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苏联与西华的关系问题,就被短期搁置了,包括斯大林自己在内,一时间也没有想好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理。苏联的“面子”,在西华那里已经丢尽了,一钱不值。但要苏联低下头来与西华平等合作,西华有那个资格吗?斯大林隐约觉得,加仑对于未来中日战争的构想是对的,到那个时候,西华不能不对苏联低头,短期完全可以“冷处理”。
几个月的“冷处理”阶段过去了,但几个月后,西华突然出兵攻占了西北最主要的几个身份,俨然已经占据中国的半壁河山,这形成了远东战略局势上的巨大改变。斯大林突然觉得,苏联与西华的关系不能这样下去,西华的战略价值,已经变得非常大。
情况是明显的,苏联在欧洲领土部分,面临着德国和英法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压力很大,尤其是德国复兴的速度非常快,大力整军经武,对苏联的西线构成了严重威胁。
而在远东领土,苏联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因为苏联的远东在这个时代,开发程度是很差的,根本无法支撑远东强大军队的存在,完全要依靠远东铁路从西部向远东运输物资。因此日本虽然在帝国主义中是最弱的国家,但一向觊觎远东,尤其在占领了中国东北以后,对于苏联远东领土的威胁,确实非常大。
苏联最大的噩梦之一,当然就是日本和西欧的帝国主义国家,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苏联,苏联需要避免这种最恶劣的战略态势出现。
正是基于这种战略思考,所以最近几年,苏联一直在不断试图改善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几年关系的低潮之后,1932年与蒋介石政府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试图建立起与蒋介石政府的良好关系。
他之所以对于西华同志的指责恼羞成怒,也有这种“无言以对”的尴尬。
西华的同志指出,在大革命失败之前的3年间,苏联累计援助了国民党价值2700万大洋的装备和现金,一手扶持国民党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甚至对西北冯宇翔,也提供了大概价值1500万大洋的武器装备和资金。
然而对于同为共产主义信仰、甚至原来还在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中共,却几乎从来没有军事和物资援助,反而在我党还非常弱小的时刻,反复通过共产国际,命令我党的部队,进攻国民党统治力量最坚强的大城市,这种“精神错乱”的行为中,苏联是什么意图?究竟想干什么?是想让我党尽快被国民党消灭吗?是苏联背叛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而不是我党。
这种“触及到灵魂”的尖锐质疑,自然让斯大林和苏联高层内心极为尴尬,而表面上只能坚决否认。在狂怒过去后,斯大林自己冷静下来,独自思考的时候,他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他是中共,同样会如此质疑,同样会导致对苏联的完全不信任。因为事实就在那里,苏联的行动就在那里,这些都是否认不了的。
他能向西华承认,其实苏联包括他斯大林在内,从来就没有看好过中共吗?从来就认为他们领导不了中国吗?
或许是因为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其实最早是被苏联扶植起来的,所以苏联高层,一直对国民党有一种情结。但现在很显然,苏联过去的行为,导致了严重的战略后果,西华这个具有统一全国潜力的势力,快速崛起,已经完成了半壁河山的统一,而西华本来应该是苏联的天然盟友甚至是苏联可支配的力量,但苏联过去的行为,让这种可能性化为泡影。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这当然是苏联巨大的战略错误。
在斯大林看来,西华无论如何,是中国的新生力量,他们国内的事务,会牵扯他们全部的精力,不可能对苏联造成威胁。在远东,苏联的威胁只会是日本帝国主义,而且这种威胁越来越大。现在的格局,即使西华还未必能够完全战胜蒋介石政府,但至少也能相提并论。当然从长期来看,中国这种东西分裂的势力格局,对于苏联是有利的。苏联也不希望在远东,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中国,那对于苏联尤其是远东地区,将是巨大的威胁。
斯大林没有忘记,包括中共在内,对于沙俄侵略割占中国的大片领土,都是耿耿于怀。在中国同志几个月前给他的信件中,尖锐地指出,包括中东路战役、包括苏联支持外蒙古独立,包括苏联在新疆同样试图支持割据势力等,苏联完全继承了沙俄对华的侵略政策,这是一个共产主义理想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做的吗?
对于这种指责,斯大林没办法回答,狡辩的话只能让对方耻笑。他当然可以回答:“因为苏联有实力,而你们没有实力。”但这类的语言,就正好证实了西华对苏联的指责——你们苏联只是一个民族主义政权,完全为了苏联自己民族的利益,不惜侵略中国。那你们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西华呢?更不要说要求西华听从苏联的指挥了。
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让苏联与西华的关系这样地“冷”下去了,应该与西华建立起正常的关系,哪怕两党之间仍然有争执,这是战略需求。想到这里的时候,他有些后悔,本来上次多伦去的时候,苏联是打算在西华开设领事馆的,不过后来由于双方谈得太差,所以多伦电报请示他的时候,他没有同意开设领事馆,而西华显然也对此根本不在意。搞得现在,苏联在西华内部根本没有机构,外交上很不方便。
从现在的情势看,苏联要与西华建立正常关系,做出一些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放弃共产国际对于中共的领导,例如对于中国新疆领土的承诺。不过诸如外蒙古等苏联的关键利益,是不可能让步的。
想到这里,斯大林决定,要向西华派去一个高层的代表团,可以由外交部长(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带队,与西华政治局会谈,建立正常的双边关系,并让李维诺夫邀请西华领袖访苏。
接到斯大林和苏联中央祝贺西华同志们在西北取得巨大胜利的贺电,李思华当着主席和周恩来等同志的面,将之轻蔑地丢在桌上,她的评论是:“不得不开始重视我们了?同志们,这就是苏联帝国主义的另一面,恃强凌弱、见风使舵。他们的态度对于我们重要吗?打铁要靠自身硬。”主席倒是笑眯眯的,周恩来等同志一阵苦笑。李力胜同志对于苏联的嫌恶,真的是一点都不掩饰。
西华占领西北,这个事件同样震惊了美国政府。罗斯福不得不审视自己原来对于西华的看法,他觉得自己大大低估了西华,这个势力似乎相比蒋介石政府,更具有统一中国的能量。但现在美国政府对于西华的深入了解,几乎不存在。
有着安华财团的存在,美国能够操纵西华吗?能够利用这一只力量吗?他们对于美国的态度、对于自由贸易、对于美国的利益,是什么样的政策?以前安华财团支持一个“赤色政权”,美国并没有太多关注,反正这些财团就是为了赚钱。但未来西华会影响美国更大的利益吗?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定位了,而不是让财团们自行其是。
在罗斯福与赫尔商量之后,决定向没有外交关系的西华,通过德州财团的联络,派出一只“民间贸易代表团”,其中会有被委托的议员参加。让他们先去西华探探底,再考虑未来美国对于西华的政策。
年底的李思华,简直是忙疯了。主要的工作是对1935年建设的成果进行盘点,说白了,就是了解自身的实力,通过过去一年的大建设成长了多少,以及对下一年度的情况,根据发展趋势进行预估,以及进行一些必要的建设调整。
首先是财政收入。预计今年的收入,将大大超越年初的预计。年初预计是16亿元人民币(不含美国收益),而现在实际上应该会超过22亿元。且明年将会有爆炸性的增长,因为太多的工业项目,今年其实是建设阶段,要到1936年产能才会爆发,李思华自己预估明年可能会超过50亿元。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现在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大约是2。5:1,50亿元就相当于20亿美元,要知道她前世抗日战争时,日本1937年的财政收入,就大约是15亿美元左右。因此李思华有把握,1936年就能够超越日本的财政收入。而战争爆发的1937年,由于西北工业的爆发、以及西南部分产能的继续爆炸性增长,她希望财政收入能达到100亿元,这样的话在1937年,西华的财政收入就会是日本的2。5倍以上,对日本形成绝对优势。
其次是粮食。总产量750亿斤,人均达到600斤。展望1936年,西南根据地的耕地可以达到2。3亿亩,而1937年可以达到2。7亿亩(目标亩产500斤),所以1937年西南根据地粮食总产量可能达到1350亿斤。西北的主要任务不是粮食,耕地到1937年预计也只有8千万亩,目标亩产250斤,可以提供200亿斤粮食。这样到1937年,粮食总产量将超过1500亿斤,即人均粮食超过1000斤。战争条件下,西华政权可以掌控每年400~500亿斤粮食,满足战争需求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是钢铁。1935年600万吨产能顺利建成。最大的进步是,百万吨级别的钢铁厂,现在已经完全可以自建。西北的钢铁工业,都将依赖自身的力量来建设。这样可以省掉很多成本,毕竟在半军事化的条件下,人财物的消耗,都可以最低化。所以计划不变,1936年要达到1000万吨,而西北产能彻底爆发的1937年,要超过1500万吨。
在1936和1937年,除了粗钢的生产,还存在缺陷和不足的,所有与战争有关的合金钢,都必须质量和产量过关,以免耽搁战争生产。
第四是油气,1935年达到了700万吨的产量。其中缅甸500万吨,四川200万吨。1936年计划达到1200万吨,其中缅甸要完成一期的总目标700万吨,而四川要增长到500万吨。1937年则是计划中西北尤其是长庆油田产能爆发的一年,计划产量要增长到2200万吨,以满足战争和国民经济尤其是石化产业的巨大需求。
就在近期,李思华还不得不心疼地增加了约3000万美元的开支,就是为了向标准石油和杜邦化工,购买一些最新的石化和化工科技,来增加西华石化和化工产业的底蕴,完善整体产业链。
第五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和电力,以及电话通讯网络。
交通上,1935年计划的各大干线公路,已经全部完成,还加上了川陕公路的北段。所以滇黔公路、川黔公路、成渝公路、川陕公路等,总计完成了1。3万公里的干线公路,西南根据地内重要的交通保障基本实现,而西北的干线公路建设,则是1936年的重点。至于各种支线和乡村公路,在几乎动员了乡寨40%~50%人力的基础上,进展的速度更是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