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苏阳召集了刘宇、钱博士、孙教授,以及另外几位从技术部抽调的、经过苏阳暗中观察认为可靠且能力不错的工程师,召开了第一次秘密会议。
“各位,”苏阳坐在会议桌主位,看著眼前的几个人,开门见山,“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是想宣布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前瞻技术部。”
“这个部门的任务,不参与公司现有的散热器业务,只做一件事:研发。”
“研发什么?”苏阳顿了顿,目光扫过眾人,“两个方向。第一,是性能全面超越现有oled的新型显示技术。第二,是硬度、韧性、透光率都达到极致,甚至具备一定自修復能力的超级玻璃技术。”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刘宇还好,他已经习惯了老板时不时冒出一些惊人的想法。
但钱博士和孙教授,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深知苏阳提出的这两个目標有多么宏大,难度有多么巨大。
钱博士忍不住开口:“苏总,恕我直言,新型显示技术,目前全球各大巨头都在投入巨资研究,比如micro-led、量子点等等,但距离大规模商用,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奇点科技虽然资金雄厚,但在这个领域,技术积累几乎是零……”
孙教授也点头附和:“玻璃技术也是一样。康寧等公司在这一行深耕了几十年,专利壁垒森严。想要做出革命性的突破,不是光靠钱就能解决的。材料科学,很多时候需要一点运气和漫长的时间。”
苏阳平静地听著,点了点头:“我理解大家的顾虑。我並没有要求你们立刻拿出成果,也不设时间限制。”
他看向钱博士:“钱博士,我知道您在有机发光材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现有的oled,分子结构和排布方式,是不是还有优化的空间?比如,从更基础的原子层面去设计一种全新的、发光效率更高、稳定性更好的有机分子结构?”
钱博士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思索起来:“原子层面的设计?理论上可行,但计算量和实验验证的复杂度是指数级上升的……”
苏阳又转向孙教授:“孙教授,玻璃的本质是无定型的硅酸盐。它的强度和韧性,主要取决於原子间的化学键和微观结构。如果我们能精確控制原子排列,构建出一种特殊的、非晶体但具备短程有序和特殊键合方式的原子网络结构,是不是有可能在保持高透光率的同时,大幅提升其力学性能?”
孙教授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著桌面:“精確控制原子排列……这已经接近材料设计的终极目標了。理论上,如果能做到,確实可能实现您说的效果。但这需要对原子相互作用、能量势垒有极度精准的理解和调控能力,目前的技术……”
苏阳微微一笑:“理论上的可能性,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不需要大家立刻拿出完美的方案。我们可以先从理论推导、计算机模擬开始。”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自信:“我最近看了一些相关的论文,自己也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推演。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可以和大家探討一下。”
接下来,苏阳开始“拋出”他通过原子操控能力“洞见”到的关键信息。
他没有直接说“我知道答案”,而是用一种“我猜测”、“理论上或许可以这样”、“有没有可能尝试这个方向”的口吻,將一些关键的分子结构片段、可能的掺杂元素、特殊的原子排布模型,以及对应的理论依据,巧妙地“启发”给了钱博士和孙教授。
比如,他会说:“钱博士,您看这种π共軛体系,如果我们在特定的位置引入这个官能团,会不会改变电子云分布,从而影响发光波长和稳定性?我用简化模型算了算,好像有点意思。”
又或者对孙教授说:“孙教授,关於原子网络结构,我看到一篇凝聚態物理的论文提到某种准晶体结构。如果我们借鑑它的部分拓扑特徵,应用到非晶玻璃的原子排布设计中,会不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应力耗散机制,从而提高韧性?虽然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
一开始,钱博士和孙教授还带著审视的目光听著。
毕竟苏阳太年轻了,而且是材料学专业出身,虽然同属大类,但和他们深耕多年的具体方向还是有区別的。
可听著听著,两人的表情就变了。
从惊讶,到凝重,再到眼睛里渐渐放出光来。
苏阳提出的那些“想法”,有些听起来確实天马行空,但仔细一想,却又似乎暗合了某些材料设计的前沿理论,甚至指出了他们以前从未考虑过、或者卡在瓶颈处的可能解决路径!
这些想法太……太天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