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小说网

EXO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蓝烬 > 第27章(第2页)

第27章(第2页)

司徒大吃一惊,倒吸了一口冷气:“居然要那么多人?”,这个计划,会把华侨中的年轻人,几乎一网打尽了。

李思华解释说,安华现在美国有了一些成绩,也有必要的财力。作为她个人,希望为美国华界,也为祖国的发展,做一些贡献。

中国的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业的落后,而要发展工业,首要的就是科技和工业人才。绝大多数的华侨在美国,都是从事餐饮、小卖部、摊贩等最低端的生意,说白了就是谋生而已。没有能学习美国真正先进的科技和工业技术,这对于国家民族是难以提供大的贡献的。她想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她的设想是,在安华影响比较大的德州,低调地开办几所工业技术学校,购买一些基本和必要的工业设备、仪器仪表等,聘请美国专业人员,对大家进行教育和培训。安华会对学院补贴生活费用,而安华和友好企业,会提供学员们实践和实习的真实应用场景。毕业后,安华将尽量吸引学员回国,在安华和友好企业中,发展中国自己的工业。当然,不愿意回国的,安华也愿意提供在美国的就业机会。

李思华的美国工业技术培训计划,当然不仅限于美国的华侨。她已经安排海南,首批选择出最优秀的5千人,送到美国进行教育和培训。这些人她会为他们办好教育目的的长期签证。

对外,则是安华为其东方基地设立的教育培训学校,而且对美国人来说,也可以理解教育也是生意的。

第46章人才计划和风暴前夕

司徒美堂非常激动,老爷子一下子站起来,在大厅内走了几步,平静自己的心情。他转头对李思华说:“我这个老头子一定全力支持!这是对国家民族,也是对美洲华侨的大好事!”

李思华笑了笑,让老爷子坐下来,不要太激动。她继续解释整个计划。

她会先在德州开办4所工业技术学校,以5千华侨子弟和5千大陆招聘的子弟混合,合计1万人分配到这4所学校学习。

学习的门类会覆盖她计划的16大类。她现在根本不担心教师来源。等到危机爆发后,没有可能招不到那些,能够进行各类专业技术教育的足够毛泽东。重点教育的工业门类是:采矿、钢铁、机械、化工、能源、电力、铁路。

拜访结束,司徒美堂一口答应完全配合她的招生计划,他会立即动员致公堂和安良堂,将招生信息传遍全美华人圈,并鼓励华人青年踊跃报名。

她没有告诉司徒的是,她计划中的根本,是先打造五大工业基础体系:军工制造体系(陆军为主的武器弹药)、非电能源生产体系(汽油、柴油、煤油、煤炭)、铁路轨道和公路交通体系、电力生产和电力网传输体系、以及民用工业加工体系(民用机械制造)。

在五大工业基础体系之外,她还希望,能够在无线电和通讯、材料科技、仪器仪表、化肥工业、建材工业、冶金和轮胎制造这些领域,能够建立起工业基础来。至于航空、造船,现在只能是非常初级的教育,只能放到后期,当下没办法很快实现产业开发。

当然,以上的万人计划,属于李思华构思中的中层计划,是培养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的一个计划。

至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她已经让海南的同志,设法在全国招聘学生,委托国内的大学考试筛选,送到美国留学,现在不能太惊动美国当局,所以首批学生计划是1000人,学费全部由安华奖学金支付,在国内的宣传,就是有华人富豪教育报国。当然,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民党政府的官方留学培养。

整个的教育计划,她有一个“十百千”的狂妄设想。那就是用10年时间,利用欧美的教育资源,培养10万高端人才,100万中层人才,在大陆扩散培养1000万产业熟练工人。若能完成,就能奠定全国解放后的大工业基础。

历史上解放初期,全国只有187个科研机构,而称得上自然科学家的,大约只有600多人。有科技背景的人员,全国不超过5万人,而技术专家以及工程师,则只有2万多人。这样的孱弱人才基础,发展大工业的难度,可想而知。

李思华的梦想,当然是在建国前,就能解决这个基础难题,在各个根据地,先将工业基础建设起来,先将人才培养形成规模。不过,这个人才计划的难度,按照李思华自己的评估,也远远超过了她正在进行中的美国计划,所以她现在只能自嘲为“狂想”。不管怎样,一步步地去踏踏实实地做吧,做一点总归会好一点。

司徒美堂的影响力果然巨大。他将信息通过安良堂,传到美国华人所在的各个城市后,在华人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太多的年轻人想报名了。不去管家国大义,就是单看个人前途,从底层打杂的,得到了成为技术专业人员的机会,怎么会不动心呢?何况,安华还答应补贴学费和生活费,这等于安华要至少养他们三年(目前最短学制是3年),对很多人,这甚至是解决了生存问题。

安利办事处所在的几十个城市,都设置了报名点,一个月以后开始报名。报名开始,各地人流就络绎不绝。在排华法案还存在的美国,这样的机会几乎是绝版。如果不是全美的华人,本来就没有多少,否则造成万人空巷,都是可能的。有的地方甚至引起了当地警察的关注,得到安利的回答是,集团要把他们培训一下,都招聘送回东方,这对你们的排华法案不是好事吗?安利的势力很大,警察们也只有哭笑不得地罢手,毕竟听说不过是学校报名。

在德州的4所学校,在李思华拜访司徒之前,就已经开始低调筹建,分布在德州4个城市的郊区。毕竟每一所,不过是容纳几千人的,以厂房、教室和宿舍为主的场所,不能用后世的大学来比较。德州有的是地方,所以进展很快,也对当地影响甚微。对于德州上层来说,这就是安华集团,用来培养其未来东方与西方贸易业务的员工教育基地。

学校并没有马上配置工业设备和生产线的教学基地,而是计划首先进行半年的英语口语、书面语和工业名词概念的强化训练,特别是从国内来的那5千人,如果英语都没学会的话,如何在美国这里接受教育培训呢?

从5月开始,从全美各地来的华人青年学员们,就开始逐渐报到了。而在5月内,国内来的5千青年也已经分批抵达。6月初,4所学校就开学了,上万中华青年,在德州低调地开始学英语。每所学校,都配置了一些拉丁人,作为与当地社会打交道的主力,华人面孔出现太多,对于这种原生种族歧视的地方,容易引起是非。

6月开始,李思华和负责财务管理的同志们开始高度紧张。一系列的前置安排开始执行。

同志们按照李思华的“预判”,从6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两个月,要完成大部分股票的抛售。实际上从4、5月份开始,原来安华控制的那些股票,股权上就不断在发生变化,原来集中在集团几十家企业上的股权,不断地被转让给了美国各地各种名目的各种投资公司、基金公司和实业公司,而分割出去的股权,又被进一步地转让到更多的马甲公司手中,现在通过安利会员系统,组织在全美已经有超过2千家以上的马甲公司。

在市场上看来,是安华集团已经在不断地从股市上撤离,对于关注到的华尔街人士来说,大部份人是嗤之以鼻,行情那么好,安华就害怕了?不过有少数人在暗暗点头,这家安华,嗅觉很灵敏啊,就是稍微早了一点,放弃了不少利润。

其实这个时候,安华还没有真正抛售,只是除了一部分不会抛的,保持对各上市企业基本影响的基础股票池外,将其余股票,分散到了几千个公司和个人账户中而已。

抛售的真正开始,是6月中。

每天,安华控制的几千个账户中的一部分,都会向他们的股票经纪商发出指令,抛出一些股票。这正是大萧条前美国股市最后的疯狂时刻,每天抛售的股票,就像是落进了大海的水滴,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就算是安利和百事可乐,这两只抛售量最大的股票,也没有下跌,只是看上去有点滞涨而已。多数股民,对于开始放大的每天成交量,茫然而没有警觉。

在抛售前,李思华已经与德州财团的几个家族进行了协调,告诉他们安华判断美国股市,很快会大跌,也许会迎来一次熊市,安华要从股市上暂时撤退了。麦基逊首先支持了她,而其它几个家族,也都跟进。都是些老狐狸,对于股市上这样疯狂的涨幅,他们内心早已感到不安,何况李思华们,已经证明了她们在金融上的能力,他们没有不信服的道理。

所以德州财团也全力配合。很多资金往来,就是通过麦基逊家族的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以实现对华尔街资本注意力的规避。通过安利体系,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已经将分行,开到了美国最大的多个城市,虽然在当地不起眼,但有安利体系的支持,至少没有亏损,这使得麦基逊家族与李思华他们的关系更加好了一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