煤炭资源情况差,但从火力发电的角度,专供一个中型火电厂的电煤,还是能够满足的。这样从越南进口煤炭就可以专注优质的焦煤,用以炼钢。
有了电力,当然还要有输电网。建设的步骤是优先建设工业区电网,然后是各个城市。乡寨则先发展局域网,最后条件成熟再将所有输电网打通,形成全岛联通的输电网。
大工业建设上,则以军工导向的石碌煤钢化综合工业体为核心。工业区主要设置在石碌铁矿的西边,即由铁矿所在山区向沿海海拔降低的丘陵地带,大致是后世叉河镇一带。
工业区已经完成了场地平整和厂房宿舍等配套建筑的建设。等待导入生产设备和电力设施。而铁矿已经开始小规模开发,积累铁矿石。
按照事先的规划,后世的东方市,因为其优越的港口建设条件,设置为与工业区配套的港口。在这个时空,这也是个新市区。从东方市到叉河镇、再到铁矿的道路,正在抓紧修筑,不过目前只是用渣灰铺设的道路。李思华决定将这条路,升级为海南的第一条正式沥青公路,并且筹建东方市到铁矿的铁路,这也将是海南的第一条货运兼客运的铁路。全部建设周期,将配套工业综合体的计划投资时间,即2年内完成。
工业区按照1:10的绿植比,分散又集中地设置了煤炭储备区、火电厂、钢铁厂区、三个化工园区,以及最隐秘的两个机械军工园和制造炮钢和合金的冶金工业园。整个煤钢化工业园区将占据约两百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园区内,将建设内部轨道交通体系,实现有效率的工业物流。
整个工业区将围绕着钢铁厂计划的100万吨年产能,来规划其它部分的产能。这个产量很高了,相当于当时日本全国钢铁产量的近一半,超过民国产量的四倍以上。当然,和美国就没法比了,当时美国的年钢铁产量,已经接近五千万吨。仅钢铁厂投资部分,预计就需要五千万美元,这还是按照大萧条下的价格预计。
除了这个最主要的大工业区,李思华还计划在海南根据地,再建设两个比较大的大工业区,一个是民用工业加工(民用机械制造)园区,主要是利用钢铁产能的一部分,发展民用工业机械制造。另一个则是橡胶工业园区,主要是实现轮胎等橡胶工业品的生产能力。这两年海南的橡胶种植,已经快速扩大,原材料的蓄积增加很快,而且不足的部分还可以从东南亚进口。而各种工业小厂的设置,则主要是依据海南的资源禀赋,在各县城市郊区和部分山区设置。
对于其它重要的大工业体系,不太适合直接在海南建设,必须是未来在缅甸和云贵才有可行性。目前在海南,只是先设立了几个研究院和实验基地,进行非电能源生产体系(汽油、柴油、煤油、煤炭)、铁路轨道和公路交通体系、电力生产和电力网传输体系、无线电和通讯、材料科技、仪器仪表、化肥工业、建材工业、冶金等方面的工业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
在美国,已经与当时最著名的工业建筑商卡恩公司,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各个大工业体系的总体规划设计,由卡恩公司来进行设计,而在建设现场,卡恩公司则派出专家团队进行指导。这是非常必要的举措,因为在这个阶段,自身对于这种系统工程,还是缺乏技术团队的整体把控。
对于与安华财团的合作,卡恩公司如获至宝,是非常看重的,看成是救命稻草。对于这种大公司来说,此时美国的经济状况让他们感觉非常不妙,美国工业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危机下会有多少财团新建工厂呢?难道就靠服务一些美国的旧工厂,来为集团续命?应该说,大萧条,对于卡恩这样的公司是最致命的。
历史上,卡恩公司的幸运,是接到了苏联的大订单,整整20亿美元的订单,通过卡恩公司,苏联敞开胸怀,大量进口几乎是美国所有的机器设备及技术,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工业门类:从有色金属到钢铁工业,从石油工业到化学行业,从机械制造到电气设备的制造,从拖拉机到汽车,从铁路系统到船舶制造……,不仅是设备,还引进了美国技术人员近万人。这些举措使得苏联迅速实现了自己的工业化。苏联用的方式,往往就是整条生产线、整座工厂,被拆解装船运往苏联,然后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安装调试。
对于苏联的情况,李思华是非常羡慕的,人家是举国之力,拿得出20亿美元,而自己巧取豪夺,到现在也最多能提供苏联采购资本的一半规模。她现在采用的是拼凑战略,不像苏联是财大气粗,一切都交给卡恩集团,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她通过建立全美的网络,自己搜集所有需要的工业设备、生产线、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信息,并通过组织执行压价采购,省去了卡恩集团高额的中介费用。在她的计划中,卡恩其实是技术服务商,纯粹服务性质的。只有自己搞不定的少数设备和人员,才委托卡恩直接代理。
卡恩集团现在可不知道有苏联那么大的肥肉在后面,历史上这个大订单他们是到1931年下半年才接到的。所以这个时候对于李思华订单的重视,可想而知。
第51章缅甸新局和移民工作
李思华与冯百驹等人已经对接下来的缅甸行动进行了多次详细的探讨,新的策略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