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小说网

EXO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作者蓝烬 > 第18章(第2页)

第18章(第2页)

所以她准备做两手准备。

第一是全面强化广东的情报组织,现在组织有了比较充分的人力,这个工作就可以规模性地展开,党组织将在国民党重兵屯驻的广东各个城市,设置情报点,监控这些军队的动向;设置地下交通通讯网络,及时传递情报;在与海南通航的主要近距离的几个港口,尤其是徐闻、雷州、湛江的港口,设立长期观察哨,密切观察粤军出海的动向。其它还包括对广东空军的监视等,她知道历史上广东空军在粤军“讨伐”海南时,曾经出动轰炸。

情报组织的建设,是提前实践我党革命胜利的成功经验,发动群众,结合情报网络,让我们的眼睛无处不在,让敌人的行动无所遁形。这是人民战争的信息战模式。

第二是加快炮兵营的训练。她决心在2个月之内,要完成炮兵营的初步训练。如果粤军在政治压力下提前出动,那么她对抗的杀手锏就是重炮。留下海口区域,就是诱使粤军会首先登陆海口,这样其行军路线大概率可以被预测,到时候集中重炮火力,让这些粤军见识一下民国前所未有的火力!这样的话,虽然她成型的部队,到时可能只有2个营多不到3000人(她考虑有1个营必然要应对地方其它方向。),但即使敌军超过1个师,是一万多人而非历史上的四千多人,她也有把握一击而破。

当然,如果敌军真的还是3月来,那当然最好,届时她手里有一师加一团的雄厚兵力,敌人动员半个广东才可能对付她,应对粤军这第一次兵力不会太重的所谓“讨伐”,自然是一盘小菜。

11月11日,“海南专区民主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冯百驹、姚斌领导成立了政府组织。现在这个“政府”,其实还只有不到三十个人,大部分的“政府机构”都还是个空壳。不过大家热情高涨,李力胜同志说得好,我们先种梧桐树,然而再逐步选择凤凰入住。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推动着革命工作,先在文昌城区及附近展开。

李思华向来不屑于所谓的统一战线,她一直认为那是在面临共同的巨大压力面前,才有一定效果。在多数时候,你如果讲究统一战线,那么一定是己方获得的短期便利,要用长期的十倍甚至几十倍代价来承担。所以她设计的政策,除非没有别的办法,否则根本不考虑缓和的手段。

对文昌城区的社会阶层统计立即展开,文昌城区其实只有三万多人,大多还是临时性的,所以统计并不难。冯百驹等已经将文昌城区的地下党员,逐一召回组织,还组织了一些进步青年,对文昌城区的每一个街区,逐家逐户迅速调查统计。李思华对于这类城区总的思路是,按照士农工商,分类实施临时政策:

一、对于“士”,其实就是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当地官僚吏员,一些后世“事业编”的相关人员。这类人中的权力者,全部逮捕改造,声誉差的,法办甚至枪毙;声誉较好的,教育后免职归家。对于纯粹事务性的吏员,坚决法办和枪毙一批有劣迹的,其余的根据重要性,暂时替代不了的,监视使用;可以替代的,替代以我们自己的党员,或者选拔优秀的进步青年。

二、对于“农”,包括地主和农民,地主自然是打击的主要对象,有劣迹的没收田产,惩罚过去的罪恶。所谓声誉良好的,也必须解散奴仆,田产只允许保留每口人5亩地,多余的一律没收。农民自然是依靠的对象,自耕农和上中农保持原样,鼓励和扶持耕作。对于贫农,李思华会有一整套的策略在其后推出,要通过农场和合作社等模式,来实现集体化和基层组织化。

三、对于“商”,这是李思华目前只能缓手的部分。海南只是个海岛,商人的物资流通,对于根据地非常重要,现在只能是既控制又发展。除了限制商业的种类、税收外,李思华还考虑用一些激励措施,来推动某些贸易的发展。

四、对于“工”,目前其实只有一些手工业,文昌这里只有非常初级的“资产阶级”,多数不过是手工业的工坊主,工人也是手工业者。所以主要就是“立规矩”,例如最低工资、工作时间限制等方面。

根据每天不断的统计和调研汇总,很快冯百驹他们就根据这一套思路,在文昌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并以武力保证实施。雷厉风行的行动力,其实也激励了一批有着社会改良理想的当地青年。这样的一天天里,政府组织每一天都在完善,而文昌城也每一天都在改变。

主力部队的进展非常快,12日下定安,13日下琼海和屯昌,14日下万宁,15日攻克陵水,而16日则入山攻克琼中。几乎是一日一城,毕竟这些地方的反动势力,几乎都是少量的保安团,所谓海南国民党的正规军,只有三十三团和二十二团,其实也不满编,装备也很差。所以这些县城,往往兵力只有数百甚至更少,武器大多是非常陈旧的烂货。

攻克城区后,部队迅速分成小队,对区域内那些“豪强地主”,即拥有武装家丁的地主坚决攻击,收缴武器,对于反抗者坚决镇压。一时间,海南的“红潮”震撼全岛,主要集中在海口的海南国民党势力,惶惶不安,拼命催促大陆的粤军出兵。

但哪有那么容易呢?这个时候广东军阀的两大巨头,李济深和张发奎,为了争夺广州,就差直接开战了,暂时都顾不上,而海南起义的消息,也开始在国内传开。

攻克各地,第一优先的事情,都是抓捕那些参与了几个月前,国民党在海南“四二二”清党大屠杀的反动派,海南在422大屠杀中,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被杀2000余人,血泪斑斑尤未干,岂能不报?包括文昌在内,只要确证本人参与了422大屠杀的反动派,基本都被枪毙了,有些还是在当地“有声誉”的士绅,曾经有同志建议,是否要放其一马?都被李思华强硬地拒绝了。李思华强硬的个性,也第一次在海南的同志们心中,得到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李思华前世学习党史的时候,就对因为“统一战线”,放过一些屠杀过我党同志的事情,很不以为然。这种退让,当然是因为当时觉得自身的力量不够,例如抗日前期。而往往当时的退让,后来都付出相应的甚至更大的代价。有些建国后都放过了,例如李济深、龚楚。

然而后来的同志有什么资格?能够代表那些被屠杀已经牺牲的同志,去原谅去放过这些屠夫呢?她告诉自己,不是万不得已,自己是不会去组建什么统一战线的,为什么叫“李力胜”?不就是因为这种初心吗?

在海口的国民党海南专员,曾三省和曾继潘,行政督察专员并兼任保安司令部司令的吴道南,以及他的副手丘邱宋,正坐困愁城。

国民党在海南,当下只有几个保安团,所谓正规部队的第三十三团等,只有八百多人。那些驻扎岛内各地的保安团,现在哪敢动呢?尤其在李思华部已经占领的7个县区中,当地的保安部队,已经全部完蛋了。这一次的红潮非比寻常,要让他们组织去讨伐,当然是不敢的。而大陆那里始终没有明确答复出兵的日期,让他们心头如何不焦灼呢?没有想到422奠定的国民党大好局势,半年后就被颠覆了。

几个人说到后来,也只能发闷。没有说出口的担心是,共党要是接下来进攻海口,怎么办?

其实粤军也有人在思考着海南的形势,这个人倒是渴望尽快出兵海南,来镇压共产党。

此人就是蔡廷凯。说到这个人的“积极性”,就要从粤军这几年的演变说起。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粤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陈可余任副军长,下辖四个师,分别是:第10师,师长陈明枢;第11师,师长陈纪棠;第12师,师长张发奎;第13师,师长徐京唐。直辖一个独立团,著名的叶挺独立团。虽然统合到一个军,其实这几个师都是各有山头,李济深并不能真的全部控制。

北伐开始,李济深率领第10师、13师镇守广东。第11师、12师和独立团参加北伐并成为主力。这2个师尤其是独立团,在北伐中打出了赫赫威名,是第4军最光辉的时刻,被称为“铁军”。其后第几个师都扩编为军,第11师变成了第11军,而蔡廷凯就曾经担任第11军的副军长并兼任该军第10师的师长。

平时此人的政治观点倾向我党,因此南昌起义的时候,被任命为左翼总指挥。可是没想到,蔡廷凯在起义中,突然带着部队离开了既定线路,脱离了起义队伍,而且他还把我党党员,都从自己的部队驱逐了出去,我军因此失去了一部分武装力量。

他带着第10师回到广东,不管是李济深还是张发奎,都对他不算亲热。他因此正急于要向国民党交“投名状”,海南对他而言,似乎确实是个机会。

“红三方面军直属团”打下陵水后,李思华判断暂时已经到了用兵的极限,虽然还可以轻易地占领更大的地盘,但是兵力太少了,不稳靠。于是和冯百驹他们商量,确定第一步的根据地,暂时到此为止,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建军和稳固专区政权。

募兵其实从进军各地就同时开始。李思华指示按照“越穷越革命”的原则,重点募集穷苦的农家子弟,本来海南就没有多少工人阶级,也许铁矿工人算一部分?但那个人数也太少了。所以很明显,只能是以农民无产阶级为政权基础。

参谋部已经在万泉河入海口附近,对军事训练基地完成了选址,设立了筹备组,这两天正回调1个营的兵力,作为教导营,负责训练新军,而华海和华洋两艘海轮,已经满载武器,再有两三天,就将送抵北鹅港,交给军事训练基地。民国就是这样,穷苦的人太多,给了安家费,募兵进展就很快,筹备组预计到11月底,即可完成新军主力1。25万人的募集。

李思华让他们在其中先挑出800左右能认些字,比较聪明又体能较好的人员,对于这部分人,她要求经过简单的队列训练后,直接配置到直属团的各个炮兵连,进行炮兵的突击训练。她要让炮营尽快成型,可以操纵重炮。到时用这个来给“剿匪”的国军,以当头一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