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华工业化的快速进行,西华军不断地拉开与这些民国军阀军队的战力差距,一天天地变成了天堑之别。
中央军委同意了李思华的意见,一个以邓宝山为主的代表团,出使归绥。而2个军的兵力,则席卷伊克昭盟,随时可以兵进包头。
10月初的一天。
傅作义与邓宝山亲密拥抱,他在好友邓宝山的面前,没有掩饰自己的一脸疲倦。这段时间他的压力极大,西华席卷西北4省,现在又进军绥远,很快就要兵临包头,让他实在是焦头烂额。
他虽然已经在绥远全省动员扩军,但他自己也知道,他的绥军,绝无可能是西华的对手。早在西华翻越秦岭,与东北军和西北军大战的时候,作为一名有着敏锐军事嗅觉的军人,他已经开始担心其绥远的未来,感到自己在绥远“小确幸”的日子,开始危险了。西华既攻陕甘,必然是志在整个西北,而绥远近在咫尺,不被卷进去的概率微乎其微。
随着各方面情报的逐渐清晰,他对于西华的畏惧日甚一日,这完全是一个不同于民国诸军阀的势力,表现出的是现代工业列强的态势,尤其军队装备之强、训练之精良,对于各地军阀部队,几乎都是一击而溃,战力水平,远远超出了各地的军阀部队。他对于自身的绥军,虽然自负,但作为一个冷静的军人,岂有不自知之理?
西华军一开始对绥远发起进攻,他就发报阎锡山,要求他立即支援。可是几天过去了,阎锡山回电,只是说还在与晋军的高层们协商,没有给他肯定的答复。实际上他内心已经凉了半截。
邓宝山的来意,他心知肚明。他也急需要知道西华军的态度。
两人是结拜兄弟,关系密切,所以邓宝山也是开门见山,告诉傅作义这一次,是西华中央军委让他来劝说傅作义的,而且给出的方案,是由中共最神秘的二号人物李力胜亲自拍板的。西华军其实对于他傅作义,是难得的重视。
傅作义从邓宝山这里,得到了西华军事力量最准确的信息。邓宝山告诉他,西华正在陕甘进行今年最后15个师的建设,完成后,1935年底西华军的陆军,将达到90个师接近150万人的规模,远超包括蒋介石中央军在内的任何一只国内的军事力量,其空军到年底,也将达到1000架左右的规模。本来人家西华建军的目标,就是要击败日本鬼子,对于国内包括蒋介石在内,人家都并不在乎。
邓宝山在9月份,了解了西华很多的信息,例如西华对于陕甘的工业和基础建设规划,西华在1936年就要投入15亿人民币(超过6亿美元),目前陕甘的道路建设,已经开始蓬勃展开,例如到年底四川到陕西的川陕公路,就会全线贯通,西南根据地对于西北建设的支持,就有了大动脉。
他也告诉傅作义,西华原来并没有马上取绥远的考虑,是在工业规划之后改变的主意,原因就是包头白云鄂博矿区,这是西华从包头到西安“500里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西华是志在必得。
傅作义听得非常震惊,西华真的是大国气象,大手笔大魄力,蒋介石政府,确实远远比不上。
对于李思华提供的“二选一”方案,他当然要仔细考虑一下,而且还要与部下商量,当然不可能马上答应。他请邓宝山先住下,几天后再给他答复。
不过邓宝山在去休息前,倒是给了他一个建议,这是来的过程中,邓宝山自己苦思冥想的方案。西华对于包头和白云鄂博矿区,时间上容不得耽搁,绥军可以先让出,反正也打不过,如果抵抗,只是自己招致损失而已;他建议傅作义可以反建议西华,让傅作义与绥军关键的高级军官和政务官员,组成一个考察团,到西华去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再做最后的选择,这样大家都会服气。西华志在天下,肯定做不出来扣留他们这样贻笑天下的事情来,安全尽可以放心。
这个提议让傅作义内心一动。他刚才其实是倾向于李思华提议的第二个方案的,对于西华他打不过,但要他完全放弃又不甘心,暂时委屈忍受,不失为短期的良策,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呗。不过他转念又想到,如果最后西华取得天下,他今天这样的选择是很失分的,对于未来十分不利。而且西华能忍受他独立存在多久呢?他内心也感到有点不妥。邓宝山的这个建议,倒是正合他意,先去见识一下西华内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有多强大?似乎这样更好一点。
至于与西华交战,他现在已经完全放下了这个选择。必败的仗,有什么好打的?为阎锡山而战死吗?扯淡呢。
三天后,他答复邓宝山,接受邓宝山的意见。绥军不会与西华军交战,先退出绥远西部,请求西华允许绥远代表团到西华参观访问后,再让绥远和绥军,做出最后的选择。
接到邓宝山从归绥发来的电报,中央军委都舒了一口气。李思华也很高兴,这就意味着,无论绥远选择哪一条道路,其实西华都兵不血刃地基本控制了绥远省,而“西包工业走廊”的规划,也就可以全面付诸实施了。
绥远省面积很大,有约33万平方公里,全省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的海勃湾区,海南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市大部(除化德、商都外)。人口有220多万,条件起码比起青海和宁夏,要好很多。
所以西北攻略的最后结果,基本上西华占领了西北五省,这五个省,国土面积达到了约190万平方公里,新增人口超过1700万。西华的战略回旋余地,大为扩展,基本上奠定了未来抗日战争发动前,西华的战略布局。
不过在经济上,负担就很沉重了,说白了,陕西还有点希望,其它4省,指望短期在财政上有什么大的贡献,都是说笑了,在未来的1936和1937两年,李思华仅从美国的收益中,就要投入西北8亿美元以上,还要从西南根据地财政中,抽取一部分投入西北,总的投资规模,会超过10亿美元。
所以李思华对于西北的计划,是在2年中,先建立其大工业的体系,使之能够对于抗日战争,提供足够的军事工业支持。至于其它的方面,只要能实现粮食自给,不做过多的要求,毕竟这个时代其人口太少,又分布于极广域的地域,很难形成大市场。
说到粮食,这是最近李思华高兴的另一个因素。
到11月底,包括海南在内的今年西南根据地的粮食产量,初步统计完成。耕地总计约1。9亿亩,平均亩产接近400斤,主粮总产量达到了7560亿斤。李思华对于这个总量很满意。
这意味着,加上新建的西北根据地,总计1。3亿人口,再加上少量的进口,平均粮食拥有量达到了600斤人,按照25%的比例,这意味着西华政权,拥有着150亿斤粮食,这足以保证军事和其它各项建设,甚至包括对西北支援的能力。
今年因为陕西大旱,所以解放陕甘后,西南根据地不断地向陕甘调运粮食,而由于川陕公路尚未开通,所以运输压力很大。不过到了12月份就好了,川陕公路的北段即将竣工,而秋粮收割后,获得的丰收,使得李思华对于供给整个大西北不足的粮食,有了充分的信心。
第130章苏联、美国与1935年之终
西华军秋风扫落叶一般地横扫大西北,引起了苏联的高度重视。
几个月前,加仑回到莫斯科,向斯大林汇报后,斯大林是很生气的,说白了就是有点恼羞成怒。虽然加仑自己的汇报,使用的语言是尽量委婉的,但他也必须向斯大林呈交中共的信件啊,信件里面中国同志的指责,就是真的戳心窝子了。这让他勃然大怒,指责西华政治局已经堕落为“民族主义的政党”,而不是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他们对苏联的指责完全是错误的,是他们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他们拒绝共产国际的领导,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等等。
加仑当然只能听着斯大林的语言发泄,他能说什么呢?好在斯大林知道中共的反应并不是加仑的责任,没有责罚他。
余波所及,在莫斯科的米夫和王民,因为他们拙劣的领导,以及对于工作的懈怠,而被逮捕,最终被审讯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