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海南陵水等飞行基地,我军的空军初步成型。全部650架战机均已到位,在4月中缅甸的4个机场完成建设后,大约400架战机将转场缅甸,以对抗未来英国可能的派遣空军。美国现在没有像样的轰炸机,第一种B-10历史上只用了几年就被淘汰,而B-17,要等到1938年后,且未必能获得。所以最大的希望还是德国。不过至少也是明年甚至是1935年了。
五、为了缅甸的工业建设,从海南调集了10万比较熟练的初级技术人员和工人,这让海南元气大伤,做出了很大牺牲。缅甸的同志们,一定要加快自身的工业建设,尤其是工业教育。
六、对缅甸的工业布局,将超过1500个工厂。实际上,到现在收购的美国各类工厂,已经超过了5000个。但很多暂时无法利用,工业人口不够,技术掌握不到位。但不管怎样,海南保留1500个工厂,其余3500个,全部输运缅甸。在1933到1934年底,要求缅甸根据地至少要将1500个工厂开起来。其余的2000个工厂,可以等到占领云贵后,在云南和贵州建设开工。
七、今年七月后,我们第一批的工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约有12万人,包括美国返回的5万,以及海南的7万。其中2万人留给海南,而其余10万人,全部分配缅甸,增强缅甸的工业建设力量,缅甸的1500个工厂指标,就主要靠发挥这10万用工业技术组织起来的人才资源。海南的7万人,本来应该到1934年才毕业的,但海南的教育体系,为了工业建设而不断加强教育,使得第一批学员与美国同期毕业。
八、高级人才方面,必须等到与英国的关系稳定下来,目前在海南的2万多美国技术人员中,到时候会超过1万5千人配置缅甸,但注意美国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开始好转,预计多数美国技术人员,我们最多聘用他们到1935~1936年,在之后,就留不住了。不过从1935年开始,预计我们每年可以补充2000人以上的高级人才,以及2000人以上的次高级人才。我们要争取,形成高级人才的阶梯补充。
九、根据地对已占领的区域,要加快全面的社会改造,尽快稳定根据地的治理基础。一些前期就已经建设的水泥厂、砖厂等民用工厂,要充分发挥产能,让乡寨的建设加速,在本年度,要尽量完成1000个乡寨、即容纳500万人的建设体量,在1934年再完成建设第二批1000个乡寨,这样全部1000万的农村人口,就能建立起稳固的统治根基。在1935年后,则根据实际需求,完成全部所需乡寨的建设。
十、对于城市的建设,从海南调遣的大批干部,要立即组成精干的管理团队,对于接管的城市进行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需要坚持海南城市发展的规则规定。
十一、对于地方的独立势力,坚决斗争。要贯彻消灭所有剥削食利阶层组成的上层建筑的原则,我们与他们之间,是不可能妥协的。现在的妥协,只会留下未来更大的祸患,影响根据地的稳定。消灭上层,用乡寨和工业吸纳劳动人口,用组织和教育塑造底层人民,才是我们的道路。
这样的政策,必然导致一些血腥,但这都是值得的。乡寨的建设过程,就是消灭乡村旧有上层建筑的过程;而城市的建设过程,同样是消灭城市旧有上层建筑的过程。我们,绝不妥协。
十二、缅甸的矿业开发,除了帕敢煤钢化综合工业体外,比较重要的还包括实皆省蒙育瓦的莱比塘铜矿、掸邦北部的铅锌银包德温矿等。最重要的当然是石油,李思华提供了缅甸区域19个陆上油田和气田的地理位置,根据地需要组织勘探队伍,对这19个油气田进行勘探,选择开采条件好的进行建设。利用仁安羌油田的技术基础,建设多个缅甸油气田开采基地。而相关的石化大工业,也会围绕着这些油气田,在周边区域择地建设。
会后,根据会议精神,缅甸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和调整,一系列的文件发出,已经初步建立的各级管理组织,开始按照政策方针,落实各项工作。
第70章缅甸第二次反围剿(一)
1933年的5月,根据地帕敢总部。
李思华正在阅读来自各方面的情报,从伦敦、印度几个港口、新加坡、到仰光等情报站。原来在印度是没有那么多情报点的,最近几个月紧急建立了印度情报网络,由于初建,现在只能是监控几个港口,以及印度陆路通往缅甸的道路。
英军增援的4个师已经出发,英国本土派遣了运兵船,从海上将这4个师海运缅甸,不过只派了2艘驱逐舰护航,说明其海军并没有真正的动作,英国对我们的判断仍然是缅甸的“独立势力”。
英军从海上来,并不意外。历史上三次英缅战争,都是如此。从印度到缅甸的陆路都是崎岖山路,不利行军。这样大部队的调遣,还是海运方便。抵达后的英军,会如何动作呢?
指挥部和参谋部的研究认为,大概率英军还是会汇集曼德勒。原因并不复杂,迄今我们在若开邦的活动,在表面上是很平静的,这个邦在英国人眼里,属于还没有出乱子的。真正大麻烦的地方是实皆省,我们现在做出来的姿态,就是实皆省成为了最强叛军的大本营,目前已经占领了实皆省,并以瑞波为前锋,侵袭英国有重大利益的曼德勒省和马圭省。
所以英军的第一目标,肯定是实皆省。而进军实皆省,以曼德勒为总部基地,当然是最合理的。而且如果英军从仰光登陆,那么通过伊洛瓦底江水运,可以直抵曼德勒,这是他们最方便的路线,可以绕开很多崎岖的山路。而且其物资保障可以依托这条缅甸最大的江河。
英军一共有7个师,预计一个师肯定要留驻仰光,这是英国人的底盘,要守住后路。而其余6个师,都可能参与这一次的“围剿”,除了主要的曼德勒方向,其左翼侧后的马圭省,也有可能布置部分兵力。
根据上述判断,李思华与徐向前、曹子卿等计划,出动20个师,以几乎3倍多的优势兵力(根据地每个师的规模此时大于英印军,1。6万人对1。25万人左右),实现对英军的围歼,这一次的方针完全与第一次围剿相反,是充分展示力量,以震慑英军未来不敢再发动可能的军事行动。
不管英军抵达后具体的兵力部署,我军现在的部署以“正兵”的形态,堂堂正正地布阵。
在瑞波前线,部署5个师,这是在北面正面阻击,先以小股部队阻击,将敌人诱入山区与丘陵之间的预设战场后,层层阻击;
在马圭西侧,即钦邦和若开邦,部署4个师,负责西线,等待命令随时进攻马圭省,占领仁安羌油田,从西面合围;
在曼德勒东侧,在掸邦地区,部署4个师,负责动线,等待命令进攻曼德勒省,从东面合围;
在若开邦和马圭省的交界地带,预先潜伏7个师,如果英军按计划所料,主力进入曼德勒,则迅速出兵截断从曼德勒到内比都的敌军后路,封住敌人后退的南撤路线,从而最终实现对英军东西南北的四面合围,将敌军消灭在曼德勒区域。
英军的生路在于依托伊洛瓦底江从水面撤退,这也是我们行动最麻烦的地方。特种二团要部署在从曼德勒往内比都水路撤退的沿江两岸,设法打击敌人的水面力量。而南面、东面的我军,一旦进军,要坚决果断和非常迅速,在敌军撤退之前,在伊洛瓦底江两岸建立多个炮群阵地,彻底封死英军从江面水路南逃的路线。空军的初步实战,也就从扫射江面的舰艇开始吧。
计划制定完成,命令发出,整个根据地的部队,开始按照计划部署起来。他们将提前完成部署,静静地等待英印军和英缅军的到来。
雷根纳德。戴尔少将以挑剔的眼光打量着英尼斯的官邸。远远比不上菲尔德豪斯的印度总督官邸,他心里暗暗评价。不过接着他又自失地一笑,在整个大英帝国,又有哪个地方能比得上印度总督的官邸呢?就算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的官邸,也比不上,恐怕只有英王的白金汉宫,能与之相提并论吧。缅甸不过是个偏僻的穷地方,英尼斯在这里的豪华官邸,至少比他在印度的住所,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这让他有些嫉妒。
戴尔少将是这一次缅甸镇压行动的总指挥,他是英国陆军驻印度军队的副司令。
戴尔少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英雄,不过只要是从一战中活下来,多数的将官都能这样自称。他真正被上级看重,是一战后他在镇压争取独立运动的印度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强硬、血腥和坚决态度,他指挥的部队,曾经一次就枪杀了近2000名印度反抗的贫民。
所以十年前,他因此从准将被提升为少将。可是战争毕竟结束了,战后的机会少得可怜,大幅裁军的英国陆军中,他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就不错了,这还是因为他镇压印度人的功绩,让上司觉得派遣他在印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10年了,他的军衔仍然是少将,他已经超过50岁了,本来以为这一辈子就这样了,结果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他期望,能够以中将的身份退役,这将是他一生军人生涯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