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公路是根据地“央企”建筑集团,这几年吸收欧美最新科技的第一次尝试。历史上1928年,美国修筑了第一座立交桥,每天可通行汽车6万多辆。基本解决了高架桥的技术问题。从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高架桥不断出现,用来跨越山谷和河流。
修筑川黔公路,主要需要的技术就是三种,高架桥、跨江大桥(乌江)和隧道。跨江大桥的技术,建筑集团早已掌握,并在缅甸根据地已经大量使用。而隧道科技,随着1927年美国在纽约哈德逊河底成功修筑了厚兰德隧道后,隧道的挖掘、通风、排气、照明等技术需求,逐步得到解决。
除了美国,德国的希特勒,已经开始构筑德国的“高速公路体系”,相关的德国技术,也逐渐被在德国的技术引进小组导入西华。
这些技术,建筑集团都已引进,而且现在集团还有几百名的美国公路和桥梁的建筑技术人员。因此,现在建筑集团已经有足够的信心,通过高架桥、跨江大桥和隧道的组合,来完成这一条“快速干道”。
11月21日开始,入川主力分为两路,一路北上,由广安、南充向巴中方向,逼近陕西汉中。一路西向,入内江后再分为两只,主力由资阳入成都,再北上占领德阳、绵阳等地,以及成都周边的眉山、乐山和雅安等地;另一只则向南折行,占领泸州等地。
接下来基本上就是两三天占领一个重要城市,四川名义上是六军阀,其实在他们麾下,又是势力众多的多个小军阀,细算起来至少有100多个。这些军阀,有的妄图抵抗,有的逃跑,有的投降,但最终跑的也跑不掉,难道还要出川吗?有的试图当土匪,但极为重视特种训练的西华军,现在各部拥有大量的特战单位,土匪自然是最好的练兵对象,因此也纷纷覆灭。
到了12月底,就连跑到雅安的刘湘,最后也无奈投降了,他还是想生活在四川,不想客死他乡。这个时候,四川最后的抵抗力量,就只有西康的刘文辉了。
但他也没能抵抗多久,实际上他拖延的时间,也只是西华军需要行军的时间而已,毕竟川西北,地形险峻、道路难行,重武器就没办法运过去了,但至少大量的重机枪、轻炮、迫击炮等,还是要在行军中带上去的。这花了不少时间,而等到遵义会议召开前的1月中旬,刘文辉也只好投降,甘孜、阿坝,也被西华军所控制,整个入川的军事行动,基本完成。
第88章遵义会议
徐向前早在1月10日,已经赶回遵义准备参加会议。作为入川主将,他立即被林彪等红军将领“围攻”,他们对于西华军入川的军事行动,当然感兴趣。不过,徐向前的口才可不太好,而且整个行动确实平淡,他的叙述,让将领们不由得有点失望。不过他们转眼就能想到,这种“平淡”的背后,是西华军实在强大不过的军事力量,以至于川军无论如何变阵、组织、对攻,利用地形,各种“奇谋妙计”,但是在西华军的绝对实力面前,都不堪一击。
林彪不由向彭总感叹:“这就是李力胜同志的力胜之道呀,一堵铜墙铁壁推上去,不管前面是什么阵型,都被摧毁粉碎。不过,这样的战斗,确实就有些无趣了。”
彭总瞥了他一眼,说道:“只要是让我指挥,我也喜欢这样无趣的战斗,战士们牺牲会很少。这样的仗,打起来多爽。”
林彪点了点头,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指挥这样的“绝世强军”,希望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
李思华这几天,忙碌到飞起来,她不停地与中央苏区的领导干部们,或单独、或几个人,密切地协商各种议题、方向和决策。而苏区的领导干部们,彼此之间的讨论和争论,也非常激烈。
苏区领导们,经过缅甸近一个月的参观访问,可谓是震撼到了灵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缅甸的实例中,他们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模型”和“概念”,农村的乡寨体系、民兵体系、农场体系,种植+多元化副业的发展体系;城市的大工业体系、基建体系、民用工业体系、厂矿体系、商贸体系、大流通体系等等,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巍峨”的钢铁厂高炉、化工反应炉、合成氨大罐、各种工业产品生产出来的流水线,整个根据地永无休止的筑路、修桥、建筑,整个根据地火热的大建设氛围,都让他们振奋不已,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
绝大多数的同志,在这种改变时代的伟力面前,迅速地转变了思想,对于李思华的社会主义理论,认同度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即使是博古这样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死硬派”,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缅甸根据地的建设进程,在他看来还超过了苏联,苏联也没有如此大规模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是因为他回国了,这几年苏联的建设速度,可一点都不慢。
在这样“现实案例”的帮助下,李思华说服同志们,就显得相对轻松很多,思想转变过来,其它就好说。
尤其是在1月12日,遵义会议前三天,李思华在包括主要的几位领导人在场的一次讨论上,正式提出,由主席担任党内领袖,她副之的任命,震动了所有的同志,本来大家都以为李力胜同志出任党的领袖,是“自然”、“天然”的,人家成功地创立了西华并发展到如此强大的地步嘛,而中央苏区前期一败涂地,这不是明摆着吗?但是李思华非常诚恳,她认为主席来坐这个位置,才是最合适的,既能团结大多数同志,又能发挥各自所长。
主席非常震动,他坚决推辞。李思华与他私下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反复说服,主席最后才勉强接受。这一事实,让主席和苏区领导们非常感动,认为李思华体现了革命者高度的革命自觉和高尚的人品,是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表现。
其实李思华早就对这个问题反复思考。她还是认为,主席的能力远在她之上,她只是“窃取”了历史,而真正能够担负起对民族利益最高负责的,非主席莫属。消息传出后,红军的将领们也非常震惊,对李力胜同志钦佩不已,不是谁都能抵御住这种诱惑的。
经过充分的酝酿,1935年1月15日,李思华前世遵义会议的同日,这个时空的遵义会议也正式召开了。会议主要决议的内容是:
一、批判了博古、李得等人在王民(人在苏联)遥控指挥下,对于我党和原苏区根据地的错误领导。解除博古的最高领导人职位,解除王民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职务,另行安排。李得要对红军失败导致的大量牺牲负责,其人坚持错误指挥,打击斗争同志,不可饶恕,立即执行枪决。实际上,这是李思华给全党的警告,也是表示对于共产国际决裂的决心。深一层的意思,也是让李得负起前期失败的主要责任,将其它同志的责任解脱出来。所以虽然周恩来等同志反复劝说,李思华还是决意枪毙掉这个家伙,以儆效尤。
二、将主席和李力胜同志的提出的战略思想,确定为今后党的方针路线和战略设计的总路线。我党将独立于共产国际之外,独立发展,为自己的民族负责,不再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三、组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主席担任政治局主席、军委主席和党的总书记,李力胜担任政治局第一副主席、军委第一副主席和党的第一副书记。组成新的“最高三人团”,即主席、李力胜和周恩来,三人团中,主席是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而李力胜是对政治、政府、建设、财政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周恩来同志主要负责各方面的协调和外交工作。
四、在抗战爆发前,对外仍继续使用“西华联合民主政府”称号,取消中央苏区,冯百驹仍任西华政府总理。
五、中央红军、以及未来的其它根据地的红军,统一纳入“西华人民革命军”序列。任命朱德为总司令,曹子卿为副总司令,李力胜为总政委,袁国屏为副总政委,刘伯承担任总参谋长。
六、组建4只野战方面军。预计到5月,根据武器装备的生产情况,在整编中央红军和川陕的红四方面军后,会有67个师。其中:
彭德怀任一野司令员,政委袁国屏,副司令员陈赓,参谋长左权,统领6个军18个师,作为北上大西北的主要军团。
李朴任二野司令员,政委黄安华,副司令员陈长浩,参谋长邓平,统领7个军21个师,作为缅甸的主要守备力量。
徐向前任三野司令员,政委聂荣臻,副司令员王树深,参谋长彭雪峰,统领3个军9个师,主要方向为面对桂系。
林彪任四野司令员,政委罗荣桓,副司令员罗斌辉,参谋长熊豪,统领3个军9个师,主要方向为面对湖南方向的湘军和中央军。
叶勇为海南独立兵团司令员,政委夏复,统领5个师,镇守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