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而来的5万地方部队,将于10月10日左右抵达西宁,他们将分布到青海各地,建立起西华对青海的稳固统治。
等到年底12月份,剿匪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实际上也不可能不完成,剩余的马家匪军没有城市和村庄支撑,在青海12月的寒冬中,根本活不下去。
马步芬的下场成为了一个谜,再也没有人听说过他。后世史家的主流猜想,是怀疑他死在了藏区。要知道,马家军当年残酷镇压果洛等地方的藏民,结下了血海深仇。他在逃亡中,虽然有少数护卫部队,但人心惶惶,其后也确实有在半路,就逃亡回西宁的回民,说明在半路上,其人马就散去了大半,未必还能保护马家的安全。当然除了藏民袭击,也许恶劣的天气,也可能导致其小股部队的完蛋,不过,这都是历史之谜了。
第129章宁夏、绥远与大西北
相对青马而言,对于宁夏宁马的进攻,就显得波澜不惊。
民国时的宁夏,虽无固原市,但包括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地方超过27万平方公里,直接邻接外蒙古,地域是很大的。
不过从城市地理出发,宁夏的各城市,基本上就是“一条线”,从甘肃平凉出发,固原、中卫、吴忠、银川、乌海、巴彦淖尔。
所以西华军的战略就比较简单,沿着这条城市的曲线,一路平推。而且进入宁夏的道路,相对于进攻青海而言,要平缓许多,也利于重装备的行军,因此对于“宁马”的军队,就具备了巨大的装备落差。
所谓“宁马”,其实是两人,即一对堂兄弟,势力大的是马鸿逵,势力小的是马鸿宾,其实马鸿宾原来是宁夏之主,不过后来马鸿逵的势力更大,生生地夺取了马鸿宾的位置,因此两人是一贯的面和心不和。
马鸿逵的兵力,不到3万,而马鸿宾的兵力,则只有8千多。这个时候宁夏的总人口,还不到120万,加之地方贫瘠,扩军的能力极差。在西华军即将进攻宁夏前,他们在慌乱之中,还是扩军到了7。6万人,不过那些新军的战斗力,非常一般。
“宁马”的总体战力,就相对比较类似民国的其它军阀,远远比不上“青马”。不过他们的优势与宁马是一样的,就是拥有大量的骑兵,机动性比较好。但是宁马的军官们,能力就远远比不上青马的军官们了,这是一帮严重腐化的地主型军官。
所以宁马的战略战术,极其呆板,主要就是在中卫等几个城市,依托附近的险关据守,摆出从南到北的“铁桶防御”,而这样的防御战线,在重炮群的轰击下,基本上都只是纸糊的。
倒是宁马不断“游击”的骑兵部队,还是有一些威胁,不过毕竟火力差别太远,但西华军逐渐有了对骑兵的经验后,也就很难翻起什么浪花。
实际上当中卫失守后,还没等西华军进攻银川前面的吴忠市,马鸿逵就携带他的几个老婆和几吨的黄金,还租赁了一架飞机,直接从银川西花园机场,起飞逃亡上海。
后来了解到此事后,李思华专门命令,在上海的地下组织,要查到此人的下落,马鸿逵前世同样沾满了红军西征军的鲜血,她不想放过此人,而且她记得此人搜刮了7吨的黄金,这是一笔约25万盎司黄金、850万美元的巨款,凭什么让此人及其反动家族去挥霍呢?必须要弄回来建设宁夏。
至于马鸿宾,个人操守还不错,而且在她前世,也没有粘过红军的鲜血,所以对于他以及其它宁马军官的政策,与对于其它国内军阀是一致的。不过,这一世,她对于政府吸收这些“民主人士”毫无兴趣。
在马鸿逵跑了后,宁马的部队,立即呈现一盘散沙的格局,有的部队坚决抵抗,马鸿宾则干脆地投降。所以相对于青海,宁夏很快就被平定了下来,到10月中旬,就基本上稳定了。
西华军真正重视的,是绥远。因为绥远的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正是大名鼎鼎的傅作义。
在李思华看来,傅作义确实不负后世的大名,在国民党诸将中,无论是军事还是治理之才,都是出类拔萃的,而且对于抗日,态度坚决果断、不惜牺牲。所部35军,在国军中属于军纪最好的那一类。所以她对于傅作义,是很想以“招安”为主的,但这取决于傅作义的态度,如果他坚定地与西华敌对,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傅作义此时,还属于陕西阎锡山晋绥军的一部分,不过阎锡山可做不到完全控制傅作义,实际上,傅作义因为主政一省,现在的独立性是很强的,而且阎锡山这个人猜忌心强,几次干涉傅作义的指挥以及压制他部队的编制,所以傅作义对于阎锡山,是“面尊而腹诽”,早早就埋下了自立的种子。
傅作义自1931年接任绥远省主席后,便向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提出“移民、实边、发展生产、巩固国防”案,并励精图治,整军经武,消解匪患,整顿税收、金融,疏浚河渠,发展工农业生产。他主政的这几年被称为绥远省在民国最好的几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时,绥远省社会基本安定,经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财政税收增加,居然有库存现金84万元,以及白银210万两,这在军阀中简直是奇迹,而其部队的装备和给养,也因此保持了不错的水平,打下了其后抗战的战力基础。
由于阎锡山的猜忌,这个时候傅作义名义上是35军的军长,麾下辖第72师、第73师这2个师,其实能够真正指挥的部队,只有他的起家部队73师(2个旅),72师他根本调不动。而他的73师,其实也只有6个团的兵力,1万多人。不过他在绥远搞了6个“国民兵团”,国民兵的兵力数也在1万人以上。加上绥远的宪兵和警察部队,其实傅作义也是按照正规军的标准去建设的。所以其实际兵力,大约在2。5万人左右。
傅作义军队的装备也算不得很好,不过训练出色,其近战、夜战打法甚至包括官兵的意志品质,远远强于普通的国民党中央军。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军事才能,带得出好兵,1928年傅作义才能在涿州,以几千人的一个旅,防守住了10万东北军3个多月的围攻,使得傅作义一举成名。
傅作义甚至还在有限的条件下,组织了国内第一只的“闪电战”部队,他的警卫营营长王雷震,把部队中的汽车集中起来,组成汽车队,而且将其中一部分加了装甲,变成了装甲汽车,上面安装机枪,在李思华前世的时空,堪称为中国摩托化装甲部队的鼻祖。至少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有这样的思路并付诸于行动,是很了不起的。
基于对傅作义的看重,李思华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提出,绥远战役,应该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一方面我军的2个军,行动不变,以10万大军压境,逼迫傅作义做出对西华有利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央应该请邓宝山等与傅作义交情很深的人士,去劝说他选择大义。
她提出,可以给傅作义两种选择:
一是傅作义改旗易帜,西华军将对35军进行全面升级,纳入西华野战军序列,傅作义部官兵在自愿原则下,均可以留在部队,当然此后必然按照西华军纪,进行全面政治思想教育,成为西华军中的一只。
二是傅作义让出绥远西部,西华需要的是包头以及白云鄂博矿区。这其实就可以将绥远分为两个部分,如果傅作义对于加入西华不甘心,那么可以给他留下省城归绥为中心的绥东。西华将提供傅作义部一定的武器,提升他35军的装备水平,李思华觉得傅作义暂时作为一道屏障,也是不错的选择。
至于阎锡山的晋绥军会如何动作,李思华根本不担心。阎锡山的晋绥军,只要傅作义独立出来,就剩下山西一省,她实际上认为阎锡山,都未必敢对于绥远的事变,有任何的动作,只会加强自己在山西的防御。
西华连下西北四省,威震全国,而阎锡山自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其实气焰已消,能够维持自身在山西的统治,就已经自感欣慰了。那个心雄万丈的阎锡山已经死了,剩下的不过是条蜷缩在山西的地头蛇而已。
在中原大战时,晋绥军算是全盛状态,大约有20余万人,包括10个军又4个保安纵队,以及骑兵4个师和炮兵7个旅。失败了阎锡山一度下野,部队还有步兵4个军,1个正太护路军,3个独立旅,1个骑兵军和炮兵10个团,大约十几万人。
所以即使晋军全军动员,在李思华看来也不过就是西华军2个军的兵力就能对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