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
李思华在部队里教过这首歌,每一个战士都会唱,被救出的同志们中,这些天也有一些人,学会了这首歌。随着李思华的歌声,他们也开始加入,李思华单独的歌声,变成了大家的合唱,有些年轻人的眼中闪烁着泪花。
这首歌伴着这些同志的离去,因为它震撼中国人内心情感的歌词,以及优美的曲调,很快传唱遍了大江南北,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曲。李力胜这个名字开始被国人熟悉,只不过都被当成了一个“作曲家”,不过除了极少数同志,没有人知道这个“作曲家李力胜”到底是谁,她在中国很多青年的心中,成为了一个神秘的文艺人物。
第15章淇澳岛新基地
4月27日下午,两艘500吨的汽轮终于完成了所有物资的装载,而对新界基地的“抹除痕迹”,也全部完成,这个地方除了小码头没有破坏,那些仓库、营房,都已经拆除一空,从外表看,这个地方就是个普通的小渔村。接下来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这里只会作为一个情报点,以及在香港执行一些行动的临时基地。
全部人员都已经登船。鸣笛声响起,两艘船启航。新的阶段开始了。
李思华观察到,战士们都黑了不少,这段时间无法进行实弹训练,游泳泅渡和驾驶渔船包括打鱼,都成为了重要训练内容。现在让这些战士化妆成渔民,肯定没有破绽,虽然时间短暂,他们当然没有丰富的经验,但作为一个具备初级技能的渔民,是没有问题的。这些技能对今后的几个月,是很有帮助的。
登船启航后,李思华向那五十几位留下来参军的同志们宣布了去向,部队的目的地是淇澳岛(当时还没有珠海市,离开淇澳岛最近的城市是中山),已经有部分队伍先行抵达了淇澳岛,我们将登岛和他们会师。在淇澳岛上会建设我们的秘密军事训练基地,完成扩军训练。
在李思华宣布的时候,最吃惊的当然无疑就是苏琪南,看着他惊呆了的神态,李思华不由调皮一笑。说道:“苏琪南同志,你就是淇澳岛人,苏家也是岛上影响最大的家族。接下来你的任务很重喔。”
大家都看着苏琪南,很多同志也才知道,苏琪南原来就是淇澳岛人,这确实很巧。苏琪南被大家看得有点窘,脸有点红,不过他还是站起来,学着敬了个还不太标准的军礼:“一定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李思华找时间与苏琪南进行了长谈,她告诉苏琪南,他的首要主要任务是帮助部队尽快掌握淇澳岛全岛,保卫存在于淇澳岛上的党组织和部队的秘密,不被外泄。淇澳岛目前在渔村有几百居民,苏琪南要通过苏家,了解清楚这几百人的根底,从而在别的同志的配合下,对渔村实现完全掌控,让渔村成为基地的掩护和外围协助,而不能让渔村成为泄密之源。
其次,组织将借助苏家在当地的影响力,来建构对当地和附近国民政府和各色人等,都比较合理的物资供应链。他将作为华海航运的股东,在淇澳岛建设可以停泊2500吨级别远洋海轮的码头,同时开通香港到淇澳岛的近海航线,未来基地的主要补给将来自香港。对外界的解释是,淇澳岛因为股东的关系,被华海航运利用,成为一个华海航运的中转仓库和航运基地。
当然苏琪南还要配合在岛上修建大量的宿舍(新渔村),这部分的工作李思华会安排其它的同志,但苏琪南要协调当地关系和资源。两三个月后,最多可能有大几千人会暂时居住在新渔村,主要是考虑新招纳战士们的家属,以及大量的孩子,短期的小学校也需要建设完成。新渔村会有长久的用途,未来可能会有源源不断的移民,将在新渔村短暂过渡修养。只要不暴露,这个基地会一直存在。
总之,苏琪南会成为基地在外界的一张最重要的掩护名片,将所有行动都掩饰在正常的商业活动之中。李思华还会安排其它同志协助他,这批同志本来就是以广东人为主,其中也有好几个人,是来自中山等附近区域,对当地情况都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苏琪南没有想到李思华对他的工作安排是这样的,这和他原来一门心思想参军当然不一样,但他知道,新的工作无疑非常重要,对组织非常关键。所以虽然遗憾,但还是坚决地对李思华表示:“坚决服从命令!”
当天傍晚,太阳还没有落下去。两艘船就抵达了淇澳岛,这比李思华原来计划的时间早了一些。淇澳岛当时其实谈不上有码头,渔船主要利用南沙弯和东澳这两个向岛内凹进去的天然海湾地形停泊。曹子卿早已安排了在南沙湾值守,他们看到两艘船后,立即在海滩上挥手示意,两艘船大致也只能航行到距离海滩100米左右,还是需要渔船接驳物资和人员。
李思华注意到大约有十几首渔船开始向汽轮划过来,这大概就是曹子卿他们初步搜集的渔船了。
很快她就看到了曹子卿所在的那一艘渔船,十几天没见,曹子卿也黑了不少,看身形还瘦削了一点,这些日子肯定比较辛苦。
曹子卿登上汽轮,两人对视一眼,都哈哈大笑了起来。到这个时候,他们可以说自己的第一步计划彻底地完成了,自豪和骄傲的情绪回荡在两人胸中。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志们共同的征途,坚定向前!
曹子卿报告,他们已经在岛上一个山谷紧急搭建了一些临时仓库和窝棚,以及一些担架等运输器具。条件还比较艰苦,例如原来的马车在他们没有大船的情况下无法运输到岛上,所以基本靠战士们自己的劳力。李思华点点头,她知道最紧急的事情之一,就是建设码头,先建设能停泊这两艘500吨汽轮的码头,才能建立起近海航运。之后才是扩建能够停泊2500吨海轮的正规码头。
李思华随船带来了一些洋灰(那个时代的水泥),就是准备用以建设临时码头的,不过还需要开山取石,石头加上洋灰才能建筑起稳定的堤坝。
当天晚上,十几艘渔船接驳了一趟又一趟。战士们都成了苦力,不但要卸船,当渔船将物资运到岸上,还要肩扛手推,将物资运到仓库去,后面一个过程尤其辛苦,三百多号人,整整劳动了一个晚上,到凌晨才全部完成,大家都累得要死。完成卸货后,两艘汽轮返回香港租赁的泊位,准备运输粮食、建材和其它一些生活物资。
刚上岸,李思华就安排苏琪南以及配和他的两位同志,去拜访苏家安排相应事宜。
深夜苏琪南回来向她汇报,事情很顺利。苏家在淇澳岛留下的也不过有二十几口人,其实算不上什么“大族”,不过因为家族里出了名人和大官(苏亿征),因此苏家在淇澳岛有着压倒性的影响力。
苏家做主的主要是几位老人,对于苏琪南这样“有出息”的家族后生,自然是非常重视。苏琪南不忘乡里,将华海航运引入淇澳岛,岛上的几百乡亲都能由此得利,他们当然欢迎。苏琪南已经告诉他们,公司会雇佣岛上的全部劳力,以后他们不用再靠出海搏命打鱼,来维持生计。公司还会建设码头,以后这里就是公司远洋航运的中转仓库和基地,也会作为海员家属们的暂时居留住所,都留在香港,成本太高嘛。就连小孩子,公司都考虑好了,以后这里会建一所小学校,岛上家庭都可以免费入学。
一位苏家老人还笑着对苏琪南说,幸好你回来了,这下才放心了,这几天出没的陌生人,本来让他们很担心,淇澳岛以前遭过几次海盗袭扰,对于陌生人是比较警惕的。
淇澳岛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农地,90%面积都是山地,仅有的一点平地上,种田的话土壤极其贫瘠,收成极低,这也是这个岛,始终没有太多居民的缘故,居民主要都靠打鱼为生。也因此谈不上什么收购土地,都是自然的海滩山林。
第二天早晨,李思华走出窝棚。旁边的窝棚里清晰地传来战士们的呼噜声,李思华不由一笑,昨晚真是把他们累着了,今天上午需要修整。
观察着淇澳岛。从苏琪南给她画的简陋地形图上看,淇澳岛非常像一只蝴蝶,整个岛就是由两片蝴蝶的大翅膀组成的,其中偏西北的左翅,相对适合人居,而偏东南的右翅则完全是山地,没有人烟。从隐蔽的角度看,右翅比较适合在山中建设军事训练基地,而左翅适合建设成为航运基地和后勤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