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小说网

EXO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百度 > 第92章(第3页)

第92章(第3页)

美国出售给日本的石油、钢铁以及其它金属和资源,是日本得以持续战争的基础。当时的美国国会议员约翰逊自己都承认,如果没有美国给予东京的帮助,中日战争两个月内便可结束。原因很简单,缺乏资源的日军,根本无法维持高强度的战争。

日本的“战争特需”,支撑着美国短期的经济。所以对于中国人的苦难,美国人和美国政府都充耳不闻,李思华最痛恨的一点是,国人老是说人民是善良的,罪恶都是资本家的,对于美国是这样,对于日本也是这样。这完全是扯淡嘛,美国人善良?那个时候,民调中70%的美国人,都认为美国应该严守孤立,他们不想在中国人身上浪费一点情绪。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别人的苦难充耳不闻,这是善良?

所以美国政府,不仅对于南京大屠杀毫无表示,根本不进行任何的干涉和制裁,反而更加扩大了对日贸易的规模。哪怕是美国的帕奈号军舰被日军炸沉,也无动于衷。

最后美国之所以对日本翻脸,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是从日本身上再也榨不出油水了,日本的资本储备已经因为战争而耗尽,再也没钱了;第二是因为侵华战争陷入泥潭,日本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对于美国造成了威胁。

所以对于李思华而言,能够金融掠夺美国,感觉到这是无上的光荣。唯一遗憾的,就是个人力量实在有限,不能掠夺得更多。

金融收官到了尾声,在美国的其它布局也进行了大幅的收缩。

依托于安利系统之上的情报机构,开始与安利彻底脱钩,变得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它们分布于全美超过40座城市,今后将成为一张张独立的小网,以每个情报小组5~8个人的形态存在,它们与其它小组之间是完全脱钩的,只有在西华上层的少数人物,才能知道北美情报网的整体架构,对于中间运作的情报人员,它们几乎都是单线联系。

而且在最近,李思华并不准备用这张情报网做太多的事情,现在北美情报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尽量深潜,融入美国社会,清洗一切过去留下的痕迹。暂时不伤害美国,就不容易引起FBI的注意。

在北美的情报员,发展新成员变得非常谨慎,很多情报小组,根本不发展情报员,他们自己是一个小圈子,依靠融入美国社会、机构和政府,自己获得情报,避免在发展新成员时,出现危险。

在美国前期公开活动过多,易于在未来暴露的成员,都准备在最近一年内完成撤离。例如唐干林这样的高级人员,未来不会再在美国出现。

安华执行工业采购的体系,也几乎缩减了90%以上,在美国易于获得的科技、工厂、设备、生产线,都几乎已经获得。剩下的都是美国政府或者大企业严格控制的部分,即美国科技中最高精尖的那一小部分,这是正常采购根本得不到的,只有通过情报间谍逐渐运作。

比较好的一点是,从1936年底大量开始返回美国的安华聘用技术人员,势头由于美国经济的再度颓丧而终止了,大量技术人员发现此时美国经济不妙,只好延长他们在西华的服务时间,否则回到美国就失业,岂不是一场灾难,所以在西华根据地的美国技术人员,仍然保持在1。5万人以上,大多数都与西华重新签订了3年的服务协议,要服务到1939年;而少数不愿意那么久的,西华也尽量与他们签署了2年的服务协议。

就在返回美国的近万技术人员中,西华实际上发展了不少的“单线技术间谍”,这些人在西华的几年时间,使得他们对于西华具有相当的认同,虽然不可能为此而放弃他们的美国梦,但为西华做点事同时赚钱,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尤其是很多返回美国的技术人员,因为美国经济的再度衰退,回国后根本找不到工作,安华财团暗暗地发动自己的力量,帮助不少的这类“单线技术间谍”找到了工作。实际上,李思华知道由于他们在西华的历史,很难进入美国高级的军事科研机构,不过这些在美国企业或者学术机构中,不是也能够向西华传送一些关键的美国民用科技的新发展?

在美情报网络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包括搭建在美国的“技术情报网络”。

唯一还没有大规模缩减的,是安华在美国的教育机构。在这个时代,西华内部还没有发展到工业教育,能够赶上美国的程度。如此多方向需要的师资,就是只有美国能提供。现在通过这个教育体系,每年能向西华提供4000名以上的高级科技人才,以及超过5万人的初级技术人员。

所以对于教育体系,李思华的态度,是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如果能持续到1945年二战结束,那就最好。在1945年之后,就不太可能了,结束了二战的美国,会在全球寻找猎物,那时对于新中国,必然是一种逼迫的态度,也不会愿意美国再为新中国培养人才。

与美国在基础原材料上的贸易,继续保持,而且还在不断扩大进口,这也是一重保险,当西华采购的规模,不次于日本的时候,美国自然会对很多事情装聋作哑,就像容忍日本一样,容忍西华的小动作。

西华现在每年从美国进口400万吨的废钢铁,价值达到了4000万美元,而且今年还追加了200万吨的订单,几乎锁定了美国当年可以搜集的全部废钢铁。这当然是双重的作用,既让日本今年难以扩大废钢铁的收购,因为没有货源了,又是维持与美国重要的贸易关系。

其它方面的贸易也在快速增加,例如铝合金这样的其它金属,以及一些稀有金属。西华贵州铝业基地的产能此时还不够,就从美国大量进口了铝合金。这是飞机生产的最重要材料。

不过粮食进口变得比较少,主要是进口一些肉类了,西华现在的粮食产能已经足够,但畜牧业的发展规模还远远不够,所以进口一些肉类制品,提供军队给养,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对于美国农业方面的技术情报搜集,现在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等级,国内的农业科技太过落后,但现在已经建立起一个广域的研发基础,主要领域的研发人员数量已经不少,只不过水平还有限罢了。

一个好消息是,就在此时,B-24远程轰炸机的样机试飞成功,当然局部还需要改进,当初与波音的协议,李思华是基本上按照其最成功的B-24D型来要求的,所以如果全部定型,直接就能获得B-24D型的远程轰炸机。目前技术图纸已经获得,但未来生产线能否获得,现在是个未知数。但是B-24毕竟是在B-17的技术上发展而来,与B-17生产线的通用性很强,一些新增的专用设备,目前美国小组在提前设法获得中。

在美国“业务”的全面收官,开始加速进行中。

第150章德国合作的深化

1937年的4月,西华的“外交部长”李玉振,拜访了德国,他的使命是,与希特勒会谈,根据希特勒的态度,寻求是否有进一步取得德国科技的可能,例如德国潜艇的最新技术。

西华并不是毫无凭借,李思华对于此时英军的相关技术发展,是非常清楚的。只不过没有详细的细节情报,只能提供个大概而已。

1937年春天的德国,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德国人骄傲的情绪。

在去年8月的柏林奥运会上,德国取得了金牌第一。这简直就是纳粹对于德国公众和全世界的宣告,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强国的德国,回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被英法欺凌了近20年的德国,重新崛起了。

更何况,在整个欧洲,现在几乎只有德国的经济状况,算是一枝独秀,英法则始则终没有能从大萧条的后继危机中挣脱出来。

李玉振在德国的这些时日,让他深刻地认知到,为什么李思华一直在说,德国一定会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时间不超过1940年。因为这是一个全国的军国民化,到了遏制不住程度的彻底军国主义国家。

单单这几天他参观的几个“民间”组织,就让他感到非常震惊。

一个是希特勒青年团,其主旨就是对13到18岁的德国男性青少年,进行军事训练,单单这个青年团的成员规模,已经达到了约250万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