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就他看到的这些,就已经让他很警惕了,这可不是下缅甸的原始的起义军,这是一只经过训练的近现代军队,有一定的军事素质。
在英缅当局官员的各个层级,警报都拉响了,这个时候,他们最大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前线指挥官,即奥斯丁准将身上。
第64章缅甸第一次反围剿(二)
奥斯丁准将已经进驻了有点破损的曼德勒英军营房,他抵达时视察了一下,还好,虽然被游击队打破了几栋建筑,但还算好,基本能用。至于马上到野外扎营,犯得着吗?至少他的师部,不用那么辛苦。终究是对付游击队,不是西方列强的军队。
他已经与米勒上尉详细沟通过,这让他对于这只游击队提升了不少重视性。拥有德国和美国制式的轻武器,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这显然不是他听说过的下缅甸那些原始农奴起义军的水准。他想,或许应该将他们作为一战时欧洲的那些游击队来看待。
奥斯丁准将是贵族。他可不是那帮在一战时,为了刷战功而突击入伍的贵族继承人。那帮傻鸟,在一战中至少被干掉了一半,导致不少英国贵族绝嗣了。他早年就有志于军武,1908年就加入军队,在1914年大战爆发的时候,已经是英国陆军一个旅的参谋长。
在一战中,他幸运地避开了索姆河那一场最残酷的大战,因为事先他就已经负伤,在后方医院养了三个月的伤,结果正好躲开了这场大战,那场战争,他本来所属的师就没几个活着。而作为步兵团团长,他很可能也会死在那场战争中。
一战后,英军大幅裁军,不过他是贵族,又在战争中立过功劳,所以反而升了一级,不过本土陆军实在没有职位空缺,他只好来到了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印度。印度的生活很悠闲,可是没有战争,哪有多少提升的机会呢?这一次从印度派遣一个师过来,这个师长还是他竭力争取的,用了不小的人情。
想起陆军部的那些老爷,他心里就有气,他带到缅甸的,是一个正规的英印师,虽然尚未达到满员要求的14365名官兵,但实打实的,总兵力也超过了13000人,而且各部基本齐全。结果呢?原来在缅甸的那些军队凑在一起,被组成了英缅一师,他这只更强的部队,却变成了英缅二师,听上去就觉得低人一等。
心里吐槽过去,他的注意力回到了当前的战局上。他在一战中,是见识过几只欧洲的游击队的,他们都有一些军事经验,部队里都有当过兵的作为教练,所以还是有一些军事素质,只是都是轻武器,遇上正规部队,毕竟不是对手。这一次即将遇见的对手,也很可能是如此。他们有一些迫击炮,这大概就是他们的撒手锏了。
奥斯丁没有兴趣和这只游击队捉迷藏,他急于要抓紧时间剿灭这只队伍,腾出手来对付其它地区的独立势力,他已经了解到英尼斯的担心,因为上缅甸至少有十几个地方,都出现了各种独立势力建立的武装,打击了当地与英国人合作的势力或者地方殖民机构。
所以他的思路是,一部包围瑞波镇,另外两部从两翼进军,将这只叛军的主力吸引到瑞波镇,然后两面包抄,争取一鼓而下。
完成对这只最强叛军的剿灭后,就可以分军几路,同时对各地的主要叛军分别消灭镇压。
他决定,明天就三路进军。争取尽早消灭这只叛军。
奥斯丁不知道的是,他与当面叛军最大的差距其实不是军力的强弱,而是“情报网络”。
因为“红三方面军总支部”对于即将完成的31个师,计划是编成10个军和1个教导师,每个军3个师。海南根据地目前的4个师,实际上就是教导师和红三方面军第1军。缅甸根据地现在的10个师,则为第2军、第3军、第4军和第5军的一个师。师的编号从教导师为第1师,然后顺序编号,目前缅甸根据地编号从第5师到第14师,基本上是按照成军先后来的。
奥斯丁这次的对手,就是第5师和特种二团。其实第5师好像在缅甸根据地属于经验最丰富的军队,其实和其它师一样,都是新军。除了当初李思华建军的第一个团、第一个师经过实战的战士和军官,都分到了这些新军外,大部分的官兵都还没有经过正规的战争。所以,虽然我军参战的人数略多一些,但在兵力和经验上并不占优。
但另一个方面,情报网络上,差距可就大了。
缅甸根据地的党组织在缅5年,最下功夫的就是情报网络,现在密布于整个缅甸,各种各样社会阶层的人士,包括很多与英国人密切的人物,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属于这个情报网络。在李思华的支持下,最新的无线电电报,普及到了几乎每一个重要点的城市或者镇区。这使得英国人在缅的活动,基本上被党组织全面掌握,包括军队的动向。
实际上,奥斯丁的任命传开,人还没到缅甸,情报部就已经通过情报员们向在缅的英国人打听他的情况和性格能力,对他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所以奥斯丁并不知道,他这个英缅二师,其实已经被对手了解得一清二楚。他接下去的每一步行动,对手都会提前掌握基本的信息。相反,虽然英国在缅甸进行了多年的殖民统治,但他们主要是通过印度人来二手管理,而且压制压榨缅人过甚,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情报网络。
说起来英国人在远东的情报网络,都是很差的,就像李思华当年打劫两家英资银行,几年过去了,英国人也没能查出来到底是谁干的。
所以第二天奥斯丁分三路进军开始,信息就很快就被传到了第5师的指挥部。
第5师的师长丁韶,这个时候却有点委屈。因为红三方面军的驻缅大佬,曹子卿和徐向前,都来到了他的指挥部,这个样子他还有什么真正的指挥权啊?不过这是对英国殖民者的第一役,大佬们重视也是肯定的,只能是自己没有脾气了。
曹子卿和徐向前,现在分别是红三方面军的司令员和副司令,是军队体系的最高军事领导人,和丁韶差着两个大级别呢。不过确实如丁韶所想,这是对英缅军的第一战,由不得他们不重视。所以这场师级的战斗,相当于半个方面军的司令部,都来到了5师,进行直接指挥,在他们下沉后,丁韶当然就只能作为一线指挥员了。
两人既然非常重视这场战斗,自然做了不少准备,不管是曹子卿还是徐向前,都对附近的地形做了实地考察,曹子卿甚至进入曼德勒,亲自观察。现在对于从瑞波到曼德勒,这一带的战场情况,两人是了如指掌。奥斯丁的战术选择,本来就是预案中的一种,并没有出人意料,接到情报后,两人都很平静。
简单的协商后,曹子卿发布命令:
一、目前在瑞波的一个营,加强一个特种二团的特种连,在敌军前突的一部即约一个轻步兵旅不到4000人,开始进攻后,放弃瑞波,向山区逐次撤退,要黏住敌军,让其追击,形成层层阻击的形态,使敌人能够感觉,有可能能够追上和歼灭我军。这个团其实不属于英缅二师,而是英缅一师本来驻马圭的那个旅,被奥斯丁用来探路。
如果敌军追击,那么我们在其侧后,要插入一个营,在主力战役打响后,如果瑞波追兵转头向英军主力靠拢,那么坚决阻击,等待完成主力会战后再聚而歼之。
二、我军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包括奥斯丁师部,尤其包括野炮团在内的右翼,这应该是奥斯丁所谓的“右勾拳”,我们就是要砸烂这个拳头。敌人的这部分力量大约有八千多人,是敌人的主力。
加上从其它师加强过来的炮兵,这一次集中了轻型号的各种山炮、迫击炮和加农炮,共计400多门,虽然都是轻型炮,但蚁多咬死象,就是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干翻英军的野炮团。覆灭野炮团后,在我主力约1。4万人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就可以基本消灭或者完全击溃这部敌人。
在与敌主力作战中要做到,让敌人确定我部是一个师左右的兵力,但拥有大量的轻型火炮,远远超过了正常师的编制。但又没有重炮和装甲武器,让其误判我们的真正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