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可乐就具备更大的潜力,这种“神水”,在这种苦难时代,反而卖得更好。道理很简单,可乐是一种糖水,“糖”本来也是一种成瘾物,能够让人减压,易于让人们依赖,要不然后世,为什么将可乐称为“肥宅快乐水”呢?
李思华打出了前世时百事可乐的成功秘诀——“NickleNickle”,即五美分就能买一瓶的意思,抢先实施低价路线。历史上,百事就是用这种低价路线,在大萧条中站稳了脚跟,当时可口可乐的策略是大量的广告费,百事却只有投放了可口可乐的4%费用,却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等到1932年危机更狠的时候,李思华甚至还准备了“五分钱买两份货”的进一步策略,将低价进行到底。
反正,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在生产上的成本都是极为廉价的,可口可乐的成本主要是广告,而对于百事,既然不打算大量投广告费,那就另辟蹊径。
除了这两家企业,李思华对于其它上市企业,除了卡特彼勒外,基本上是放弃的态度。她又不打算永远在美国,只是捞几年就走,到时所有的一切,都要尽量变现。等到二战后甚至是抗日战争时,她的身份就基本上藏不住了,留着也是被美国没收,所以除了短平快的机会,不会继续深耕和扩展。
之所以选择这两家企业,是因为股票跌到底后,在1932年7月开始,会有一波大反弹,一下子美股反弹了80%以上,那以后美国的危机还在,但股市的危机结束了。李思华决定要在那个时候再捞一把,补足各种资金的后继不足。5月初的时候她已经让团队抛售10%的这两只股票,就这4个月,安利涨了3倍,而百事也已经从底部翻倍。毕竟他们看上去经营很好,而且股性活跃,已经是市场注定的“妖股”了。按照李思华的意思,以后会反复炒作几轮,直到1932年夏天前大举建仓,再狠狠玩一次。
教育扩展上,李思华采取了低调的扩展路线。通过德州财团们介绍的其它州的财团关系,她在南部的十个州,除了德州在现有4个的基础上再增加4个学校外,其余每个州,布局3~4个工业技术学校,计划每个学校都为三年制,每年招生5万人,分配到这些学校里。
这样每个学校的一届学生,只不过1500人左右,不至于引起极大关注。当然她的借口是,安华在东方有一些工业投资,需要培养一些当地国籍的员工。反正这些人只是3年签证,不会留在美国,不用美国出钱,不给美国找麻烦。而且危机中,这些人都要支付食宿费用,对当地经济也是小补。
她的考虑是,如果每年能培养5万学生,那么现在是1930年,第一届学生1933年毕业,然后到1937年能毕业5届,那就是25万初级工业技术人员,这无疑是对国内工业化的巨大帮助。1937年以后国际形势复杂,但未必不能开下去,主要的困难是二战后,太平洋陷入美日海军之间的混战,人员来往不安全,所以只能届时再看,不过即使不完全终止,缩减规模则是肯定的。
至于师资,按照20:1的比例,第一期需要2500毛泽东,这并不难招聘,组织也承受得起。现在美国的工作已经开始很难找了,而1930年美国会破产26400家公司,因此到年底更是随便招,而且薪水低。到后来即使是15:1的师资率都可以接受。
给这几十所学校,配置各种工业教育和训练的设备教具,是一笔较大的开支,不过相对于能够培养的人才,这是完全必要的。
这些学校必须低调,学院基本上实行封闭制,租赁比较大的校园,设置图书馆和运动器械及场地,让他们把精力都消耗在学校里。而不是经常上街,导致与那些美国种族主义者的冲突,影响大局。
第一期的5万人,已经差不多了,在美国入学德州4个学校的已有1万(最早的1万人还是算入第一期),海南竭尽所能,今年再提供2。5万;东南亚已经派人去招,计划1万;而美国华人这里,再增加5千。美国华人和东南亚华人的学员们,都会和安华签约,接受毕业后安华的派遣。而根据地的青年们,就不要说了,他们都知道自己来美国学习所承担的使命。
留在美国的同志,已经招聘了大量师资,还有一些华裔和华人,让他们来做校务管理,根据地也会派遣一些同志,进入这些学校,参与校务管理,和进行隐秘的政治思想教育。
接下来她集中构思了银行的问题。
首先她明确了两个原则,一个是不急于太早出手,而是等到1931年下半年,才具体操作;第二个则是否决了收购的念头,而是决定新办一个银行。
缓办的原因,是美国的银行,开始进入了破产高峰,1930年就会有超过900家破产,而接下来的3年,一直到1933,每年都有超过1400家银行破产。太早出手,可能会被银行间连续的金融风暴连累。反正她的目的是用来解决后期的资金不足问题,而当下,她的资金还充裕得很。
新办的原因,则是这些老银行,在危机前太不干净了,多少企业都会在这4年中暴雷,导致贷款无法收回,引发银行被挤兑,导致关门倒闭。只有新办,能够避免这样的暗雷。而且她也不愁没有用户,安利系统就可以提供潜在几十万的用户,而且这些用户,都是很好的宣传员。到时候再将安利和百事可乐的资金流转纳入这家银行,看起来就比较像样了。这时候危机前的银行,有个40万的用户,就算是大银行了。
她还记得,导致大萧条银行危机的第一家银行,就叫“美国银行”,这才是最早的“美国银行”,后来全球闻名的那家,其实是从美洲银行改名的。大萧条期间倒闭的这家“美国银行”,也是家大银行,曾经向摩根和美联储求救,要求3000万美元的紧急资金注入。结果在摩根与美联储主席商量后回绝了,他们当时觉得这家“美国银行”是独立的,影响不会大。哪知道自从它倒闭后,潘多拉的盒子就打开了,后人形容为这是影响大萧条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从此大众对于美国国家银行系统的信心,急转直下,各种挤兑开始了。
所以如果并购一家银行,可能无法避免这样的暗雷。新建银行而且是完全自己的银行,很多操作才便于隐秘和打擦边球。
对于这家银行如何利用呢?
李思华初步的想法是,基础的当然是吸储和放贷。
吸储是将民众的闲散资金汇集起来,放贷则是放大自身体系的可用资金,对外放贷则是掩护。例如,百事可乐一年有1000万美元利润,银行就可以以我们持有的45%百事股权为质押,向我们放贷,比如说4500万美元,每年以百事股权中属于我们的利润,归还贷款利息就是了。
比较黑一点的,是以各种名义暂时挪用,例如李思华知道,1932年有一波短期的整体美股大反弹,就可以各种名义,将银行的资金短期借出来,投入股市,短期获利后,再归还银行本金。这种事对一般人而言,完全是无脑的赌徒,但对李思华这样的穿越者来说,则是必赢之举,她在美国股市上的蝴蝶效应,还没有那么强。
最后,银行还能帮助她实现,脱离美国前的最后清盘,比如将不便于处理的所有资产,都打包抵押给银行,换成现金。最后银行要有人买,就承担起来。没人买的话,资产反正集中在银行上,已经资债完成对冲,她反正不会损失,美国政府允许,就继续经营,认为她是共产党而不允许,那就丢给美国政府。
不过无论怎样,这家银行至少在表面上,不能是安华直接出面。她脑子里闪过克林特和丹尼尔两个人的影子,衡量了一下,她觉得克林特可能更能扮演好这个银行的角色,而丹尼尔,他冒险的性子,不是很适合。再考虑用几个新培养的西方面孔,来担任这家银行关键的管理层,接下来还要对他们,进行一些银行知识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当然,真正的技术职位,是必须聘请专业的银行人士的。
仿佛是因为李思华这个“天煞孤星”的归来,1930年5月开始,美国经济短暂反弹的“小阳春”戛然而止,股市又开始了下跌,虽然这一次没有去年那样凶残。但每个月都在恶化,一切仿佛没有尽头,人们对于经济复苏的希望,逐渐破灭。
这一年,5月到12月的百货商店销售额下滑了8%,整体工业增加值下滑了17。6%,失业率上升到了10%以上,产能利用率下滑了12%。家庭和房屋贷款市场可以说是崩溃了,谁还敢在这个时候买房呢?银行也不敢再贷款,这个时候银行都在拼命地回收贷款,导致大量贷款买房的家庭破产。
而很多企业也被银行虎视眈眈,一旦发觉有恶化的情况,就开始抽贷,而结果是企业提前崩溃。一个企业的崩溃,又可能带崩了其它企业。恶性的连锁反应,就这样蔓延开来。
到了1930年的10月,股票市场创下了1929年11月以来的新低,所有的反弹幅度都已抹去,人们对于股市反弹的梦想,也再次破灭。
李思华这个时候的心情,却是愉悦的。因为在上个月,钢铁厂的事情,终于定下来了,还是卡耐基的美国钢铁公司答应的,摒了几个月,他们发现经济局势大为不妙,各界对钢铁的需求量大大下降,减少固定资本,成为股东们的共识,设备不生产的话,每一天都在损失和减值,出售是减少损失的唯一途径。这个时候李思华反而拿乔了,最后成交价很低。李思华估算,加上已经谈好的火电、基地电力网、化工等其它设备,大约4500万美元就绰绰有余了,节省了至少1000万美元。
卡恩公司已经开始安排拆卸,预计11月底12月初,就可以装船将钢铁厂的设备,完整地运往海南。而其它的设备,运输安排的时间更早。
李思华还再次出手,又收购了一家航运公司,这个时候,航运受到的损失一点都不比钢铁业好。她旗下的海轮,已经达到了35万吨的超级规模。这应该基本能满足海运工业装备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