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现在差不多有50万学生,组织要求所有老师全部动员,有文化的党员深入教育一线,激励那些从年龄上懂事的孩子,例如14岁以上到18岁以下的,尽快弥补教育基础,例如用2年时间完成本来需要5~6年的小学教育,而再用2年时间完成初中教育,整体用4年时间完成初中教育,然后接上工业学校的3年教育。整个计划可以说是一个“7年规划”。已经有基础的当然是尽量再缩短时间,从6年、5年到4年。
就是这样拼命的状态,海南根据地也估计自身,只能在李思华要求的时间内,提供10万合乎基本标准的学生,而缺口的20万,李思华从美国华人中只能解决2万,她计划到东南亚,再招3万,而剩下的15万学生,就只能从国内招生了,压力非常大。想到这些数据,她心头就一阵焦灼。
高端人才培养的困难更大。这几个月组织在国内已经招生选拔了五千人,事实上已经全国教育界都轰动了,不知道那家美国的财团,为何会如此的大手笔?而她接下来几个月,还会要求再选择五千人,先凑足一万人,一半送到美国的大学培养,另一半送到欧洲的大学。她无奈地想到,估计最多再凑一万人,就是短期顶峰了,国内这个时候完成了高中毕业,有志于自然科学,而又聪颖有天赋的学生能有多少?估计就这2万人都一网打尽了。
美国依托德州财团,让这些学生被美国大学录取,不会有太大问题。而且经济危机下,这类全自费学生,简直是很多大学补血的最佳来源,只会欢迎。欧洲也能安排好,尤其德国,在一战之后德国的资本几乎都被英法掠夺,其后复兴的资本几乎都来自美国,美国财经界与德国的关系极深,安排一些东方的学生能有什么问题呢?何况就算是英法,经济危机下,他们的大学同样欢迎能全自费的学生,谁傻吗?
这2万人,就算达到了30%的超高成才率,也就能够在几年后贡献9千人的高级人才,而这些国内教育程度高的,很多出身富裕家庭,肯定有部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是不会愿意回国效力的,就算去掉30%,也就是说,最多还有40%的次高级人才可以利用,总共人才不超过1。4万人,这个可怜的数字更让她无语。
不过她安慰自己,想想前世建国初期,自然科学家级别的国内人才,不过才600多人。自己的这个计划,也许届时能提供20倍以上的人才基础,已经是极大的改善了,饭只能一口一口吃。
这一番计算,让她还想通了一个道理,前世建国后前30年的工业建设,是何等艰苦。光是一个人才问题,就简直是绝望。从600多人的科学家基础开始,追赶美国的140万以上的科学家,这是几乎2500倍的差距。尼玛,何等绝望的差距!后世有人诟病,说前三十年的发展不够快,这种言论,简直是无知的脑残。
第48章割韭预备与返回海南
除了安排上述两件“扎实根基”的大事,另外的大事,当然是准备在经济危机深化后割韭菜嘛。
第一件事情,是对工业上工厂、流水线、设备的收购准备。李思华安排的近2000家马甲公司,最主要就是为此准备的,经过这一年半的筹备,针对每一种规划的工业门类,都搜寻统计了至少3家以上的收购对象,当然只能以小企业为主。还是有少量的大工业,是没办法在小企业中解决的。这一类的,只能慢慢来了。
对这些小企业,就要看他们在经济危机中的生存能力了。人家活得好,收购就要高价,没有意义。最好是被逼得破产或者要破产了,那样代价最低。不过基本上不会愁,美国在这三年中破产的工业企业,超过了5万家。
整个收购计划,从1930年6月开始,到1933年6月结束,周期3年。
第二件事情,是对技术人员的招聘,让他们到远东工作几年。这也得等经济危机深化,大量工厂破产和人员解聘,他们都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否则这个时候的美国人,凭什么到“垃圾殖民地”一般的远东,去工作呢?
所以李思华没有过多奢望,她希望,最后她能招聘个2~3万人就不错了。想一想,美国人的工资远远不是国人能比的,当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这样的,每年1500美元,3万人就是4500万美元。一年半个亿的美元,用上3年就是1。5亿美元,何等奢侈。她估计所有的教育计划,中国人部分的消费,总额都未必超过这个数字。这部分美国人的耗费,她还指望后期,能从美国的收入中补回来呢,必须让羊毛出在羊身上。
当然,招聘的技术人员,最好就是被收购企业的原厂技术人员,那样技术转移最快。她盘算着,3000家厂,每个厂招聘关键的10名技术人员,那就正好是3万人。用这3万人,培训出30万初级工程师和熟练工人,以及100万的初级工人。
所以时间安排上,完全与工业收购的计划同步。
她还补上了一件前期忽略的事情,就是“十年翻译运动”。计划广泛搜集美国大学和企业中的工业和自然科学教材,然后进行翻译。这当然是个大工程,估计涉及的教材,会有几十万本。就算只选出最关键的,也至少有几万本。
很显然,单独依赖从美国的留学生中招聘个几百人进行翻译,无济于事。这只能是开始。她计划届时动员全部工业学校的毕业班学生,如果每届有2万人,那就可以设定每年翻译5千到1万本的指标。就算这些学生知识水平有限,翻译得肯定有错误,但有翻译,总比没翻译好。
搜集到的技术书籍和教材,英文版的全部整套送到根据地,正好建立起工业图书馆来。来不及翻译的,使用的时候就由懂得英文的同志,直接使用原版。
整体搞个十年翻译运动,估计这些技术书本,就能全部翻译完毕吧?她心里这样想着。
她甚至搜集了多种美国对于小学、中学的基础科学教材,数理化生地自然都有,准备带回去,让同志们参考,更新提升根据地的小学和中学,在理工科方面的教育内容。
李思华盘算,军费3亿美元,工厂收购暂时计划6亿美元(按照20万美元3000家小工厂估算),3年人才和技术转移估计3亿美元(每年1亿美元),然后是从美国购买农产品及废钢铁等工业原料,3年也计划3亿美元。总体3年时间耗费将达到15亿美元,天文数字。
她现在全部现金只有11亿美元,缺口是4亿美元,其实要做5亿美元的准备,因为至少要留着1亿美元的备用金。
所以资金缺口的弥补,仍然是非常大的困难,这3年时间,还要想办法再赚5亿美元,可是上哪去找类似这样利用大萧条的机会呢?今后几年的美国股市,简直是鸡肋。而所有企业的股票要值钱起来,那是二战的事情了。
她有点忧郁地叹了一口气,现在只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等到明日愁来再明日愁吧。不过农产品的进口,先缩减到每年5千万美元吧,节省1。5亿美元。技术转移的3亿美元,不行的话也至少要压缩1亿美元,其它从安利系统,这几年想办法再搞5千万美元,这样合起来就是3亿美元,也就差2亿美元了,当然收购工厂是不能省的。不过也许这3年时间,还能找出机会再赚到这2亿美元。
全部准备完成,12月的15日,李思华带领10艘巨轮组成的船队,启航前往远东,整个行程估计要差不多一个月。因为从墨西哥湾出发,要绕过巴拿马运河,等于绕了一个大弯,所以相比从美国东部例如纽约走,要多花差不多10天时间。
在船上,李思华将美国的事情暂时放下,一直在思考回到海南根据地的相关工作,最主要的当然是海南根据地和缅甸两地的下一步策略,以及推进节奏和人力人事的安排。
海南的建设发展很快,这得益于三个方面的红利。
第一个方面,是因为同志们建立了初步的社会主义体制,发挥了制度优势,剥削食利阶层被消灭和驱逐,而农民和底层市民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去中间化”释放了巨大红利,剩余各阶层的活力就显现。这是体制红利。
第二个方面,是我党建立了深入到最基层的组织,将历来一盘散沙的农民无产阶级、以及底层市民组织了起来,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组织,将这种联合的优势发挥了出来,例如农场、加工工场、联合运输、合作社等等。这是制度红利。
第三个方面,则是李思华从美国提供的资本支持,从1928年底,她在美国的资金状况好转之后,到现在,前前后后,已经向海南提供了近2000万美元的资本,接近于5000万大洋的资本投入,这是民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的投资强度。这是资本红利。
体制、制度和资本的三大红利,使得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快马加鞭,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组织当下在人民之中的威信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