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小说网

EXO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作者蓝烬 > 第55章(第2页)

第55章(第2页)

说到底,三省的大工业和其它主要工业,就是李思华用超过10亿美元(相当于25亿元银元或者人民币以上)的巨额投资,来打破常规的发展,配合前期在海南和缅甸的工业基础,在三年之内奠定中等强国的工业底子。

如此庞大的工业建设,自然对人才的需求是海量的。

1935年比较好的一点,是招聘的2万多美国技术人员,还基本上稳得住,虽然很多人已经打算回国,但时间上都被劝说,推到了1936年的下半年,即先让他们帮助完成近期的庞大工业建设的主体任务。

另外一点是,安华集团终于开始收获培养的高级人才了,1930年送出去的1万留学人员,到现在已经有七千多人,按照与安华的协议来到了根据地,除了有部分是单纯赚薪水的,打算按照协议做个三五年。也有至少五千多人,是真正的爱国者和进步分子,在根据地他们会长期发展下去。

这几年安华尽力按照每年1万人的规模,向欧美送留学生过去。到目前为止还算顺利,这样如果按照70%的比例(实际上最终应该能达到85%左右,因为一些人是为了研究,而延长了在欧美的时间),每年收获7千人的话,到1939年,较大概率能收获4万人左右的高级和准高级人力。

1939年后,欧洲停止这一高级人才培养工程,而在美国,则计划延续到1944年,还有5年时间,如果一切顺利,还能收获2万的高级和准高级人力。

这样的话,到1945年,加上本土培养,也许能达到8万人规模的高级和准高级人才团体,这已经非常不错了。可以撑起建国初期的科学研究和大学教育体系。

所以科学院已经大为扩容,而且多个专门的研究所,也已经因此成立。

在初期技术人员方面,目前大约有约40万人,等到7月后,会补充20万人,达到60万人的水平,其中部分资深的,经过这两年的充分工业实践训练,技术水平已经突破了初级的门槛,成为了中级人才,现在中级人才方面,在这40万人中,大约有个5万人的样子。李思华预计,到1937年下半年,基本可以达到她原来“十百千计划”预想的百万初级技术人员的要求。

产业工人方面,海南和缅甸大约有180万人的样子,在云贵川三省过去的底子,短期能增加50万人左右,总数就是230万人。这远远不够,但只能随着工业建设,不断招聘不断教育培训,李思华要求,到1937年底,形成1000万人的产业工人格局。

所以,她原来的“十百千计划”,到1937年底,高级十万人才是实现不了的,甚至再有八年,到1945年可能也够呛。不过后两项,百万初级技术人员和千万产业工人,现在还是很有希望的。

最后,包括外籍人才聘用、科研经费和教育培训经费等在内,再包括1935年新增的近30个师的装备费用,李思华虽然已经尽量节省,1935年的总投资还是达到了5。5亿美元,超过了原来预算4亿美元整整1。5亿美元。

对于超支的这1。5亿美元,李思华用近期的黄金收入弥补了大约0。5亿美元,但还是挪用了本来计划明年和后年使用的1亿美元。除去这些巨大开支后,她手上的“灵活现金”,已经只剩下6亿美元了。

至于根据地财政去年收入的5亿人民币,除了海南和缅甸根据地自己的开支大约2亿,其余3亿,是全部用来投入改善云贵川三省的民生建设,以尽快改变三省的民间面貌,包括乡寨建设、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

政府还尽量鼓励合法合规的个人投资,鼓励他们建立私人企业,以吸收民间资本投入整体建设。

金融和货币方面,她和人民银行的行长史政福等多次协商后,将人民币的发行范围,迅速扩大到了包括云贵川在内的全部根据地,而禁止了银元以外,包括法币在内其它货币的合法使用。

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关键是用人民币,才可以购买到粮食和海南、缅甸生产的大量工业品,其它货币除了银元外,西华的“商家”根本不收,而且使用银元的话,价格相比人民币,也不合算。

所以虽然人民币在三省民间的信用,现在还不能说从人民的内心信任出发,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确实已经流行开来,很快成为了民间交易的主要货币,用人民币能够真的买到好东西嘛。人民币的“实物锚定体系”,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还是很快体现出它的优势。

票证,也开始广为使用,在基层组织建立起来后,票证开始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供销社体系,则迅速深入到了每一个新设立的乡寨,包括仓储体系、物流体系等,都在快速建设发展中。很快,三省将构建起与海南和缅甸一样的物资流通和物价管制体系。

她和史政福共同的认知是,实物货币是一种内向封闭的货币,适合根据地现在这种基本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体系。因为很清楚,决定一个货币强弱的,是资本市场、能源、粮食和技术这4大因素。根据地目前并不存在资本市场,而是通过一套管制体系来实现货币流通,但如果要外向贸易,货币就必须能够流通和交易,这就需要资本市场;在根据地内,能源、粮食和技术都控制在我党组织手中,自然货币就是强势的。但如果放到国际上,显然这三者都没有优势。因此短期很清楚,只能是内循环的封闭型实物锚定管制货币。

随着高级人才的储备开始多起来,李思华考虑的几个未来重点发展的科研方向,开始初步启动了。

第一个最重要的方向,当然是原子弹,李思华对此有比较深的忧虑。从她前世的历史看,1950年代在朝鲜战争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确实面临着原子弹的极大威胁,当时美国顾忌的,与其说是全球舆论,不如说是苏联已经有了原子弹,而中国是其盟友。在这个时空,李思华是绝不会让国家对苏联有所依赖的,所以就要自力更生,只有自己有这个武器,才能自立。

李思华前世并不是科学家,并不知道原子弹设计和制造的奥秘。她只知道一些大众都知道的简单皮毛,例如原子弹是核裂变反应,原料是高浓度的铀或者钚,高浓度是通过一种将铀转化为气体的六氟化铀的“气体扩散法”的技术实现的,需要很多离心机,以及通过中子在反应堆内轰击。最后使核装药的体积或质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就会引发爆炸,对于体积和质量的控制,是将本来一大块分成两小块,单独存在的时候没事,只要两块被推在一起,体积和质量就超越临界,进入爆炸过程。

而且她并不知道自己所了解的这一些皮毛,本身是否是正确的,还是前世那些强国放出来的烟雾弹。所有这些正确性的验证,都要交给科学家了。

为此,经过不懈努力,根据地科学院招来了一位大才,准备作为原子弹研制的科技统帅。

此人就是王全昌,他在李思华前世的时空,就与原子弹研制关系密切。1931年,王全昌在德国就读研究生期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而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进行试验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奖。如果那个时代不是因为中国积贫积弱,很可能王全昌也会因此获得诺奖。所以他是李思华能够找到的,在1935年这个阶段,已经具备顶级科研能力的唯一核物理学家。其它前世那些大牛,在这个年代都还没有成长起来。1

在此次回国的近七千高级人才中,由于在当初留学的时候,就已经注意了专业上的选择,推荐很多留学人员选择相关研究领域。所以现在虽然像王全昌这样的顶级高手,还看不出来有谁,但数量还是不少,经过组织对这些人政治思想的严格考核,选择了400多人,以物理和数学方面的人才为主,提供给王全昌,组织核物理研究所,其实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研究原子弹。

李思华相信,有这样一只团队,领先于欧美至少4~5年开始研究,还有她提供的一些信息,没有道理,不能在美国和苏联爆炸原子弹的那个阶段,让中国也研制出来,在她与王全昌交谈的时候,有点开玩笑地提出了“十年之约”,希望原子弹能在10年后的1945年成功爆炸。她是有点开玩笑,可是王全昌嘴上没有承诺,心里却暗暗下了决心,10年时间,就算拼了命,我们也要把原子弹造出来。

原子弹的原理,对于他这样的顶尖物理学家来说,只是一层纸,所以经过与李思华的沟通,他完全了解了原子弹的意义,这是民族崛起的关键武力,是结束中国百年积弱的核心关键,自己能参与和领导这样关键的国家工程,是莫大的光荣,也是莫大的责任。

第二个重要的方向,是电子信息技术。

所谓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后世的总结,是所谓的4C:元器件制造工业,通讯,控制和计算机。这是个非常广域的科技领域,几乎涉及到大多数的现代工业制造。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电子信息革命,美国之所以最后在冷战中战胜前苏联,其在电子信息科技领域上的领先和产业化,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