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1936年1月初,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民),会派韩守魁(金赤民)等人,到东北传达关于撤销中共满洲省委、东北成立4个省委和哈尔滨特委的指示。而在这个时空,由于中共与苏联的关系巨变,以及王民被苏联枪毙了,自然后继的这些行动,都停止了下来,直到中央特派员项明找到了他们。
项明通过张文烈,主要是传达了西华政治局对满洲革命工作的总体指示:
一、满洲省委将由刘少奇同志直接对口领导,刘少奇同志兼任满洲省委书记,领导整个东北的党组织,并对满洲省委进行重新组织。在联系上各部抗联部队后,中央将陆续送来多部电台,与党领导的抗联部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二、抗联部队全部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央将在了解各部详细情况后,进行编制。历史上抗联编成了第1~3路军,下辖11个军,不过总人数只有3万多人。中央提名杨靖羽、周宝中、李兆林、赵上志、王得泰五人,组成东北抗联军事委员会,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而由杨靖羽,出任军委书记,承担最高指挥之责任。
三、中央军委将组成东北军事小组,与东北抗联军委对接。当务之急是寻找和打通一条隐秘的交通线,使得西华可以向抗联,提供武器弹药以及粮食给养等物资,增强抗联的军事斗争能力。
其实交通线这个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解决,因为抗联斗争的地方,多数都是深山老林,而距离西华太远,目前西华拥有的C-47运输机也很难实施空投行动,不要说日本在东北空军的阻拦,就是航程也不够,C-47航程只有2400~2600公里航程,单程就只有1200公里左右,基本上够不着。不过,至少组织上能够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通过强化后地下党的情报网络,为抗联在东北购买各种物资。
当然,等到以后西华军占领热河,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少。空军进驻热河后,不仅压制了日本空军在东北的活动,而且使得运输机群,可以直接对在山林中的抗日联军给予补给。
四、抗联当下的核心任务,不是对日军的全面进攻,而是保存好自身,发展壮大队伍,等待主力部队进攻的时候接应。抗联对日军的作战,应该量力而行,尽量避免自身的过大损失。以发展部队为第一优先,而不是打击日寇,打击日寇主要是西华主力部队的任务。
中央的指示很快传遍了整个东北抗联的部队,虽然中央还一时无法给予抗联以充分的补给,但精神上的激励是巨大的,每个人奋斗的时候,“希望”都是最重要的,有时候的重要性,还超过了物质甚至粮食。
第140章全面渗透(三)
西华的全面渗透不仅针对抗日战争的需要,实际上是考虑主席与李思华两人协商的地缘大战略。所以,在一些“偏远”的其它地方,渗透也在进行中。
印度,东北七邦中的阿萨姆邦,首府第斯布尔大约三十公里外的一处山岭。
岩罕正在与同伴们吃午饭。他是傣族人,从云南被选拔出来,类似他这样的战士不少,他们抵达阿萨姆已经有5个多月了。
他走的时候,他妈哭得那个伤心,让他很不好受。自己是家里的长子,父母一向宠爱,他“岩罕”的名字就是“惜子如金”(罕在傣语中意为金子)的意思。可是自从西华解放云南,他接受了教育之后,就懂得了,大丈夫要志在四方,要为国出力。反正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他们会照顾好父母的。
到阿萨姆邦来执行任务,他是很自豪的,指导员说了,这里的阿萨阿姆族,就是傣族的一个分支,他们深受英国殖民帝国主义和印度剥削阶级的双重压迫,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我们西华,未来一定要解放这里,让他们与云南的傣族一样,都成为西华平等一致、追求共同富裕的公民。
来到这里,他就感到亲切,有点像是回到了云南家乡的感觉。阿萨姆语其实也是傣语的一个分支,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所以他很快在与当地人的沟通中,学会了说阿萨姆语。他也在努力地教阿萨姆的兄弟们,如何说汉语。
这里的阿萨姆人实在过得太苦了,他们非常仇视英国人和印度人,因此在发现这是一只以兄弟傣族为主的“同族”军队后,很快接受了他们,现在部队中已经有不少当地的阿萨姆兄弟,他们和他一样的勇敢。
在附近的山岭,他们已经建立了营地,从缅甸克钦邦到所谓印度的那加兰,再到阿萨姆邦,一条军事交通线,已经建立了起来,武器弹药和粮食补给都在运输,他们要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稳固的基地。
特遣一团的团长吴少兵,也在这个营地,特遣一团本来是地方部队,而且不是一只部队的,上级从多支部队中选择了一些人,组成了这只部队,派遣到东北七邦来活动,而且据他所知,这样的部队至少有5只。
他原来对所谓的“东部7邦”没有什么了解,出发前还有点奇怪为什么组织说要解放这个地方。一路上他拼命学习下发的资料,而且眼睛所见,他才理解了上级的深意。这里完全是黄种人的地域,在他活动的那加兰和阿萨姆,主要的民族都是傣族的支脉,原来这里的人,很久以前是从云南等地的傣族聚居地分出来的。
阿萨姆在当地语言中读为Asom,是“掸”的异写,古汉语读作seóm,实际是傣族的一个别称。阿萨姆人与云南的傣族、缅甸的掸族,其实原来都是一体的。
阿萨姆人受到的压迫,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不但是英国殖民者在这里掠夺,而且印度的那些权贵和鹰犬,也根本不把阿萨姆人当成人,也许这就是卑劣的人性,自己当奴才,如果有人还可以被自己欺压,立即就觉得自己是个人上人了,阿萨姆的见闻,使得吴少兵对于印度人殊为痛恨。
他还联想到了以前听说过的印度的高利贷商人们,在缅甸欺压农民的事情。这使得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将东部7邦,从英国殖民的印度中解放出来。
按照资料的介绍,这里的原居民最早可能从东晋开始就有中原移民,而唐末大乱的时候,也曾有很多人跑到这里,例如那些被吐蕃奴役的“温末”(汉族奴隶)。公元1228年,中国云南、缅甸东北部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统一了阿萨姆各部族,结束长期的战乱,建立阿洪王朝(Ahom),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
这里位于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上游在中国西藏。吴少兵受过的军事教育让他理解,东部7邦加上缅甸的战略意义,这两块地方在中国之手,就能守住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包括不丹、锡金,以及藏南,都能够稳定地控制,这是国土西南战略的重要基石。
阿萨姆有300多万原居民,在军事交通线打通后,他认为至少可以发展出10万以上的地方部队,占据所有山区。他和同志们已经深刻全面地学习了当年上缅甸发展根据地的经验,在这里又很容易得到仇视英国人和印度人的阿萨姆人的全力拥护和支持。
想起出发前首长的发言,要求他们在7个邦发展出30万以上的游击队(地方部队),成为这些地区的山区之王,等待大约4~5年后主力部队的到来。虽然他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到4~5年后,但他知道,这一定会实现。
阿萨姆很适合种植稻米和玉米,他们在山区根据地,谷地中种植稻米,山坡上开垦了一些土地种植玉米,相信很快粮食的压力就会大为减小。接下来,缅甸根据地的一些生产组织,也会过来支援,在山区建立起畜牧业的基础。这个时候的阿萨姆,孟加拉人还没有大规模地涌入,约8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上,仅有不到400万人口,发展农牧业的条件很好。
对于士兵是印度人,而军官和军士由英国人担任的英印军,他们并不太担心。以前缅华在缅甸消灭掉的6个英印师,已经是英印军中的精华部队。普通的英印军,其印度士兵既未经充分训练,也不是为祖国而战,军中地位更处在最底层,所以战斗力相对低下。
在二战前英国养伤的日子里,英印军的规模也不算大,也就20多万人。而且这些英印军对英国的不满,其实也挺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认为英国欺骗了他们,本来的交换条件是让印度独立的,结果英国食言了。因为这个,英印军还爆发了局部起义,不过被英国人镇压下去了。说来这也挺可笑,不靠自己的实力,想依靠冷血主人的怜悯而获得独立。
此时英国的财政状况仍然不够好,而且德国的压力越来越大。英军已经算是顶着德国的压力,不得不向印度少许增兵了,到二战前,本土英军在印度有5万人,这已经是极限。
当然英国人可以动员印度,扩充到130万~150万人也没有问题,但是财务负担呢?印军可不是人民的军队,说白了就是一只雇佣军,没有薪水人家可不干。这就要讲究效费比,为了东北7邦这个地方大动干戈的话,就重复了当初在缅甸的覆辙,够让英国人头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