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厂现在调整成了2个,主要是考虑彼此有个备用,万一有一个电厂停电了,不止于影响钢铁和化工的生产,所以现在建设的是2个各25万千瓦的发电厂,这两个电厂每年耗费电煤不过几十万吨。海南自己就能解决,虽然海南的褐煤热量低、杂质多,但也不是不能用,这方面就不从越南进口了。
在考虑越南的煤炭的时候,她也想起越南包括柬埔寨的金矿储量也不错,让根据地的同志们依据缅甸的模式,根据她提供的地址,想办法到越南和柬埔寨也开几个金矿,增厚黄金储备。
煤炭资源主要来自越南,而铁矿石的资源,就依赖石碌铁矿了,石碌铁矿的大规模建设,已经开展了超过1年,产能逐渐上升。
按照100万吨钢铁生产的需求,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每年需要400万吨铁矿石,即差不多4吨矿石出一吨钢铁。所以石碌铁矿的产能,就是按照400万吨设计的。当下已经开采的,都正在进行储备。即对铁矿石进行破碎磨粉,储备铁精粉。1年前从美国进口的大批球磨机等设备,都已经到位,生产已经正常化,大量的铁精粉,正在仓库中不断累积。
生产硫酸的原料,硫磺和硫铁矿,也在累积中。而硝酸的主要原料是氨,所以同步建设的合成氨厂,成为了硝酸生产的前奏。而合成氨的生产,就海南的条件,目前不可能用天然气,只能是煤炭,海南自产煤炭中较好的部分,将提供给合成氨和硝酸生产,当然,这两年也会从越南进口一些无烟煤,作为原料储备。
盐酸则是以盐(氯化钠)和浓硫酸为生产原料。海南已经建立了大量的海盐生产规模,足以满足盐酸生产的需要。
纯碱的生产原料则是食盐、氨和二氧化碳,与上述产品的原料是通用的。而烧碱的生产原料主要就是盐。
除了三酸二碱,其实包括磷酸和重碱,此次也列入了化工建设的内容,所以实际上是要完成四酸三碱。
除了上述基础的无机化工以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其它化工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料也都在准备中。
海南的弱点,还是由于面积有限,所以矿种的选择范围不大,有些资源,就只能依赖进口。
除了工业上的大建设,在海南的“社会重塑”到1930年底也已初步完成。
李思华去美国后,移民速度加快,到年底,除了在李思华走之前,已经派遣的20万以外,5月到12月,共计接到移民160万人(现在历史累积数据已经达到了200万),其中,海南留下了组建部队需要的20万人,作为学生的青少年30万人,补充海南工业建设能力的20万人,合计70万人,而仍有60万移民在移民基地组织训练中。这段时间,向缅甸又输送了30万移民。
所以最后的数据是,缅甸已有移民70万人,海南留下了70万人,还有60万人将在未来3个月向缅甸输送。接下来的时间,山东将几乎以每月22万~30万人的数据向海南输送移民,海南则差不多每月留下5~6万青少年和适合部队的兵员,将每月20万以上的人口输运缅甸。
因此不计算即将移民的那部分人口,海南现有人口规模也已经达到了350万人。并将在1年后达到410万人左右。经过“社会重塑”,其实新的人口结构已经基本上成型:
一、工业人口30万左右,加上其家属约100万人(其中很多留下的移民是单身或仅余个把家属)。工业人口目前已经以参与大工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其余工厂建设等性质组织起来,不仅是建设,而且是在教育和培训中。家属则大量安排城区和厂区社会服务业的工作。他们将是未来城市的主体。在工人和家属中,也组建了各级民兵组织。全民皆兵,在这个时代是必要的。
二、城市商业、小商业个体人口15万左右。这是最复杂的一群人口,是海南各县城的老居民,他们其中比较进步的部分人群,已经被吸收进入了工业人口和社会服务业,但仍有部分人以个体商业或其它方式谋生。
三、学生接近70万人。学生中包括几个部分,按照正常学制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的;参加工业技术学校的各级培训和教育的;以及在刚刚设立的海南大学进行高等教育的,还有直接在大工业区附设的工业培训学校就读的。很多年龄较大的学生,其实已经开始参与工业建设,他们将是工业人口的主要储备力量。
四、农业人口约80万人,设立了差不多180个“乡寨”,种植着大约400万亩耕地,以及进行大量的多种种植、养殖和手工经济。
五、林业人口约45万人,设立了10个农场,这些农场除了拥有约100万亩的耕地外,管理的林地范围已经超过了1500万亩。他们除了进行规模化的种植外,广泛开展了林地综合经济,从采集、养殖、手工业到初级工业加工等。每个农场设立了一个民兵师,作为民兵的主要武装。
六、主力部队约20万人,包括已经成型的4个师,以及军事训练中的11个师(逐渐满员中),总共15个师。地方部队也是20万人,分布在海南各地,都成守卫、地方安全的主要力量。
1930年,海南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6亿斤,在连续两年的强化积肥和改进耕作技术后,亩产超过了320斤。按照不计移民人口的海南本土350万人计算,人均粮食超过了450斤,平均每个人一天有1。2斤米。且由于大量养殖家鸡鸭牛羊猪等,人均食用肉食量是以前的十倍以上(以前绝大多数人,其实可以说是全年无肉食),这导致粮食的人均消费量有所下降。所以整体上,海南粮食已经能自给有余,并开启了超过2亿斤米的粮食储备。
现在从缅甸进口稻米已经停止,在缅甸的采购全部由移民当地消化和战略储备。而李思华从美国的进口稻米和肉食,主要用来补贴中转移民的需求;进口的小麦和玉米,则用来与海南之间的其它粮食进行调剂。
在美国的李思华,则碰上了一件稀罕事,中华民国的驻美公使施肇基,要来拜访她。她对于此人,印象中是一位从清末一直持续到民国的老牌外交官,在1935年中美关系升级后,还会正式出任民国驻美的第一任大使。
类似此人的外交官,在民国政坛很有几位,例如王正廷等。李思华对他们的印象是,这些人是民国蒋介石政府在外交上的“职业经理人”,不算是国民党的同志,只是利用其外交经验和在美人脉而已。
不过,施肇基来找她干什么呢?她在美国,与民国在美的官方人士,素来不来往。实际上,如果不是为了招生,找了司徒美堂,恐怕她与所谓“华界”都不会有来往。现在她经常接到一些所谓“华界”组织的邀请,但从来不参加。这些人对她的印象都是,这是一位高傲的大小姐,只和美国上流社会往来,几乎不参与华侨的活动。
李思华想,无所谓,反正就见一面呗。看看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施肇基却是对李思华非常好奇,来的路上,他还在阅读关于李思华的资料,可以说心中充满了惊异。
他之所以要拜访李思华,是因为蒋总统的亲自点名。现在李思华在民国上层,已经很有点名气,虽然不是人所周知,但确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奇女子。这主要是拜香港媒体所赐。自从香港媒体报道她后,各媒体都当成很有新闻性和传奇性的奇闻异事,接着被广州、上海、北平等地的媒体接二连三报道,可谓名噪一时。很多人都知道,在美国有那么一位真正进入上流社会的,并代表一个强大财团的华人女子。
施肇基到了美国之后,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下李思华,发现她是一个名叫安华财团的话事人,确实在美国地位非凡,是德州财团的重要一员,代表着美国南部的利益集团。安华旗下的安利股份、百事可乐,都是美国股市上的明星股,即使在股灾后也很快恢复了元气。
施肇基意识到,这个女子背后肯定有一张非常高、非常大的人脉网络。按照最新的了解,她与美国的农业、钢铁、化工、军火、机械等顶层的财阀和公司高层,都有密切的往来,已经是德州财团中最活跃的代表,很多时候,她甚至代替麦基逊,代表德州财团的意见,要知道麦基逊是公认的德州财团的话事人。所以这个女子在商界的崇高地位,可想而知。如果不是他确知实有此人,别人当故事讲给他的话,他肯定不会相信。
这个时候的美国,仍然是《排华法案》肆虐的时代,华人在美国,人数既少,更是地位低下。突然出现了这么个异数,还是个年轻女子,他自己都非常惊异,更不要说那些国人了。
不过施肇基想着,蒋总统的意图,恐怕人家不会有什么兴趣,她可不是司徒美堂那种,心向中华的老人,恐怕是典型的“世界公民”,不会对于支持常政府有什么兴趣的。
施肇基与李思华两人握手寒暄,他注意到李思华的国语非常标准和流利,这让他有些纳闷,怎么感觉李思华的国语里面,是以北平话为基础的呢?她不是广东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