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缅甸根据地小组和印度神庙行动小组成立,各项准备加紧执行中。李思华与吴长彩、曹子卿领导的缅甸小组详细地讨论了缅甸的形势。
英国占领缅甸的时间并算长,对于缅甸的统治当然不像印度那么稳固,此时英国占领印度已经一百多年,而对缅甸的全面统治,则是从1886年打赢了第三次英缅战争后,才真正开始,迄今不到40年。
英国自身的人口不足,军力有限,因此对缅甸的统治就是“二传手”,将缅甸纳入大印度体系,使之成为印度的一个地区,用印度人来压制缅甸人,同时利用缅甸各种地方势力林立,催生大量的“少数民族”,制造民族对立和冲突。最后的一手,就是派遣大量的传教士,在这个佛教国家,硬生生地拉出了几十万的基督徒,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克伦族。
在武力上,英国其实无力向缅甸派出大量本土军队,几乎都是仆从军,其特点是,本土用“少数民族”,例如克伦族和掸族当兵,而不用缅人;然后就是用印度人,当然,军官阶层则是英国人为主。李思华知道,在二战日本入侵缅甸前,英军在缅甸只有2个师,一个缅甸“少数民族”为主的英缅师,一个印度人为主的英印师,战力都很差。
所以英国在缅甸的武装力量现在是很弱的。在我们与英国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其本土派出大量英军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其本土军队同样有限,要随时应对欧洲的变局。对于我们的威胁,将主要来源于印度。
再观察印度,理论上英国可以从印度调动的军事资源是极为庞大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动员了超过130万人的印度仆从军。但是,那是世界大战,各国都把自己所有的筹码都押上了赌台,对于财政资源的消耗完全是疯狂地不计代价。
英国对于保护他们在缅甸的利益会如此不计代价吗?肯定不会。英国人是帝国主义中最狡猾的,他们当然要计算投入产出比。不要说从印度动员百万大军,就是五十万、三十万,也将大大耗损英国的财政和军事资源,导致它在其他列强面前陷入不利的地位,以及印度本土的统治松动。英国的利益是全球的,过于陷入局部,就会导致顾此失彼。在缅甸问题上,他一个同盟都找不到,所有的列强都会希望英国失败,是彻彻底底的孤家寡人。
当然,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英国的“理性”,而是必须做好它万一真的发疯的准备。所以我们的行动计划,有几个重点:
第一,中国人的策略,最注重时机选择,我们的行动就是如此。李思华指出,按照西方自己的经济统计,基本上每十年左右有一次经济危机,一战结束后到现在已经差不多9年,西方国家的经济问题在今后数年将逐渐爆发,财政资源会逐步吃紧,需要等到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们才会发动。李思华当然知道,她所谓全面发动的时机,就是1929年大萧条危机开始后,她现在暂定为1930年。那个阶段英国还能动员百万大军来对付我们?说笑呢。
第二、在上述全面发动的合适时机到来之前,所有活动要强调隐蔽、分散化。英国人在缅甸的自身存在力量并不强,情报网络同样。所以要让他们觉得,我们的所有行动,都是一些地方游击队类型的小型反抗和骚扰。不值得动用大军来扫荡。对于英缅军和英印军,前期应该避免大的战役。
第三、在全面发动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英国能够用来动员印度仆从军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但我们也要做好准备,这即是10个师的兵力筹备的原因。我们十个师的正规兵力,加上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力量和民兵,准备应对的是一般情况下10万敌人,最坏情况下30万敌人的军事斗争。
第四、我们前期不能占领沿海平原地区,因为英国海军具有优势,他们可以将英印军在海岸任何一点投放登陆,防不胜防。但在山区,那就是两码事,地形的优势和主动权反而在我方。至于从印度陆地到缅甸,那都是山区,方便我们阻击。所以前期我们要以山地作战为主,这是前期根据地建设和军力建设中,资源倾斜的重点。
第五、在经济危机发展一段时间后,英帝国主义缓过一口气,可能会考虑加大对我们的镇压,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几率也不高。为什么呢?因为英法与德国的矛盾非常大,经济危机下英法对德国的盘剥必然加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就会激化。这些矛盾,就会帮我们绑住英帝国主义的手,因为德国的工业能力和军事潜力,实际上是超过英法的。
第六、当然,为了预防此后进一步的战争威胁,在10个师后,我们的军事发展,就必然是组建20个、30个师,这些后继行动必须与云南和贵州的攻略结合在一起。
所以,总的步骤总结,就是:
一、1927年底,以2个山地营的兵力,渗入若开山脉和海岸渔村群落,建立初步的地下革命根据地,发展地方组织、地方武装力量、情报网络和初级经济体系。
二、从1928年夏季起,开始向缅甸根据地移民。当年移民要达到10万人以上,根据地如果能吸纳当地人口5万人左右,则力争建立起15万人规模的根据地。
三、预计1929年底,开始组建大规模正规武装力量,届时,组织将大规模走私输入武器装备和弹药,根据地在武装壮大的同时,向钦邦等地发展。1929年也应该是疯狂移民的一年,将争取百万级别的移民,填充发展壮大的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也将开始向根据地输入工业设备和人员,在根据地开始建设发展工业基础。
四、在上述过程中,英国殖民当局会逐渐发现情况的严重,初期的镇压随时开始,要准备好日益残酷的冲突。
五、到1930年夏,要初步完成10个师的正规武装力量建设,准备好应对英帝国主义的大规模镇压,即10万到30万仆从国军队的进攻。完成根据地渗透到全部缅西和缅北地区。
六、如果我们赢得了上述战争,李思华预计将获得3年左右的“和平”时期。这个阶段,就是大规模工业建设,尤其是军工建设的阶段。同时也是第二波大移民,向数百万移民量级跃进的时代。
七、1932到1933年,经济危机可能短期好转,英国人可能会琢磨新的一轮对我们的镇压,但只要我们在前述的两三年里,获得了大发展,那就完全可以应对。
八、立稳脚跟后,1934到1935年,实现云南和贵州的攻略,重返国内革命,我们将以强大的实力,极大地加速国内革命的进程。
同志们心潮澎湃,对李思华的分析都感觉很神奇,万里之外的欧洲,仿佛在她指掌之间,她怎么会知道得那么多呢?李思华其实自己也知道,大家现在都是出于对她的信任,内心并不一定特别信服,这也是计划太宏大的负面影响。
第25章缅甸社会与新计划
大家情绪平定后,李思华又分析了缅甸现在的社会情况,她的主要分析包括:
英国殖民当局与缅甸人民之间的矛盾极深。即使是缅人的上层,英国人也几乎完全排除了他们的上层统治地位。例如缅甸的立法议会,9名议员没有一个是缅甸人;而32个文官处的官员,也没有一个缅甸人。这使得即使是缅人的上层,反英情绪也很非常高。这对我们极为有利,尤其便于我们前期对根据地的隐秘性保护。
英国在缅甸的经济统治,是将缅甸打造成稻米生产的单一殖民经济。这对我们未来解决粮食问题,非常有帮助。
在缅甸值得关注的一个特色,是缅甸被称为“殖民地中的殖民地”,英国人大量利用印度人来统治缅甸,将缅甸人的怒火引到印度人身上,他们自己在背后享受利益。目前印侨占全缅甸人口的7%,大约有七八十万。尤其是英国人引入了一个南印度的“齐智人”世袭职业高利贷集团,这个集团本身以精明和刻薄著称,让他们成为缅甸稻米生产的主要资金提供者。
每年稻米播种前,因为缅甸农民自身非常贫穷,只能向齐智人以土地抵押高息贷款,如果收成后无法还款,就失去土地、沦为佃农,这和我们国内的情况是类似的。目前缅甸农民所欠的贷款高达75000万卢布,其中34都是向齐智人贷的。其实齐智人的资金哪来的?大多数都是来自英国控制的银行,他们以10%~20%的利息贷给齐智人,而齐智人再以更高的利息,贷给缅甸农民。英国人享受了剥削的大头,而齐智人在分享小头的时候,承担坏名声和怒火仇视。所以缅甸的农民是极为悲惨的,除了利息,地租也高达25%~60%。
今后我们进军缅甸,一定要彻底地将这个莫名其妙的印度奴才组成的剥削食利阶层彻底抹除。所以我们知道,在缅甸我们的主要敌人,虽然是英帝国主义,但无论从军事上还是经济上英国人都主要依靠印度奴才。同志们在研究缅甸的同时,必须对印度殖民地深入研究。
在山地和所谓的“少数民族区域”,因为资源比较贫瘠,英国人采用的则是“羁縻”政策,扶持当地的大小地主,尽量维持其原始的土司性质的野蛮统治,避免出现对英国殖民的反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