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的运转像一台精密却也不乏磕碰的机器,度过了初期的磨合与兴奋,当新鲜感被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取代,疲惫积累到一定程度,真正的考验便悄然降临。
正如业内常言,开机顺利靠准备,杀青圆满靠毅力,而最难熬的,正是中段。
疲沓、摩擦、乃至外部力量的介入,总会在这时寻隙而生。
霍一对此早有预料。
她的留学经历让她亲历过编剧中心制与制片人中心制的高效与弊病,深知权力明晰的重要性。
因此,在项目伊始,她便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位以好脾气和擅长沟通着称的导演合作,力求最大限度减少创作层面的内耗。
加之她手中紧握的顶级IP版权,以及那个虽不常被提及、却无处不在的,属于叶正源的光环,使得自开机以来,霍一在剧组内几乎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令行禁止,无人敢轻易挑衅。
然而,绝对的权力并非总能带来绝对的顺畅。
资方投入了真金白银,便天然拥有了焦虑和指手画脚的权利。
拍摄过半,最初的样片和预算消耗报表送抵各方案头,一些细微的杂音开始透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
其中相当一部分,聚焦在了女主角方欣身上。
“年龄感还是有点出入吧?”
“港星的口音,后期配音会不会影响情绪代入?”
“市场反馈显示,年轻观众可能更倾向新生代流量……”
这些声音或委婉或直接,目的却大同小异:试探霍一的决心,或者,试图塞入自己属意的人选。
霍一处理得冷硬而直接。
她不需要过多解释,往往一个冰冷的眼神,一句“选角是我定的,后果由我承担”
,便能将大多数质疑堵回去。
她深知这些人的心理,抬出叶正源的名头太过低级且容易反噬,反而是她自身作为原作者的行业地位与手中握有的版权,才是更硬通的货币。
她运用得驾轻就熟。
但最近,她介入得愈发频繁和细致了。
不再仅仅是为了维护作品的纯粹性。
一场夜戏,方欣因为连续熬了大夜,状态略显疲惫,镜头下眼底的青色粉底有些遮掩不住。
导演还没开口,霍一已经先一步叫了停。
“今天先到这里吧,演员需要休息。”
她的声音平静,不带商榷,只是告知。
执行制片人面露难色,凑过来低声道:“霍编,这场地明天还有别的组要用,今晚必须拍完,不然进度……”
“进度延误的损失,从我编剧稿酬里扣。”
霍一打断他,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或者,你去协调换场地延期的费用,我来签单。”
执行制片人瞬间噤声。
谁不知道霍一根本不靠稿酬吃饭,她那版权费的天文数字才是重点。
而“我来签单”
四个字,背后隐约透出的能量,更让人不敢深想。
他讪讪地点头,转身去安排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