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小说网

EXO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作者蓝烬 > 第32章(第1页)

第32章(第1页)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李思华的6亿美元工业采购费用,虽然是平均20万美元一个厂,总计3000个厂的预算。但20万美元是个平均数,其实很多厂在大萧条中有个几万美元就买下来了。那时候5万美元的购买力非同小可,相当于12万大洋,如果将当时大洋的购买了对标现在的100元人民币的花,这意味着1200万人民币了,而1200万人民币买下的旧厂,如果用新厂投资30%的价格来衡量的话,其实相当于4000万元人民币的新厂,这都不算小厂了,是中型工厂。

所以李思华计划中的大量资金,还是用在关键的大工业设备上,这些才是吃钱的老虎。

美国的这个时候,却是危机中暂时的一个小阳春。

股票市场经过前期50%的暴跌后,多数人都以为下跌已经结束了。1930年的前4个月基本上都是反弹阶段,虽然有些弱,总共只反弹了20%。不过财经专家们分析,这是正常的,前期杀伤太强,完全恢复需要时间,目前是在筑底阶段。

各类公司盈利的下降还不明显,倒是因为股价下跌,有些公司被认为很“便宜”,3月份,美联储降低了利率,现在是3。5%,从10月以来在5个月内,总共下调利率高达2。5%。

美国政府也在出手。3月25日,国会又通过了两个铁路基建项目,高调宣布将带动1%的GDP增长。而美国银行业到了1930年初,又开始进行扩展。道琼斯指数到了4月10日,反弹到了290点以上。

暖风熏得游人醉。美国的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财政刺激将带来经济的增长。去年最后一季度的腥风血雨,似乎已经过去,美国新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真正清醒的,是一些美国的大财阀。他们开始在“出清”产能,为更残酷的未来做准备。即使是乐观的财阀们,这个时候也都几乎停止了扩张,他们需要观察一段时间的情势。

李思华由此判断,整个大规模的行动,还需要等待5个月,即10月左右。不过目前也有一些破产的工厂,在目标范围之内的,已经可以提前开始行动了。只不过现在招聘技术人员去远东,人家肯定当你是神经病。

她想起后来1932年到1933年的时候,苏联在纽约的贸易公司,居然每天能够接到350份以上的移民申请,慨叹了一声,其实等下去的话,什么工厂都是最便宜的,例如钢铁业,单单美国,因为危机被毁掉的炼铁炉,就高达92座,其配套设备如果能运去中国,那都是宝贵的工业财富和力量。

不过她还是决定,前期要忍耐,只根据海南根据地的需求,来采购最紧要的工业设备,进行相关工业建设,其实就是先满足石碌煤钢化基地的需求,这个基地必须以最短的时间建成。为缅甸云贵准备的大量工业设备,恐怕要放到1931年下半年开始,到1933年上半年结束。

这样的推迟,无疑会影响几个根据地工业建设的速度。但也不是没好处,自身人才的教育培训可以更完备、更具规模。这一次回到美国,她已经决定,继续增加各种工业技术学校,输送更多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另外,预估石碌煤钢化基地的总体建设费用,可能在5千万~6千万美元左右,所以她手上还有大笔的资金,可以进行一些资金运作,利用时间差,来赚取更多的资本,她已经有了初步的考虑,例如在适当的时候控股一家银行,操纵存款和贷款,放大可用资金量。

第54章在美国的新布局

李思华回到奥斯汀,第一件事就是和麦基逊等德州财团的5大家族,签订了总额3亿美元的超级军火订单(要扣去已经交货的2个师装备),双方还签订了保密协议,约定从1930年7月开始,到1932年12月底的2年半内,完成全部交货。

李思华预付了5000万美元作为定金,接下来,交货多少,就结算扣去一部分预付金额的交货总金额。实际上,在她回国的这段时间,麦基逊们已经与国内的军火生产商们达成协议,合资在德州建立大型军工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开始施工,在与安华签订协议并得到预付款后,他们就可以放心地大规模地开工了。

实际上,至少在1930年内的交货,其实是利用军火供应商们现有的生产能力的,至少要到1931年,德州的军火生产基地,才能完成建设,投入生产。这让麦基逊们痛心不已,他们被迫分出了很大一块利润。

其实这也是李思华设下的陷阱。在1932年完成交货后,德州军火商们的生意在哪里呢?至少在二战开启前,他们很可能陷入低迷的状况。他们现在都大大低估了大萧条危机的破坏性。这样李思华就可以吊着他们几年。东方的订单,将是他们每年的救命稻草。只要李思华有钱购买武器,就能以低廉的价格,在二战前保持从美国的军火供应。这就是一种双重的保险,对自身在国内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建设能力的备份。

不过李思华也没有完全坑他们,本来3亿美元总价,李思华还要继续往下再砍价至少2千万美元的,最后放过了,就是明白地告诉他们,这笔钱是为他们和寇帝斯-莱特公司合作准备的,尽快研发出P36战斗机(历史上是1934年投入使用)。按照4万美元一架(包含大量的配套炸弹等),直接是500架的订单。加上原来计划的150架,总量达到了650架,要求尽量实现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交货。

寇帝斯-莱特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航空制造企业,还超过了波音,资产大约有7500万美元,而李思华的这个订单就价值2600万美元,不由得他们不心动。当时的航空业还是发展初期,后世著名的那些公司,此时还没有那样的规模。

历史上德州财团的军工业,最主要就是飞机和后来的导弹。他们从1932年的休斯公司才开始起步。李思文的飞机大订单,则加快了他们发展这个产业的速度。

所以对李思华来说,她在军工方面对德州财团,是一坑一推,至于最后能发展得怎样,就看德州财团自己的能力了。

不要说军火,其实农场也是一样,在大萧条中,美国的农场几乎倒闭一半,数量高达75万家,各种农产品都卖不出去。李思华到时就可能是拥有巨大话语权的大买家。而德州财团的这些家族,没有一个是在德州没有大农场的,否则还是德州人吗?

总之,上述都是利益捆绑的一部分策略。在这种深度的利益捆绑下,她才能保证德州财团,一直能够为她在美国的运作,进行背书和提供协助。

接下来,她改组了安利体系,并强化了对于百事可乐的营销管理。本身由于安华财团的先行抛售,后来的股灾中,这两只股票跌得就更惨烈。安利股份一度暴跌了90%,而百事可乐跌了74%,金融小组因此趁着低价,回购了部分股票,恢复了对这两只股票的相对控股权,目前两只股票的持股比例都回升超过了50%,恢复了控股权。不过为了未来抛售方便,实际上这些股份是通过复杂的构成,分散在很多户头上。

由于宝洁等公司对“传销”模式的不断上诉,早有准备的安利,经过与政府机构的扯皮和协商,将传销模式改成了“直销”模式,即原来可以无限层级的拉人头,改成了二级体制,上线只能享受向下发展两个层级下线的提成收益。

模式的改变是一方面,更受影响的是,随着危机发生和发展,原来目标客群定位的“中产阶级”,现在消费开始节省了起来,而李思华知道未来会更糟,糟糕到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

所以对安利的产品线进行了大改革。推出了“平价一代”,产品不再是以前那种昂贵的甚至是无用的奢侈品,而变成了全部是“社会必需品”,或者是廉价口红这样的“怨气发泄品”。价格向百货商场靠拢并更低一线,包装形态却在李思华的参与下,多了一些“轻奢感”,让人感到物超所值。

安利系统全盛时有50万人,改成直销后大幅减少,现在还有不到20万人。但出去的这30万人,对于安利并没有什么怨恨。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在安利竞争对手的压力下,政府做出的要求,安利是被迫取消传销模式的。直到这个时候,对于传销的危害,仍然没有多少人把它当真。

这就让安利具备了一个优势,它仍然拥有近50万人及其家庭的忠实客户。既然安利的新产品都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比其它品牌贵,看上去又更好,又是自己最熟悉而从事过的品牌,有感情,那么自然买安利啊。

这样的用户规模,使得安利生产上并没有成本劣势,安利产品不进入百货商场,但也省去了中间的昂贵费用,现在是确实让利给了直销员们。

所以安利转型很顺利,它现在没有那么过去那么妖孽,但已经是一家在美国站稳脚跟的,全美第二大的日用品品牌公司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