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宣布这次任务。”
“诸位将扮演一个英美联合考古学者的团队,刚完成了对中国庙宇的考察,来到香港修整。在香港总督史塔士爵士的介绍下,你们将拜访印度的科钦港及附近地域,考察印度的神庙,从而对比研究中国和印度神庙的不同文化。印度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当局理所应当地对手持香港总督介绍信的你们,予以欢迎。我们将有一个近百人的团队,将扮演诸位的助手、护卫和劳力,陪同诸位,完成这一次考察。”
五个人都嗅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这个黑帮,想在科钦港干什么?他们茫然地交换着眼神,只有丹尼尔,更加激动了,不管他们想干什么,但肯定是一次大行动。这个组织派遣几十人,还高薪找了他们来扮演考古学家,下这么大的力气,漂洋过海去行动,能简单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全球性的冒险。”他暗暗想着。
女子继续说:“关于行动的细节,现在诸位无需了解。我们将坐海轮前往科钦港,在船上诸位将了解到行动的细节。”其实李思华根本不会让他们了解真相,至少让他们做表演而已。
“我们将在8月25日出发。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诸位熟悉考古学家这个角色。我们已经准备了一些书籍和资料,诸位必须在这几天和船上,达到必要的扮演标准。”几个人有点面色发苦,高薪可不是那么好赚的。
“现在,我将与各位分别谈话,以确定哪两位扮演最主要的角色,而另外三位则作为辅助人员。”
接下来李思华分别与五个人逐一谈话,其实就是面试。完成面试后,她选择克林特和丹尼尔两人扮演主要角色——两个为首的考古学家。
克林特是因为文化最高,短期掌握一些吹牛的神庙考古知识最靠谱,到时用他来吹嘘一些“专业性”。而丹尼尔不但是美国人,而且明显在积极地争取向她表现,他向她坦承了自己在美国干了些非法的事情,不过不是被警察追捕,而是被纽约的黑帮追杀,因此才来到东方。她也注意到丹尼尔明显兴致勃勃、有主动性,不同于其它几人还只是被高额的奖励所动。看起来这个家伙天性就有喜欢冒险的因素。
最后李思华决定,由克林特扮演英国方面为首的考古学家,而丹尼尔则扮演他的美国合作者。其它三人自然是考古助手。她安排他们这几天认真揣摩和学习相关知识。等待出发前团队来接他们,团队的负责人也会在此之前来和他们接触。
第24章出发筹备与缅甸计划
去缅甸团队的扮演相对简单一些,因为只要他们作为贸易公司的雇员,在实兑获得英国殖民当局认可,开办公司,扮演职业经理人而已。对他们的警告,是让他们不能越位,起了坏心,而想什么不该想的利益。
李思华对缅甸方向的几个洋人也进行了面试,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不过勉勉强强也够了,毕竟在科钦的公司只是一个名义,搭一个架子,让一些同志可以当地公司的名义活动罢了,这些洋人,对于我党的活动,是一点都接触不到的。
安排好了洋人们,李思华又去和华海航运的两位关键人物,华海号和华洋号的两位船长,即华明义和袁乾生见了面,她有重要的事情与这两位商量。
李思华开门见山地对这两位说,公司还需要短期就再购入2艘海轮,其中一艘仍然是货运海轮,希望是能达到6000吨或以上级别的散货船。另外一艘则要求是远洋邮轮,要求吨位在15000吨左右。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适航中国到美国之间的海运航线。时间紧张,要求必须马上寻找标的,公司希望在3~4个月后,即10~11月份就能够开启中美航线,有标的了,公司可以先付定金,而后11月支付全款,由于要得急,价格贵一些没关系。如果一时无法找到适合的船,那就想办法租赁,但海员全部用自己的,立即进行提前的海员招聘。
李思华的要求,当然让两个人非常震惊,尤其是华明义。这位女士背后是怎样的家族?实力那么大?
华明义为人深沉。他入职差不多两个月,已经观察到了公司不同寻常的一些蹊跷之处。例如,公司几次运载的一些货物,被包装箱密封,根本就不让海员接触,而运输者和看守者,都很可能是一些军人,他们身上的那种气质,他在以往生涯中,接触过一些西方军队,总体是有类似之处的。这些秘密货物,也不像是走私,因为基本都是流向淇澳岛,他甚至有猜测货物多半是武器弹药。再比如,大量的粮食运输,似乎也有一些不同寻常。
其它还有一些让他感觉奇怪的地方。公司似乎不急于追求业务进展和经营盈利,按理说两艘船的船员薪资很高,经营压力应该不小,但公司迄今没有什么主营业务,而对于租赁海轮运力,控制得很严,主要还是自用。公司还派了一些明显并不是海运专业人员的人士,加入了公司,其实除了少数几个人,多数人就是挂个名字,并不经常来上班,这些人,由一名李思华派遣的副总负责,其它人无权干涉。他偶尔还能听到他们的一些谈话和对话,这些人似乎是亲共人士,对国民政府非常鄙视。
所以华明义隐隐觉得,这个华海航运的背后,很可能并不是单纯的商业家族,而是有政治甚至军事组织的背景。由于他的背景和阅历,他素来是远离政治的,整天在海上,也不太可能去关心这些。对于国民政府或者是现在香港报纸上正在喊打喊杀的共产党,他也没有明显的好坏倾向。民国刚刚正式成立,至于共产党他更是完全不了解。不过他对于国家的前途,是比较悲观的,他现在的心态,就是一种比较漠然的“观察者”心态。
华明义心里念叨着,希望这个组织不要闹出什么事来,把自己牵连进去。不过他还是很感激李思华的,给了他这个机会,成为一家规模型的海运企业的运营高管,这下子又要买2艘远洋海轮,手笔真的大。
老袁却兴奋了起来。他的性格比较大大咧咧,想不了像华明义的心思那么深。他本来的担心是好像除了公司自己用,这家航运公司还没有什么业务啊,这份高薪高职,能做多久呢?现在主家又要买两艘大型海轮,说明主家是真的不差钱,而且在海运上肯定要大干一番,否则不会那么投资。这下子,对自己的前程有底气了。主家可能是要准备一段时间,才大规模开启业务吧?
李思华的计划是,考虑到未来缅甸移民和美国那面的双重需要,2艘海轮肯定不够用。但如果租赁外界公司的船,太容易泄密。主要的运输能力,还是要自己控制。
所以计划用邮轮来进行移民转运,而在美国沿海部署一艘货轮。另外两艘货轮用于缅甸根据地初期的物资转运和走私。各地需要的接驳转运小船,则届时根据需求配置。
李思华告诉他们,8月25日,华海号要去一趟印度科钦港,中途会在缅甸实兑港停留。在缅甸,公司将开启相关的贸易业务,出口香港的日用品,而进口缅甸的稻米。至于去印度,是为了接送一只美英联合的考古队。航运计划的细节,会有负责人和他们对接。他们需要在25日之前做好海航的准备。
李思华注视着两人,说道:“不瞒两位,我们有一些特殊的业务,可能涉及走私。不过请放心,一定不会是什么毒品之类的坑害国民的玩意。我们承诺,一定会保护好两位和海员的安全,不会牵涉到你们。当然为了大家安全起见,你们最好不要知道也不要打听内情。公司对两位的要求,只是管理好船舶和组织好航运,纯粹的专业事务,不涉及其它。”
华明义和老袁对视了一眼。老袁虽然大大咧咧,但也不是完全没心眼的人,他心里也有一些猜测。民国期间政府的管理能力极差,外贸海运,有一些走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两人都向李思华做出了承诺,其实他们现在,本心也不愿意深入,保持点距离也好。至于计划购买的两艘新海轮,他们将全力打听消息,争取早日确定标的。
安排好印度神庙计划的相关主要准备,李思华将准备的重点转移到了缅甸根据地计划上。神庙计划整体上只是一次“突袭”,是短暂的行动。而缅甸根据地计划则是长期性的,团队显得尤其重要,她本人在行动计划完全展开后,在两年之内几乎只能是呆在美国及附近,指挥在美国的行动。
美国和缅甸相隔万里,只能通过电报传达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因此缅甸团队,就必须具备高度的自主性的组织和运营能力,这些同志们,能够在没有她领导的前提下,实现目的吗?他们面临的环境,不仅有语言和文化障碍,而且是在英国殖民地,面对一个极为陌生而且可能有潜在敌意的大环境。想到这,她心里不由有些焦灼。
她仔细考虑着缅甸团队的人选。军事上的人选,领导人自然是她的副手曹子卿。政治等其它方面的领导人呢?最重要的素质除了信仰坚定,有威信,有领导力,决策果敢,还需要非常的冷静周到、以及关键时刻的冷酷决断等其它方面,需要的是比较全面的素质。
她最终选择了一位名叫吴长彩的同志,来担任政治和根据地的领导人。吴长彩也是广州事变救出同志中留下的一员,现年32岁,读过私塾,海陆丰人。选择他的原因是此人的能力比较全面,经验比较丰富。他当过兵、跑过海,也做过工人,阅历较广,一直说自己是“样样皆通、样样稀松”。他很大的一个特点,是擅长与各种人都能够很好沟通,比较让人信服。
这些当然只是表面的性格。李思华比较信任他的原因,是最近几个月,这个人一直被她安排各种“万金油”的任务,而多种多样的临时任务中,此人表现得一直能力出众,而且非常热情,有困难能够自己想办法克服,也能团结同志。
李思华继续选择了约10名左右的同志,然后就是一个排的先遣兵力。她考虑让机灵的王纪带领,但这个排的成员要重新混编,将几个排里面最机灵的士兵都挑出来,在初期老实木讷不是好事,他们过去缅甸,可不是单纯作战的,任务远远超出了作战。
除了行动马上需求的人员,她也让龚光宗抓紧组织一只真正的财务团队,如果神庙计划成功,组织管理的资金将是相当的庞大,而且未来按照她的计划,各种资金调度、甚至金融上的操作,根本不是龚光宗一个人能做好的。虽然主要团队的人员,未来会在美国吸纳,但如果能在香港找到一些合适的,当然也很好。通过党组织,她在整个香港物色着合适的人选,尤其是思想进步的专业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