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小说网

EXO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笔趣阁 > 第94章(第2页)

第94章(第2页)

随着盛世才等一干主要原新疆统治的上层建筑人群,被押解回甘肃受审,以及新疆建设生产兵团和地方政府组织的进驻,新疆迅速稳定了下来。而随着新疆的解放,西华已经完整地控制了整个大西北。

第152章建立价格体系

实际上,在1937年的春天,李思华的重点工作并不在军事上,那是毛泽东他们主要思考和布局的问题,她的精力除了战备以外,主要就是在建立经济体系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即价格体系上。

在对于军事体系完成了一系列的布局之后,对李思华个人而言,能对战争所做的贡献是有限的。而且战争终究只有短期的几年,新中国的经济体系,才是百年大计,不能不殚精竭虑。

在缅华阶段和西华建立的初期,以管制为主的物价体系,还能运行得比较顺畅,但随着西华工业基础的建立和爆发,逐渐的这种初级粗矿的体系,就开始不适用了,必须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价格体系,否则将极大地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

道理其实不复杂,在最初的阶段,除了农副产品以外,全部的工业品大概只有一百多种,全部实行物价的管控,在拥有拥强大调研系统的前提下,确实是应付得过来的。但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到1937年3月的数据,西华拥有的工业企业,已经超过了5万家,生产的工业品种类,至少有数千种,关键是每一种工业品,还有不同的规格和其它方面的调整,例如外形和不同的材料组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以管制来实现合理的物价体系,那完全是空想——也许未来通过超级电脑能实现,至少在现在的时空,则是不可能的。

从李思华前世的经验教训来看,管制的物价和完全市场化的物价,各有利弊,但管制物价的危害性更高一些。

农产品因为种类相对有限,包括不同地域的同类产品,也有很高的可比性,所以价格管制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对于工业品体系,则管制几乎完全不可能,因为必然形成价格扭曲和压制工业以及科技的发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块手表原来的表带是普通牛皮,这块手表根据核算,按照40%的毛利率是100元;其中有一个厂想创造竞争优势,于是将表带改成了多种材质,有继续使用普通牛皮的,但加了花纹;有使用钢链的,与牛皮的成本就完全不一样,还有使用其它混合材质的,成本也不一样。于是这样的手表单单因为表带的不同,就产生了几十个新品类,难道一个一个地去核定成本利润,实现物价管控?万一这个厂还在表盘上做文章,也许表盘也有十种,以此类推,这样所有不同的产品,排列组合,可能有上千种,如何管制物价?

而如果不管不问,直接对所有这一类的手表,都规定一个价格。那么显然这个厂就会失去对改进产品的兴趣,因为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多赚钱嘛。即使还有争取市场份额的压力和动力,至少改进的动力会弱了很多。

所以试图管制工业品的物价,是不现实的,在她前世,苏联集中了无数最优秀的数学家,试图找出一套合适的定价方法来,最后也是完全失败,苏联民用工业发展的失败,并不完全是资源重点都投向了军工的缘故,价格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但是完全将价格交给市场,问题也很大。

西方有个名词叫“完全竞争市场”,其实反过来就是说,真正“有效”的市场,必须是在没有垄断和寡头、大家都公平的“完全竞争”状况下。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做得到。

因为参与交易的人和机构,彼此的定价权是不一样的。就像商人收购农民粮食,商人的定价权能是农民具备的吗?表面上市场化了,让市场去发现价格。其实是商人拼命地压低农民的价格,而市场的参与者实际上都是一个商人的圈子,他们有意识地共同抬价,卖给最终的消费者,这样造成中间差价的最大化,也就是他们利润的最大化。

所以完全“市场化”的价格体系,本身就是剥削食利阶层产生的温床。而在国家之间,美国的地位就类似商人,而其它生产国家的地位,就类似农民,由于定价权的不同,结果利润大量地被美国剥削。

所以西华的价格体系该如何搭建?答案是只有将管制物价与市场化物价相结合,尽可能地趋利避害。即“调放结合”。

简单的理解,就是计划内的调节叫“调”,市场化发现价格的调节叫“放”。

哪些要调?当然是战略资源、原材料和关系人民生活的重大基础生活物资,例如粮油肉菜、石油及石化原料、钢材、化工原料、其它各种矿石和金属材料、合金材料等,以及交通、组屋和乡寨居所、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

哪些要放?当然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服务需求的那些产业领域,以及民用科技产业领域。然而,西华的政策还是加了“紧箍咒”,非科技类新产品的售价,不得高于成本的200%,而科技类新产品的售价,不得高于成本的300%。如果以超出的售价获利,多余的利润全部收缴并处以罚金,严重的自然会严加处置。

至于有的科技产品,在前期付出了巨大的研发成本,则允许在一年内,以自己的定价销售,但一年后,还是必须控制在成本的300%之内。毕竟,研发成本也摊销到了成本之内,会在销售中逐步回收。

对于成本的核算,则还是通过加强物价管制部门的调查机构,这一个庞大的机构,能够调查清楚每一种原材料的价格,何况还有会计审核发生成本的财务单据,而联系企业的经济调查员,则本来就必须全程跟进企业的产品开发过程,他虽然不去干涉企业的技术机密,但由于整体的过程管控,对于成本也是清楚的。

说白了,虽然世间产品可能会发展到几十万种,但除了资源产品以外,都不脱“生活服务”以及“科技发展”这两大类。

生活服务,大致是衣食住行游购娱文教医这十个字。其中基础部分的食、住、行、教、医这5个字主要是需要计划内“调”的,当然也不是完全都需要计划管制,例如千奇百怪的糕点、张烤鸭家的烤鸭,都属于“食”,去管控干什么呢?价格贵有些人就不吃呗,太贵了就没人买了呗;再如未来有人为了美丽而手术,也是属于“医”,但对医美服务进行物价管控,就没有意义。

对于生活服务,国家只能管控那些生活必需的、最基础的产品物价。

衣、游购娱和文化,基本上价格就是全面放开了,尽量让市场去竞争,发展出千姿百态的创新产品。

科技发展上,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往往需要相比生活服务改善,多得多的研发费用,还包括高中级科技人员的薪资开销也比较大。所以才允许利润更高,同时也是激励民间在这方面的投资。

李思华的考虑,是尽量要避免前世历史上长期的价格双轨制。

所以,对于战略资源、农产品、石化和其它材料方面,在物价管制的原则上,是保护性的价格,要保障生产者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尤其是粮食、石油、部分金属材料,就算是市场溢出,也会尽量国家收储,从现在开始就建设国家战略储备体系。

而市场化的部分,则是让竞争企业们在较高的原材料价格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发展,去实现自己的利润,而不是从源头上依靠拼命压低原材料价格来实现利润,否则这样的经济体系必然会出问题。利润靠创新和规模效应,而不能靠压缩每个环节的利润。

当然,单单一个价格体系,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市场也不是完全的灵丹妙药,例如李思华前世,因为产能过剩,导致的大面积去杠杠减产能,也是非常惨烈的,所以要通过庞大的调研体系,尽早发现局部产品产能过剩的潜在问题,提前进行国家调节。

价格体系的另一面,就是货币体系,两者是息息相关的。因为物价,终究是反应在货币上的。如果货币发行过量,市场上有太多的货币追逐货物,那么想控制物价也控制不住,肯定会暴涨;相反市场上如果货币不足,很多人都没钱,物价也许就撑不住,造成经济紧缩,物价下跌,市场萎缩,使得有钱的人更不会消费,因为未来的价格还会更便宜,手上的钱也会更值钱。

所以货币投放的“恰到好处”是非常重要的。李思华和史政福设置的货币投放原则是:争取温和的通货膨胀,当前的目标设置为2。5%通膨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