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西华吃准了英国人的脉搏,在东北7邦的小动作,英国人无法做出什么“雷霆万钧”的反应,无非是加强对重要城镇的守卫而已,我们先不要去动那些城镇及其周围就是了,先占乡村。
当然,现在这些“游击队”都是打着“阿萨姆人民解放阵线”或者其它邦的其它“民族”的旗帜,对外公开的,还有“阿萨姆社会主义进步党”或者“那加兰社会民主党”之类的党派,其实都是中共藏南分部的一部分支部。
如果说缅甸根据地,支持的是对东北7邦的渗透,那么海南根据地,支持的就是对安南,乃至整个“印度支那”即包括柬埔寨和老挝在内的渗透了。
在1936年左右,整个安南、老挝和柬埔寨,大约有2500万人口,面积73万平方公里,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域,总面积还超越了整个缅甸的68万平方公里。
前期法国对越南的统治,相对而言是比较稳固的,在十九世纪末期法国殖民越南的时候,由于法国本土远在欧洲,殖民队伍抵达东南亚时人员较少,因此没有实力采取武力征服的方式。
当时法国殖民者决定先培养一些顺民,帮助他们占领土地和攫取利益。法国人以宗教文化开路,安排传教士深入越南基层,免费诊疗、开设学校,还教百姓们识字,在百姓之间传播西方宗教的教义,培养出许多亲近西方的人。
这些人成为法国殖民者的“带路党”,主动将安南山川地理的走势,甚至是安南国的一些机密的军事部署情报,都告知给殖民者。有了这些当地人的帮助,法国人拿下越南全境,就变得很顺利。所以不要说中国的“汉奸”多,当时越南的“越奸”,可是多如牛毛。
在军事上,法国则是稳扎稳打、有条不紊,“从边角向中心”,一点点地侵吞越南土地。在殖民安南期间,法国人每占领一座城池,都会采取一套成熟的措施,来巩固胜利果实——即迅速设立殖民管理机构,然后派遣官吏和顺民安抚当地百姓,发放粮食,赈济战争中的灾民,以收买民心。
而且法国人在巩固统治之后,就开始对安南百姓进行奴化教育,使他们接受并顺从西方文化。他们动用强制手段,禁止安南人使用汉字,然后将安南儿童强制带入学堂,用拉丁文教授知识,并创造了用拉丁字母拼读和书写的新文字,目的无非是让安南与中华文化之间断根。
所以解放安南的困难程度,实际上要高于缅甸,英国人几乎就没有把缅甸人当成人。法国这种文化侵略的策略,确实让海南根据地伤脑筋,法国对安南的统治,远比英国对缅甸的统治要巩固。
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法国的国力相对开始江河日下,尤其是从政府到军队,内部腐朽的程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例如,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军就不断向安南派遣装甲部队,到1936年理论上已经足以武装一个机械化师,虽然其中大部分装备,都是欧洲法军淘汰下来的老旧坦克和装甲车。然而当年法国的安南总督,却报告称,这些车辆至少有23失去了作战能力,因为当地的越南工厂,每年只能维修十辆坦克和装甲车,一些车辆排队在漫长的等待维修时,锈成了废铁。于是法军不得不再次向安南,补充坦克和装甲车辆,以保证法军的战斗力。
所以其陆军规模虽然大(二战前曾经发展到300万),但内核不行。
而且此时法国的财政危机很严重,法郎老是严重贬值。导致法国可以利用的军费非常有限,到1939年二战前法国的军费开支也仅仅只有10亿美元左右。所以对安南的干涉力量是有限的。
所以最后的决策是,暂时需要比较隐秘地进行,以安南山系为轴,建立安南根据地。安南山系绵延1,100公里,跨越越南和老挝两国,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这条山系中的“胡志明小道”曾经闻名世界,成为越南战争中北越与美国的斗争核心。
安南山系,有着无数星罗棋布的庞杂小路,很多隐藏的小径通过茂密的雨林和崎岖不平的垭口,这里是游击战的天堂。
借助与安南的煤炭和稻米贸易,实际上海南已经与安南形成了工业品交换煤炭加稻米的贸易体系。而这个体系,现在就成为海南向安南渗透的关键基础。
安南山系的南角,其实已经接近安南南部的海湾,最有名的一个就是金兰湾。海南以香港英国公司的名义,在金兰湾修建了自己的码头和大量仓库,以及疏通了从港口仓库到安南山系的运输体系。实际上,它很快成为安南最大的走私通道。表面上是煤炭和稻米贸易,实际上,大量的武器弹药,被从这条交通线输往安南山系。
就在1936年的这几个月,就有超过2万的地方部队,通过这条交通线进入了安南山系。他们将在这条1100公里长的巨大山系中,寻找适合的地点,建立山区根据地,将整个安南山系的山民,全部纳入根据地中。如果法国人来“讨伐”,就让他们好好见识游击战的威力。
按照李思华的规划,从1936到法国二战战败的1940年,总共4年的时间,海南根据地需要输入安南10万以上的地方部队并站稳脚跟,等到1940年时机成熟了,主力部队再从广西和海南渡海两个方向,进攻越南。
既然法国确实在越南的平原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而且“去中国化”做得非常成功,那就让武器来批判好了,用武器的批判,让法国人的殖民统治见鬼去,然后再从容收拾安南的局面。
安南山系,在安南被称为“长山山脉”,而老挝则称为“富良山脉”,是安南与老挝的天然分界线。而且这条著名的“绿廊”,其中的山地并非都是难以利用的,在其西坡,地势相对平坦,逐渐向湄公河阶地倾斜。这里就可以建立根据地的耕作基地,减轻海南的负担。
这里的山民,是李思华前世越南所称的“少数民族”,他们本来就不是京族,易于被中华吸纳。
另外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中共在整个“印度支那”,建立中共分部,其实在1930年,胡志明已经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建立了越南共产党。但此时中共与苏联其实已经分道扬镳,而且共匪“民族性”很强,因为其主要的构成,是深受法国教育影响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所以李思华完全没有心思去整合他们。
中共在安南、柬埔寨和老挝的发展,都将是独立自主的,而且以贫苦的农民为主要方向。历史上,实际上这些小国共产党的初期,都是脱离农民的,基本上就是一些知识分子的自嗨,如果不是苏联和我国的支持,其实根本成不了气候,他们在初期根本发动不起民意。
在这个时空,脱离了我国的支持,李思华根本没有把这些知识分子放在眼里。当然,这样就形成了苏联必然在东南亚与我国的对抗局面,但这是必然的代价,而且等到了二战的时候,苏联也根本顾不上。
在“印度支那”的渗透,除了安南以外,对于柬埔寨也是很重视的。毕竟柬埔寨也沿海,其金边港同样利于渗透,且法国在柬埔寨的殖民力量,要薄弱得多。比不上法国曾经考虑将安南,作为本土化来建设工业,柬埔寨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纯粹的稻米农业供应地。
柬埔寨领土为碟状盆地,三面被丘陵与山脉环绕,东部、北部、西部为高原和山地环绕,而中部为广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国面积四分之三以上。为了不过于惊动法国人,同样采取了山区建设根据地的方法。
最主要的根据地选择了豆蔻山脉,原因与在安南选择长山山脉一样,这里靠海近,渗透和补给比较方便。
豆蔻山脉其实延伸得很长,该山向东南和东方延伸约160公里后,与象山山脉相接,然后继续向西,抵达泰国边界东部的敦博山。
从根据地的角度看,豆蔻山脉的条件要比长山山脉好很多,因为临近的海岸线是开阔的,而且这里的地势,使得发展山区生产,相对容易很多。
在这个方向,海南也已经渗透了超过5000人的地方部队,与安南的方式相似,尽量吸收本地山民或者接近山区的原居民,结合我军部队,逐渐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