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由于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如果说他们自己没有怀疑当下革命的路线是否错误,那真的是侮辱了他们的智商。李思华这里给出了完整的另一套严密逻辑,从工农联盟,到发展农村革命和剥削阶层势力薄弱地域的根据地,从土地改革到城市扩张的点面策略,正规部队、地方部队与民兵的三级军事体系等,完全打开了他们思维上的新天空。
思想上的迷雾有些散去,就算对李思华的有些说法还有怀疑,但肯定必须承认整个体系,有非常大和深的道理,符合逻辑,而海南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本身,也初步证明了李思华的思想和理论。
三天的会议后,是对全体起义军同志三天的政治思想宣讲,起义军领导们也全部参加,他们心里有不少疑惑,所以如饥似渴地听取、阅读和思考着李思华革命理论的方方面面。从整体上,确实达到了让这些同志基本接受的程度。
李思华让他们在12月之内,学习、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了解根据地内初步的党、政、军格局。
12月30日,新年之前,党总支部吸收了这些领导同志,组成了新的总支部。根据大家协商,刘尔崧和王武明将构成地方党委的核心,领导和建设根据地的地方党委,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基层党组织体系。而徐向前,被任命为红三方面军第一师的副师长(师长是曹子卿),叶勇替代曹子卿原来的职务,被任命为直属团的团长。而袁国屏,则出任第一师的政治部主任,成为李思华政治思想工作的副手。
这些同志的到来,让李思华大大松了一口气,他们将分解原来由她不得不承担的大量工作。尤其她原来担心的,去执行美国计划后,缺乏她的短期领导,会不会导致根据地发展走偏,以及防卫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安全性问题,现在都让她放心多了。
1月初,新年刚过,广州来的同志们都被安排了工作。
大约有七八百人加入新军,他们的到来,大大减轻了新军中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难度,这些同志,相对于刚刚脱离贫苦的农民或山民生涯的那些青壮,无论文化水平、思想水平、基本的政治理念、革命热情,都相对出色很多。实际上,由于他们的加入,新军形成战斗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这部分的很多同志,未来将担任新军的基层军官。
尤其其中来自于粤军第4军教导团和炮兵团的十几位同志,对于炮兵已经算得上当时国内的专家。他们立即被充实进入炮兵营,充当教官,正好加强了日以继夜,正在强化训练的炮兵队伍。
其余人员,都安排到7县区的政府机构,这个时候淇澳岛的三千多家属,也已经安排到位,加上广州的同志,相当于为地方和基层充实了近五千人的基层干部团队,这使得政府基础功能的形成速度,大大加速,而有些重要的工作,例如土改前的筹备、地方和基层制度体系的完善和推行,都得到了质量和速度上的提升。
整个7县区的教育体系,也得益于广州来的同志们的加强,每个县区都建立了不止一所小学校,而很多稍有文化的同志,都安排了兼职的教育工作,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基本得到了满足。
吸收了很多有些经验的同志,一些滞后的重要职能工作,例如组织部、宣传部、民政管理、仓储体系建设等,都开始加快速度,构建体系、流程和工作布局。
整个根据地的形势,逐渐地稳定了下来,各项工作推进的速度加快,而步骤也变得更有序。李思华的注意力,可以开始向外张望了。
第38章海南第一次反围剿
1月中旬的一天,李思华正在办公室里,读着各个情报点发来的密电。突然她站了起来,喃喃道:“果然,终于要来了。”
电报来自雷州。雷州情报点是李思华最近关注的重点,她强化了在雷州和离海南一海之隔的徐闻两地的情报网络,目的是务必追踪和搞清楚国军在这两地的部署情况和变动情况。
雷州的电文,是发现了李思华特意提醒,放在最优先情报级别的,国军第11军第10师的动向。
第11军由于南昌起义,其实已经四分五裂。蔡廷凯的第10师回到广东,也有点姥姥舅舅都不亲的意思。张发奎基本驱逐了李济深的力量,暂时独霸了广州及附近区域,而李济深不甘失败,正在勾结桂系,准备反攻广东。两边搞得势不两立。
所以蔡廷凯迫切需要新的立足点。而这个时候由于广州起义失败,表面上好像国民党已经将我党在广东的力量“一扫而清”,蔡廷凯更需要投名状,来洗刷他以前“亲共”的形象。而目前海南的形势,使得海南剥削食利阶层向国民党的投诉,厉害了不知道多少倍,完全是国军如果再不围剿,海南岛将不岛的浩大声势。
所以李思华判断,原来历史上蔡廷凯部,直到3月底才开进海南“剿匪”,而且只动用了4千多人。这个时空,时间很可能提前,按照情报分析,大有可能1月底就出兵海南,都已经到了雷州了嘛。另外,情报直接统计了该军的人数,判断应该有7千多人,估计是蔡廷凯将第10师全部兵力,除了少量留守外,都拉过来了。这也可以理解,海南这面逃亡的土豪劣绅,会向他提供信息,至少会让他比起原时空,要警惕一些。
她思考着,这一次广州事变后,张发奎就会因为要在政治上交待,短暂下野、赴日躲避,而后其所属军队,很快就会被李济深与桂系的联军击败。但其后李济深被陈济堂排挤,陈济堂成为广东军阀之主,赫赫有名的南天王。但这个支持蒋介石的南天王,上台后即陷入与桂系的战争之中。1930年更是参加了从5月到10月的著名“中原大战”。
因此,如果打败了蔡廷凯部,海南很可能赢得几年的发展时间。具体是从1928年到1930年。三年的时间很宝贵,足以让海南形成坚固的根据地,不惧未来陈济堂可能的围剿。更何况,如果美国计划得以成功,那么谁剿谁还不一定呢。
所以,这一次的反围剿,一定要打出军威,痛击蔡廷凯,争取消灭其主力。让其它的广东军阀,发现这是一颗砸不烂的铁疙瘩,想要进兵围剿,就可能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这些军阀,都是一些无利不起早之徒,硬碰硬的事情,不是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是不肯做的。一战立威后,对于民国中央的围剿指示,多半就会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当然,根据地这几年,也要以发展为主,必须低调。
李思华立即召开了高级干部和参谋部的联系会议,通报了相关情报,并着重说明了她的分析和思路。
与会同志同意了她的预判,会议主要考虑了反围剿的战术策略。最后决定:
一、文昌必然是敌军的第一个进剿目标,因为不仅距离海口比较近,更主要的是,根据地机关和总部目前主要都在文昌,所以必然是敌军的首要目标。
二、因此,我们应该力争在海口到文昌的路上,打一场预设战场的伏击战,发挥我们炮群的优势,一举重创敌军,打散敌军部队,然后在追击中尽量消灭全部敌人。之所以不做包围的企图,是因为新军尚未完成训练,实际可动用的兵力有限。
三、动用兵力为:军事训练中的一个营中,抽调半个,而在7县区的一个营中,每个县区只留一个班,负责地方部队的继续训练,地方部队要先行警戒起地方,其余大半个营,全部抽调回文昌,而炮兵全体集中文昌。这样加上本来在文昌的一个营,以及特种大队,运输连等,全部兵力大约有三千人。
四、战场的选择:预设战场早就进行过勘察,计划设在骑神岭附近的路上,这里路面相对窄,而路两边都是缓坡地,有一些树木,能够形成一定掩护。地形并不是那种兵学上的绝地,敌人的警惕性虽有,但不会过分。两边部署炮群,可以形成两面夹击的居高临下之势。数十挺重机枪,则同样沿着路的两边丘陵上布置,全部都要挖掘隐蔽炮位和枪位阵地,以形成突然袭击。
五、前置诱敌:文昌的地方部队要部署几场“败仗”,他们要用几百人,装扮成普通赤卫队的样子,土枪土炮地对进军中的敌军进行多次骚扰,每次在敌军反击之下拼命逃跑,所以要求选择体力好的、能跑的参加。
六、特种大队:要针对敌军可能提前派出的侦查人员,尽量无声地消灭,避免过早惊动敌军,或者被敌军搜索到我们的埋伏。如果他们做个样子,并没有认真搜索,那么宁可先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